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澧书简】《青蛙如何变王子》:成长需要的是勇气,是决心,是毅力(心理咨询佳作)

阅前提示:本文涉及心理学专业向的解读,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或疏漏之处欢迎提出指正。

成长的精髓就是慢慢减少倚赖,最后切断倚赖的脐带,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很少人能完全做到,有些人只能部分做到,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倚赖。”
——(英)罗伯·狄保德《青蛙如何变王子》

故事速览:
平时神采奕奕的蛤蟆先生突然间就变得消沉了起来,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兴趣,老朋友鼹鼠和老獾来拜访蛤蟆时,蛤蟆与他们聊着聊着竟然哭了起来!在朋友们的建议下,蛤蟆先生来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心理诊所——苍鹭居进行治疗。但治疗并非那么一帆风顺,从最开始的被动等待他人建议到真正发现自我,蛤蟆正面临着当下人生最重要的冒险——发现自己,而咨询师苍鹭,将作为引领者带着蛤蟆先生探寻自己真正的内心。
剧情解析:
嘛,当我打完“《青蛙如何变王子》,一本TA心理咨询科普向杰作,作者罗伯·狄保德,作为英国亨利商学院客座教授的他,同时也是名拥有着深厚心理学专业基础的专业人士。这部作品取材自英国经典童话《柳林风声》,借以动物角色巧妙地将细腻又真实的心理咨询的过程完美展现在大众面前”的这段话的时候,我发觉这不是我想要真正说的话。于是我把它划掉,现在,我会重新介绍这本书。正式解说之前先给大家扔几张作者供职的学院——英国亨利商学院的美图 ̄ω ̄=




先来说说心理咨询吧,在你的眼中,心理咨询亦或是心理咨询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还不了解的人看来,可能是这样的——

亦或是这样的——

如果真的是这种印象,某岚真的觉得那就误会大发了......

先让我们坐下来好好谈谈。


好吧言归正传,首先来说说这本书所归的流派——交互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以下简称TA),它由美国心理学家伯恩(Eric Berne)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在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又不似精神分析理论那样复杂、难解,而是一种容易理解、简便易行的心理咨询疗法。(摘自360百科)
在以前的解说中某岚也简要的介绍过心理学的一些流派,而交互分析可能是最冷门的一个流派了。正如同百家争鸣中儒家为大一般,心理学中到最后万宗归流的仍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流派。如果把心理学比喻成一个大家族,精神分析就是整个家族的“大家长”,是威严又好控制的“父亲”角色,自成一派的人文主义则是担任慈祥的“母亲”角色,而其他的流派就是这位大家长的“孩子”。在十余个“孩子”中,有叛逆的阿德勒疗法、行为主义,有想创新却也对“父母”持三分敬重的格式塔疗法、认知疗法,也有天真浪漫的“大小姐”女权主义疗法,还有后来的“外籍人口”东方疗法,“混血儿”后现代主义疗法等......而在这其中,最贴“大家长”心的小棉袄——就是交互分析了。如TA创始人埃里克·伯恩所言,所有的TA理论都是建立在(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也能从伯恩的相关著作中看出来,他假定阅读者都是有一定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人。之所以说TA冷门,也正是因为TA是精神分析超级“迷妹”的追随地位而言的。只是看TA自己的流派理论其实并不多,而且相当一部分还是从精神分析中延伸而来,顶多算是庞大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中极小的一部分。
然后说回这部作品《青蛙如何变王子》(又名《蛤蟆先生的希望》),情节主要围绕来访者蛤蟆与咨询师苍鹭的对话展开。当然这中间随着剧情的推进,对主角蛤蟆的内心进行了大量的细腻描写,从而将一个短期心理治疗的全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还没有实际接触过真实心理咨询情境的读者而言是相当能满足其好奇心的。

