价值意义的漂移性
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最本质差异其实是一种叫做“意义感”的东西,我们总是会问做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或者说能带来什么好处、收益、利润。我们天生倾向于获得更多,过上更好的更舒适的生活。为了驱动自己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会出现一系列理想性的规划,经典句式“一旦......什么...就可以怎么样了”,一旦我考上了好的大学我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但我有一个好的学历我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一但我有好的工作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问题是,世界不是线性,世界永远在变动当中,这些“一旦...就怎么样”的假设往往会变得虚无缥缈。这些既有的意义系统的假设,往往落后于现实世界的变化。98年以前考上大学的大学生跟如今23年毕业的大学牲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痛苦就在于我们不愿意接受,尤其是老一辈人他们不愿意接受这种假设崩溃的事实。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因为一旦接受,就意味着原有的价值意义系统失序,意味着是对自己的彻底否定。他们不是不知道真实的社会现实的变化,令他们绝望的是,梦醒了依然无路可走。于是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就彻底绝望:要死要活还不是这样,不如直接趟平;另一种则是:既然退无可退那就一竿子通到底把你们卷死。
有没有第三种得救的方法?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但理论上可以有,那就是寻找到自己的热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但其实世俗都喜欢的生活方式就是有钱滋润,所以本质上还是无解,甚至你想像陶潜那样躲起来也不可能,因为你的父母朋友全在看着你,当然如果你家境较好可以心安理得的“啃老”其实是可行的得救之道。如果不是,那我们的唯一的价值依托就是搞钱。实现搞钱的目标就要求你足够差异或不可替代性,下期讲.....《超额剩余价值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