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张姓!(完整篇)


春节走亲戚,瀚海狼山突然对姓氏感兴趣起来,因为上溯不出3代,加上同辈,自家亲戚中居然基本包括了王、李、刘、张等大姓。这里面让狼山感到最奇异的就是张姓,为何奇异?下面再细说。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有姓氏的大民族。而且自古就强调: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因此姓氏是很神圣的事情。除非遇到大的变故,比如有灭族的危险,或者从小被他姓人家收养,才会改姓氏。但是只要有可能,中国古人还是会改回自己的原姓,这是一种神圣的祖先崇拜。而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老百姓很晚才有明确的姓氏,比如我们的东邻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只有大贵族才有姓氏,几千万普通日本人自古没名也没姓。允许平民自己给自己取姓名,在当时居然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福利。因此一时间日本出现了十几万新姓氏,什么松下、丰田,其实都是临时起的新姓。只有像藤原一类,才是很早就有的“高雅”贵族姓氏。
中国人的姓氏自古就是基本平等的。我们现在问别人,您贵姓?都是客气话。当然,历朝历代皇帝的姓自然要高人一等,但是我们自古改朝换代频繁,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因此所有姓氏最终就一律平等了。所以中国自秦汉以后,就没有什么贵族姓和平民姓的区分。另外,姓和氏的本意是不同的,姓来自于母系社会,氏大致来自更晚的父系社会,姓氏合称,可以清晰的看出一个人的族源和血统,对防止近亲通婚,提升人口素质非常有利。也就是说,在国家形成以前,即七八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用姓氏这种最先进的标记方式,来有意识的防止近亲通婚,确保后代有高智商和高体能。虽然贵族家庭之间喜欢近亲通婚一直延续到近代,但是普通中国人都知道近亲通婚的坏处,早早的通过明确姓氏来避免,这点上比全球其他民族普遍先进了几千年。这也是当代中国人平均智商在全球数一数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因素。

中国人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一万到8000年前母系氏族时期,所以许多最古老的姓都是女字旁或底。上古有8大姓氏: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但是比较奇异的是,这上古8大姓,大部分到今天仍然存在,但是却没有一个是人口总量排名靠前的大姓,甚至有的已经成为极其罕见的小姓。主要原因,恐怕是这些古姓,很多都分化出了无数的新姓氏。比如排名第一的姬姓。因此姬姓被称为“万姓之祖”。现代研究,至少有400个以上的,当代人口较多的姓氏,起源于姬姓。
那么到了今天,中国人排名前十位的大姓是哪些?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截止2014年的数据,当代前十大姓氏是:
1、王 9468万人,7.10%;2、李 9276 万人,6.96%;3、 张 8550万人,6.42%;4、刘 6882万人,5.16%;5、陈 5673万人,4.26%;6 、杨 3960 万人,2.97%;7、黄 2876万人, 2.16%;8、赵 2702万人 2.03%;9、周 2506万人 1.88%;10、吴 2376万人 1.78%。
仅仅这前十位的大姓加起来,人口就超过了5.4亿,几乎占全国人口的40%。这里面任何一个放在全球,都是人丁兴旺的世界级大家族。
根据统计,全中国大约有18000个姓氏,最少的只有十几个人同姓,为何出现有的大姓接近上亿人口,有的姓氏却人丁非常少的现象呢?