来访者蛤蟆先生的基本状况:大约在45岁左右(依据书中情节推断),父母已去世二十年,有家族产业,富三代,无工作,衣食无忧。曾在大学毕业后应聘自己幼时就读的小学的教师岗位,并在那里工作了一年,之后接到父亲心脏病发身亡的消息赶回家接管遗产,母亲跟着蛤蟆先生的姨妈生活,蛤蟆先生自己则单独生活至今,无婚史恋爱史。交往较为密切的有河鼠、鼹鼠、老獾三位,其中与老獾相处状态较为紧张(原因是老獾是蛤蟆先生的父辈朋友,性格本身也很威严)。近三个月以来,蛤蟆先生有突然的心情低落与忧郁,情绪也较为失控,在朋友的建议下它来到了苍鹭居进行心理咨询。
初次见面(第三章:苍鹭居),蛤蟆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要去挖掘和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了打开局面,苍鹭老师开始让蛤蟆回答他的问题——来访者究竟是蛤蟆还是他的朋友?在苍鹭的提问下,蛤蟆开始接收到咨询开始的第一个点——咨询过程是双向的,他需要共同参与进来。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咨询必须是自发的,对于治访双方都是如此,特别是对于来访者而言,必须是自己愿意咨询,而不只是为了取悦朋友或者家人。

第三章就主要向大家展现的是正式的治疗联盟建立之前必要的初诊接待环节,一个指导性的原则是“接触先于合约”。如故事中像蛤蟆先生这样的非自愿来进行咨询的来访者,咨询师首要的任务是要让来访者开口,之后再依据形势,伺机而动,来判断来访者是否有建立治疗联盟的可能。其次才是“介入与合作”,订立合作“契约”,并向来访者说明治疗如何进行以及评估、收费等细节。值得一提的是苍鹭老师在这里用的是试探性合约,即不急于在一开始就订立治疗目标,而是根据访者咨询过程中每一次的咨询反应来实时订立和调整治疗目标的一种合约方式。
接下来就进入了正式的咨询历程。
首次访谈中苍鹭老师从蛤蟆被动等待自己给建议的这个行为切入,向蛤蟆抛出了一个“感觉温度计”的形象比喻,要蛤蟆形容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为几分,并向蛤蟆引出了“儿童自我状态”的概念。
进入到第二次访谈,让蛤蟆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咨询的那一个小时内他能获得苍鹭老师完全的专注。其实,咨询师的专注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且光是会“听”还不够,还要会问,对蛤蟆而言,“苍鹭会专注凝神听,提出问题刺激他,这个过程让他的很多想法和感觉浮到意识层,他开始学习如何探索和检视自己过去未察知的部分”。这段对蛤蟆的心理描写中就提到了“意识”,其实也是相当“弗洛伊德式”的理论了,如度娘所言:弗氏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的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能从无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潜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弗氏认为,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我们生活中其实大部分的动作或言行是潜意识通过前意识在传递的,换句话说就是“好多东西是在我们意识范围外运作的”,只有特定的某些点或面是需要到特定的节点才可被触发、被我们意识到。

