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药理学(第四十六章 抗结核药及麻风病药)

2022-03-21 18:31 作者:智霸忠缘  | 我要投稿

1.各类抗结核杆菌药物的抗菌机制及其常见不良反应

(1)异烟肼(Isoniazid,INH)

【作用机制】

①抑制分枝杆菌细胞壁分枝菌酸的合成,破坏细胞壁结构的完整性,使其丧失抗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而死亡。分枝菌酸是结核杆菌细胞所特有的重要成分,因此异烟肼对其他细菌无作用;

②抑制分枝杆菌 DNA 的合成;

③与敏感分枝杆菌的一种酶结合,导致结核分枝杆菌代谢紊乱而死亡。

【不良反应】

①神经系统毒性:

周围神经炎:多见于剂量大、Vit B6缺乏者及慢代谢型者,表现为四肢麻木、震颤、烧灼感、针刺样疼痛。同服 Vit B6可治疗及预防;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用药过量所致,出现头痛、头晕、兴奋、惊厥、精神失常等。

②肝毒性;

③其他:过敏,各种皮疹、药热;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等。

(2)利福平(rifampicin,RFP)

【作用机制】特异性地抑制病原体 DNA 依赖性的 RNA 聚合酶,阻碍 mRNA 合成(对人和动物细胞的 DNA依赖性的 RNA 聚合酶无影响)。

【不良反应】

①胃肠道反应;

②肝毒性:长期大量使用,黄疸、肝肿大等;

③“流感样综合征”:寒战、高热、头痛、肌痛等大量间歇用药所致;

④过敏反应;

⑤致畸作用(可通过胎盘,孕妇禁用)。

(3)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

【作用机制】

①与菌体 Mg2+结合,干扰结核分支杆菌 RNA 合成;

②抑制阿拉伯糖基转移酶,抑制分枝杆菌细胞壁形成。

【不良反应】球后视神经炎(视力模糊、视野缩小、红绿色盲)。

(4)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PZA)

【作用机制】被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的吡嗪酰胺酶转化为吡嗪酸→杀菌。为细胞内杀菌剂。

【不良反应】肝毒性、高尿酸血症、胃肠道反应。

(5)链霉素(streptomycin,SM)

【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

(6)对氨基水杨酸(aminosalicylate,PAS)

【作用机制】可能为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止二氢叶酸合成。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脏损害。

2.结核治疗原则

(1)早期:一旦确诊立即用药;

(2)联用:联合应用 2 种或 2 种以上药物以保证疗效和防止产生耐药性,减少毒副作用;

(3)适量;

(4)规律:切忌遗漏和中断;

(5)全程:一般均需服药一年以上方可停药,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短期强化治疗,由医生全程督导,疗程一般在 6-8 个月。

3.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 MDR) : 指病原菌或肿瘤细胞对一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4.比较异烟肼与利福平的作用机制的不同

(1)异烟肼:抑制结核菌菌壁分枝菌酸的合成;

(2)利福平:抑制细菌 DNA 依赖性的 RNA 多聚酶


药理学(第四十六章 抗结核药及麻风病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