瀚海狼山个人认为,这主要是看当代姓氏,在“祖上有没有阔过”,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个所谓的祖上阔过,并不是祖上发财有钱,而是有没有建立一代王朝,本姓成为帝王之姓;或者本姓至少也曾经是一个自立一方的诸侯国。
说白了就是有综合性的政治优势,以此带来极大的人口繁衍扩大的优势。最终导致到今天,同姓的后世子孙仍然人数众多。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也就是这些王朝建立的越早,国力越强盛、延续的时间越长,后代同姓人口越多!
我们按照以上的规律,回过头来,看看目前排名前十的大姓。就会发现,这里面至少有8个,要么历史上建立过大统一的大王朝,出过系列皇帝;要么历史上就是著名的诸侯国。而且是人口较多的诸侯国。像刘姓建立了大汉,杨姓建立过隋朝,李姓建立大唐,赵姓建立过大宋;而陈、黄、赵、周、吴,不是朝代名,就是诸侯国名,有些是兼而有之。
为何建立过大的朝代或者诸侯国名容易产生大姓?这是因为大的王朝的皇帝家族,可以全面免除人头税;而且即使不劳动,皇族也有固定的俸禄;子孙后代都有封地;因此大的王朝的皇族可以在2到3百年内放开了生,子孙后代越来越多。即使本姓朝代最终灭亡了,皇室子孙大多成了老百姓,并不耽误继续繁衍生息。发达越早的朝代,同姓子孙分支越多。也就是说,发家越早,人口总量越赚便宜。像是刘、杨、李、赵都是这种情况。而且皇帝可以给功臣甚至是归顺的少数民族将领家族赐予皇家的姓作为一种非常高的荣誉,这样导致每个大王朝,与皇帝同姓的人口就会越来越多。
而大多数在当代中国排名进入前几百位的姓氏,即使历史上没出过皇帝,也至少是一个古代的诸侯国的国名。自秦汉开始,全国实行郡县制,古国大多不存在了,各诸侯国的人民分散开来,故国的国名就成了姓氏,这种情况占据了一大半 。
但在全国前十大姓中,有两个比较特殊。一个是王,一个是张。说特殊,是王和张,都不是诸侯国国名。中国古代从来不存在“王国”和“张国”两个诸侯国。说到底,王还不算太特殊,毕竟王莽也是当过正经皇帝的,虽然最后被灭族了。那么今天的全国第一大姓,甚至可以说是全球第一大姓的“王”,正源显然不是来自王莽。

准确的说,王姓应该来源于姬姓,也就是周朝的姬姓王族。王姓其实是以特殊的地位为姓。黄帝时代加夏朝有七八百年,而周朝又有八百年,这前后差不多1500年,姬姓王族的人口自由繁衍,肯定是扩张最早和优势最大,因此到现在王姓排名全国第一甚至全球第一,也没什么奇怪的。王姓,可以认为是夏朝和周朝的王族后人为主。
王姓排名第一可以轻易的解释。但张姓,就显得更特殊了。
为什么呢?前面已经说了,全国十大姓,唯独张姓在历史上,既没有出过任何正规的皇帝,也就是没有建立任何可延续的王朝,又从来没有一个古代的诸侯国叫做“张国”。而张姓却偏偏至今有8500到8700多万人,是三个接近上亿人的全球超级大姓之一。这明显是不合常理的。
而且张姓并不是今天才占全国人口的6.5%以上。根据古代档案,早在北宋,张姓人口已经占全国人口的6.3%左右了。也就是说,张姓作为全国大姓,人口占比一直是非常稳定,与全国总人口规模同步增长。同时也说明,张姓作为超级大姓的状况,肯定是在宋代以前就形成了。而不是最近800年内人口才突飞猛进的“新贵”。
若说宋代以后,人口占比突飞猛进的姓氏,其实只有一个,这就是朱姓,这是因为朱元璋建立了大明,老朱家人可以放开了生。此前朱姓人口并不多,很难排进全国前30名。到了明朝末年,仅仅需要国家财政供养的朱姓皇族,全国就有65万人以上。到目前,朱姓排名全国第14位,终于进入了前20名!那么作为张姓,表面上似乎在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都没赶上这种好事,为何还如此强大呢?
关于张姓在中国古代史上似乎没出过大王朝的皇帝家族,而到今天的人口却进入前三的原因,民间有种说法,说是玉皇大帝本来就姓张。在天上一直当皇帝,是人神鬼三界的主宰,因此没有必要再到人间当皇帝。而民间张姓众多,因为他们都是是玉皇大帝的直系子孙,所以总人口可以进入前三。
这种说法,瀚海狼山认为可以算一种半真半假的调侃,是一种在无法解释张姓没出过正规的皇帝,却人口众多的一种似是而非的解释。当玩笑或者民间传说看当然可以,但若当做严肃的历史考证,则漏洞明显。因为狼山本文就是要稍微严肃的研判和解释张姓为何是超级大姓的来源问题,那么这种张姓出自玉皇大帝说,明显没有太大价值。