好,回到故事中来。接下来的访谈里,苍鹭通过举例引导蛤蟆思考儿童的基本情绪有哪些,并指出这些基本情绪是构成自然型儿童自我状态的要素,再继而引出适应型儿童自我的概念,并给蛤蟆留了家庭作业,要求他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这其间还有一个小小插曲——蛤蟆不喜欢“家庭作业”这个词,并因此感到焦虑和警惕。实际的咨询过程中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对于咨询师而言,这是来访者释放的一个关于自己的经历的信号,换言之,就是说他/她经历过与之相关的不愉快事件。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就可以找准时机来挖掘缘由,而最好的应对方式则是安抚来访者,并尝试着换一种说法来让其进行“作业”的完成。
紧接着到了第三次访谈,在访谈之前,蛤蟆做了一个悠远的回忆——父亲对于自己而言是严厉的、高标准的、苛求的,而母亲则是安静且过分在意丈夫眼光的,正因如此母亲从来不肯对蛤蟆做出多的表达亲情之爱的举动,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拥抱。蛤蟆从中感受到的最主要的情绪是悲伤与沮丧,以及强烈却又无奈的愤怒。这场访谈中,苍鹭老师要蛤蟆思考怎样处理愤怒的感觉(虽然蛤蟆自认为他此刻并没有感到愤怒),并告诉他“成长的精髓就是慢慢减少倚赖,最后切断倚赖的脐带,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很少人能完全做到,有些人只能部分做到,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倚赖。”
进入到第四次咨询,蛤蟆主动提出希望自己设定此次会谈主题的要求,并述说了自己这些年来与老獾相处的过往,老獾像是“善意的独裁者”,如同蛤蟆的第二个父亲一般,总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待蛤蟆,这让蛤蟆感觉很不好过。苍鹭老师向蛤蟆提到了小孩是如何释放愤怒的,并由此让蛤蟆自己领悟了适应性儿童状态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截止到目前为止似乎就是第一阶段的访谈了,第1-4次访谈的核心似乎都在围绕着蛤蟆先生的儿童自我状态剖析进行,那么这个“儿童自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言之,它反映了由于童年经历所形成的情感。它可能是本能的、依赖性的、创造性的或逆反性的。如同真正的孩童一样,具有孩童心态者希望得到他人的批准,更喜欢立即的回报。
在第四次到第五次访谈的间隙,蛤蟆又遭遇了新的不愉快——老獾强势的要求他主动辞去校董事的位置并由老獾来出任。蛤蟆认为这件事需要苍鹭老师的帮助,便推辞道咨询后的时间给老獾回复。
进入到第五次访谈,蛤蟆详细的叙述了老獾的事情,而在这时,苍鹭老师却告诉蛤蟆,他在玩一种名为PLOM(poor little old me)的“游戏”,蛤蟆大为恼火,却被苍鹭反问道:“你为什么老是让自己落入难堪、让别人占优势的状况呢?你对自己并不坦诚。”并由此向蛤蟆引出了伯恩的“游戏理论”。因为蛤蟆潜意识中就塑造了“想让别人觉得我很可怜”的信息,因此在言行上就容易陷入一种不自知的“共谋”(抑或称之为秘密协议)的状态:不自觉的与他人合作,造成自己的不快乐。苍鹭又让蛤蟆形容老獾说话时的状态,并牵引出“父母自我”以及“挑剔型父母自我”这一重要概念,让蛤蟆明白:挑剔型父母自我运用到他人和自己身上的结果分别是什么,而结果就是当父母自我运用到自己身上带来的就是自我批评和惩罚,而在这种后果下,蛤蟆还能学会爱自己吗?第五次访谈似乎就是蛤蟆先生接受咨询以来的第一个转折点了,某种程度上,老獾这位不速之客的意外来访促成了苍鹭去引导蛤蟆反思自身的游戏脚本带给自己的结果有哪些,并且治疗目标也在逐渐清晰——如何学会去爱自己。
进行第六次访谈之前,穿插了蛤蟆的日记情节及内心变化的描写,以及与朋友河鼠以及鼹鼠的会面,在朋友们的交谈中,他们对蛤蟆的印象是蛤蟆变得更随和也更善于倾听了,令蛤蟆最高兴的一点是朋友们为他订了一个庆祝酒宴,就在他结束最后一次咨询的那一天晚上。
蛤蟆内心对老獾要求的事情已经有了个确定的答案,在这种笃定的心情下,蛤蟆走进苍鹭居接受了第六次咨询,并告诉了苍鹭老师自己的决定。显然,蛤蟆已经越来越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了。藉由此,苍鹭又带领蛤蟆学习了一个新概念——成人自我。成人自我的典型特点就是能进行情绪的选择,换言之就是可以更好的掌控情绪,在当下的场合做出适当的反应。