玉皇大帝姓张,这种说法,其实来源于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道家。而玉皇大帝本身也是道家里面人为创造的一个偶像。道家认为始祖是老子,而老子本身姓李名耳。而李姓恰恰是排在张姓前的第二大姓。那么玉皇大帝为何不姓李,而姓了张呢?这里面有微妙的人事安排,就很有意思了。老子原创的《道德经》大家都知道,他是春秋时代的人,年龄辈分比孔子还大一点,还曾经当面教训过孔子。最终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但是老子在生前并没有创立道家,就像孔子生前并没有创立儒家一样。道家和儒家都是后来人根据两位大IP遗留的文章和理论发挥而来。
道家首次成为一个教派,并且有了全国姓的影响,是从汉朝的张道陵首创五斗米教开始。到东汉末年,张角的黄巾大起义,组织起义的就是当时流行的太平道。这后面发生的各种闹闹哄哄,纷纷扰扰的事情,估计老子当年根本就没想到。因此被最终拉出来当创教史祖,并非老子自己所知道。既然后来的两个和道教沾边的首领都姓张,那么自然就不能让玉皇大帝姓李了。
玉皇大帝姓张,才能显现出作为现实领导的权威。因此老子就成了太上老君,等于被明升暗降,高高的供了起来,成了国师的角色,有职无权。真正的权力,还在张姓的玉皇大帝手里。实际上到了北宋,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道家一度非常兴盛,好几代北宋皇帝喜好封禅、迎天书,并且自封了一大串道教中的高大上的尊号。但是玉皇大帝姓张,总是让赵家大官人心里不爽的。现实中的皇帝不爽,自然有人知道拍马屁,居然在原来的两个天尊之外,又加了一个天尊,据说这个新天尊姓赵!
看了以上的折腾,就知道玉皇大帝姓什么,未必是玉皇大帝的本意,完全是一群人类在下面搞事情。天上的权力再大,还得看人间谁的权大。那么张姓人多,是否和两千年来,本土道家延续不绝有直接关系呢?狼山认为实际关系不是很大。
首先,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政J合一的国家,虽然历代皇帝有特别喜欢佛的,有特别喜欢道的,但是最终都是摆设和闲情逸致,甚至有的皇帝会严厉打压这些东东。而且作为出家人,本身就很难大量繁衍子孙。中国人的社会自古就是世俗社会,没有一个大姓的加强,是和任何教派有关。和道家关系密切的张姓也不会例外。就像凡是汉地僧人都应该姓释,但是释并不是一个大姓,即使出家人也仍然有俗家本姓。

到今天还有江西龙虎山的张天师一脉,但是看看今天张姓的分布地图,主要还是在河北、山东和河南三个北方人口大省。东北、西北、西南、长江以南的张姓人群,显然大多数是北方三省张姓自然流动。这个现象,也可以侧面否认张姓人多和道家有直接关系,更否认了张姓和玉皇大帝有多大关系。
另外,道家是在汉朝中后期才逐步走向前台。他的各种领导人中张姓为主,只能算一种巧合,其实本身也说明早在汉朝,张姓就已经是一个高概率出现的大姓。比如汉朝的张良、张耳、张苍等,都已经是开国元勋或者重臣的级别,他们的后代甚至比作为皇族的刘姓的后人还多,说明张姓的发达,甚至比刘姓的发家还早!
既然张姓是北方大姓,那么是否和明朝初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大移民有关呢?也许有一点关系,但是影响不大。前文已经说了,早在宋朝,官方的户籍档案已经证明张姓人家,占全国的6.3%以上,和今天统计的占6.5%以上误差并不大,考虑到古代的统计严格性和计算手段远远不如今天,因此这个比例在八九百年中本来就等于没什么变化。在人口相对减少比较多的元朝,王、李、张、刘就是当时的超级4大姓,到今天仍然一样,因此这个变化,和明朝的洪洞大移民关系也不大。
说到这里,瀚海狼山有一个阶段性的结论:张姓的发达,和道家和中国最近2000年间人口起起落落关系都不大。张姓的人口扩张,应该是在汉朝以前,甚至是先秦时代就有的事情。其发达时间,甚至不晚于第一大姓王姓。至少在时间上也差不多。
那么相对正规的书籍,对张姓的起源是怎么解释的呢?
一般说法是:张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孙 张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这一支张姓以河北青阳,即今天的清阳,在今河北省清河县东,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这与今天张姓的人口的密集省份仍然一致。
秦汉两朝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向汉,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
对于这个解释,瀚海狼山的解读是:大致说的过去。但是可信的历史,基本是春秋中期以后,也就是孔子时代以后的。此时中原的文化已经相对非常发达,从朝廷、诸侯国到民间都开始注重历史的记录,出现了各种天天记录各级领导日常活动和发言的专职记录员和史官。而各大家族也开始有了家谱。不能说每段都准确,但是已经大差不差。
但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春秋以前,我们国家是很少有确定的信史的 。只能通过各种古书,结合今天的田野实地考古去反推,甚至要借助古天文和现代科技手段去确定时间。要是春秋以前的1500年有和春秋以后一样准确的编年史,也就不用到现在还搞“夏商周断代工程”了。

这里不是要否认夏商周三代不可靠,而是说这上古三代,尤其是夏商两代,那时候的古人还没有准确记录历史大事的意识,或者说甲骨文已经记录了,但是现代人翻译不全;或者甲骨文和金文本身就流失严重,并且以鬼神和占卜内容记录过多,历史真事却记录过少。甚至夏朝本身是否存在过,现在仍然有人怀疑。这也许与夏朝没有商朝那么多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实物流传下来有很大关系。
秦朝还有一次著名的焚书坑儒活动,很多有极高价值的历史书被一把火烧毁。到了汉代,又出现了大量人为附会甚至是篡改的伪书。因此夏商周(春秋以前)的真正历史,考古和实物有时候比汉朝以后的所谓古书更有参考价值。
但是到今天所有的考古只能是管中窥豹。这就是造成春秋以前的古代历史,非常有魅力却非常难见全貌。狼山认为,这个情况,同样影响对各种姓氏的起源研究,张姓更是一样。
若我们按照汉朝以后的所谓各类家谱的说法,那么今天中国人95%以上都是黄帝他老人家的直系后代,狼山不否认现在可能有几亿人是黄帝的直系后人,但说95%显然是过于夸张了。95%是黄帝之后,那么炎帝只占5%?那么蚩尤的后代呢?
因此狼山认为,古人也喜欢攀高枝、抱大腿的。黄帝后人确实在先秦时代,有很大的优势,比如王姓就是最直接的。但是若说占95%以上,就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了。炎黄是中华的始祖,即是事实,更是政治正确。但却未必是大包大揽的真实历史。

按照上面的说法,张姓应该起源于轩辕黄帝的孙子。但是今天很多排名在40位以后的中小姓,家谱上却明确的写着起源于黄帝的某某第十几个儿子。到今天只有千把万甚至几百万人。而作为黄帝第三代的张姓却有接近九千万人,这是不合常理的。除非后面张姓出现建立过延续几百年大王朝的皇族加成,也就是人口大提速。但是偏偏在秦朝以后,大姓中唯独张姓例外,其他几个可能,狼山前面也已经否定了。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所谓张姓始祖张辉发明了弓箭,任职弓正,因官得姓,这本身恐怕也是汉朝以后的附会。近代以来的考古证明,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原始部落都会使用弓箭,像美洲印第安人或者到今天还存在的印度洋尼科巴群岛上的矮黑人,他们一直都不会使用铁器,最多只会用铜器,甚至到今天还是如此,但是不妨碍他们会使用弓箭。换句话说,弓箭这种东西,至少在3万年以前,甚至4万年前就已经发明。古人正是拿着弓箭和投枪追赶猎物,才在3万年前跨过了白令海峡到达美洲。而黄帝是被定位在5000年到5500年前的中华始祖,说他的孙辈和手下刚刚发明弓箭,显然是汉朝时搞历史的小编们的片面脑补。毕竟他们当时还不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大量其他族群,而弓箭早就发明了。
这里不否认张姓始祖张挥当过黄帝的弓正这个官职,也不否认这支张姓因此起源,但是若说因此张姓到今天有接近9000万人进入前三,则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原因。因为一个小官职的后人比后来出过皇帝的大姓还多几千万,比如第四名刘姓,这是说不过去的。
按照瀚海狼山个人原创的“超级大姓高概率出过皇帝”的理论,综合研判之下,只能认为张姓也一定出过帝王!而且是秦朝以前就出过了!否则绝不会进入前三。