因为蛤蟆先生的成人自我已被逐渐挖掘出来了,这意味着可以进行下一步了,在蛤蟆的意愿下,第七次会谈的主题定为述说自己到目前为止的全部人生故事。
从最早的记忆画面带给自己的感觉开始,蛤蟆依次描述了自己的父母、外公、祖父给自己的印象以及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状况和社交状况。总体而言蛤蟆是在一种严肃压抑的气氛下长大的,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大学时虽然就读的是剑桥学院这样的名校,但专业选择也并非是按自己自己意愿来的。古板的父亲一直希望蛤蟆能接管家族产业,但蛤蟆自知他对酿酒和工厂管理一点兴趣也没有,此外工厂嘈杂的声音和潮湿的环境也带给蛤蟆以危险的感觉。课业上一直都比较勉强,大学差点拿不到毕业证书。但在为期仅仅一个月的“特别课”上还是努力学习完成了毕业论文拿到了毕业证书。为了不回去接管工厂,蛤蟆通过剑桥的一位朋友了解到自己就读过的小学在招人,便前去应聘。顺利应聘上后做了一年的老师,与学生们相处得很愉快。人际交往上,蛤蟆本身是很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音乐审美上也有自己的一番造诣,在大学期间,他组建过美食社团,喜欢诗歌、戏剧、高尔夫,建立起“率性艺术家”的名声。而这些表现也在说明蛤蟆先生本身是拥有着强大自我内在“资源”的人。在父亲去世后,蛤蟆不得不回到蛤蟆庄园中继承遗产,被“框死”在这个之前父辈为他画好的图纸里生活着,逐渐远离自己在外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社交圈。在陆续认识河鼠他们三位之后,蛤蟆才开始投入到自己家乡公共事务及社交网络的活动中。
苍鹭老师留给蛤蟆的问题是:你能从自己过去的这些经历中学到什么?
进入第八次会谈,蛤蟆开始提到自己对于自己这出“人生脚本”的理解,并疑惑自己现如今的这番人生态度和基本行为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进行的。苍鹭于是回答道早期经验对整个人生的影响,并引出了心理地位的概念。包括(1)我好你好;(2)你好我不好:(3)我不好你不好;(4)我好你不好等四种。
第九次的会谈中,苍鹭就每一种地位依次举例给蛤蟆,却在描述“我不好,你好”时触发了蛤蟆生气的点,蛤蟆认为苍鹭只会一味的问他“你感觉如何?”、“你是怎样认为的?”等,当自己希望苍鹭能给他明确答案支持的时候苍鹭却总是把皮球丢回给自己,且总是像老獾和父亲那样否定和打压自己。而苍鹭老师内心os是惊讶的,他没想到过自己会给来访者造成这样的感受......


但苍鹭老师及时稳住了情绪,并建议到蛤蟆来把最后一次咨询坚持做完,而在这之间的间隙,他们双方都可以彼此省思在对方那里都学到了什么,以及接下来的打算,蛤蟆接受了建议。
最后一次走进苍鹭居,苍鹭老师仍然问及蛤蟆此刻的感受,蛤蟆提到现在的他感觉处于“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苍鹭老师由衷的祝贺蛤蟆先生开始有勇气去承担自己做这个选择的责任,蛤蟆也从苍鹭老师这里收获到了他作为咨询师应该要学习到的有哪些。蛤蟆最终才对“咨询是个双向的学习过程”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临走前,蛤蟆赠予了苍鹭老师自己手工做的核桃木碗。至此,蛤蟆为他自己的人生也找到了新的出路——他决定创业。这是他在第九次咨询结束后就已经在盘算的事情。
晚上的庆祝酒宴在一片欢乐中落下帷幕,蛤蟆先生骑着自行车,在回家的路上哼起了歌。
最后这里说一下关于咨询师与来访者快结束咨询时的一点点注意事项哦~原则上,咨询师是不方便收来访者礼物或者吃饭邀约的,因为这些都是代表着建立治访关系之外的另一层关系的信号。心理学上叫“双重关系”或“多重关系”,而作为一名咨询师,遵守必要的职业规范和伦理守则是必要的。当然这并不绝对,故事里蛤蟆赠送的礼物其一并非是过于贵重的物品,其二是自己手工制作的,意义更加特别,所以苍鹭老师选择了收下。另外是关于苍鹭老师的解读,这部作品由于他的受众性,因此人物的着墨上更倾斜蛤蟆先生一些,以至于苍鹭老师的很多内心层面的描写是看不到的。而对于专业生来说,从平时学习及训练的内容来看,许多东西是从咨询师角度出发来看的,因此在看这部作品时就不免会去揣摩苍鹭老师更多一些。
首先要记住的一点是,咨询师也是平凡人,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但在面对来访者时,专业的素养要求使然,深厚的专业基础之外,还要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同理心等。就苍鹭老师这个形象而言,他真的是很贴近现实中的咨询师形象了,最令人值得学习的一点就是——反复告诉自己,也告诉来访者,咨询是双向学习的过程。
最后的最后,那就是,不管你是何流派的,任何的专业知识都是为了来访者而服务的,请灵活使用。毕竟,我们学心理学的,都是靠着那口仙气儿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