这个张,确实和弓箭有关,弓长为张,本身是很有道理的。也就是说张姓的先人,一定是玩弓箭玩的特别好,特别突出的族群,而且明显不是张挥一个人在战斗,恐怕是一大群人都是神箭手。这是一个族群使用弓箭特别突出,靠突出的才艺为姓,并且一定得到了王权的特别加强,弓长得张!
我们都知道,华夏的范围,最早是指陕西关中平原的东部、山西南部和河南中东部,以及河北和山东的一小部分。这就是最早的中国的概念,也是夏朝的统治核心区。在此之外的部族,根据和夏朝的关系远近,是否臣服,语言是否相通,有了最早的华夷之分。
但是华和夷,包括戎狄,都不是固定的。谁进了城,成了王族,谁就是华,而那些周边不听话的,就是东夷,西戎。这其实也是一个中国古人最早的鄙视链条。颇像今天一线城市的看不起二三线,二三线的看不起县城,县城的看不起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的看不起纯农业区的人一样的道理。
而有些族群,本来就是海边打渔射大雁的,或者是黄土高坡放羊的,却最早进入了丰镐或者河洛地区,成了王族,摇身一变,继续鄙视自己老家的人为东夷或者西戎,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两个摇身一变的,恰恰就是殷商和周人。
殷商出自东夷,这是历史的定论。东夷是一个超级大族群,说他是东夷,是相对于炎黄华夏集团而言,华夏集团主要在今天的郑州附近立国。而东夷的范围却极大,人口众多。从辽东半岛沿着渤海到山东半岛,一直延伸到徐州和淮河南北,都是东夷故地。这里气候湿润,水源丰富,粮食充足,而且有沿海、沿河的渔猎加成,食品丰富下自然人口众多。很早就有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这里是大冰河消退后,整个华北平原入侵的海水消退,由大海湾变成沿海大平原后,为东夷族的兴起,创造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由于东夷族群特别大,分布广,人口多,因此分支众多。东夷本身,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大族,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明确声称自己是东夷之后,孔子都是东夷出身,那么到今天,谁也不能说是东夷是外人。而中华文明正式确立,基本就是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正式合并的结果。

商族起源于东夷,但是商朝建立数百年,主要的任务就是和其他东夷不断的作战。等于拿到城里户口本后,再和自己老家的人常年干架。商朝确立,东夷的范围其实是缩小了,因为商族已经不愿意再被外人继续叫他东夷,但是却不能否认商朝王族本身就是来自东夷。
东夷自古有个明确的记载,就是善射。善于制造弓箭,射箭特别准,后羿其实也是东夷部落。到今天,某些宇宙大国还来抢东夷当祖宗,因为他们觉得奥运会射箭大部分金牌是他们的,因此他们说这也是自古以来。有点说远了。东夷确实善射,看来是历史事实。
善射者,必然善于制造和摆弄弓和箭,特别突出的,被领导看中专门负责弓的制造和调校,也是合情合理。
因为整个东夷都善射,因此殷商和殷商发达以后对立起来的东夷,都应该和长弓有很深的渊源。
殷商被认为至少延续了600年,传了几十代,这城里的殷商王族应该人口至少也发展到了几十万。想想汉朝的刘姓,明朝的朱姓,都是王族有六七十万到上百万。汉末到刘备已经没落到织席贩履,但是不妨碍自称皇叔。上古人口基数少,殷商六百年,有个50万王族总不过分吧。除了这50万王族,估计老家的东夷亲戚,总数至少有500万,没500万也有300万,总之东夷的人口基数是相当庞大,而且是非常早的,比周朝还早!
到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纣王自焚,殷商灭亡。但是商代王族和东夷大部分只是流亡,并没有灭族。王族中的箕子甚至流落到今天的半岛另外建国。另外大部分殷商王族回到老家,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建立了后来的诸侯大国宋国。爵位是除了周王之外最高贵的公爵,后来还出了活宝宋襄公。这都是后话了。

殷商王族和东夷老家亲戚的后人肯定少不了,他们都姓了什么呢?按一般道理,应该姓商、或姓殷,或者姓宋。但就像大明亡了国,姓朱本身是个麻烦;大清倒了,很多旗人不敢说自己是旗人一样。殷商和东夷的后人,未必当时就敢大多数直接姓商或者姓殷。因此商、殷、宋三姓中,只有宋是稍微一个比较大的姓,而商和殷到现在都是人口小姓。商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44位的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26%。这个比例显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600年朝代的后人。恐怕殷和宋(这个有此后的大诸侯国和后来北宋和南宋的双二次加成),也都不能完全代表了商朝和东夷的后人。
狼山的最后推论是,600年大商朝和2000年大东夷王族的后人,恐怕到今天大多数是姓了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