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しの子》一点所想
关于《推しの子》一点所想
现象级?亦或是造势?
难说。
现象级这个名词似乎已经常态化了,这种exaggeration的常态化,不能称其为好事。相反,
窃以为这种常态化恰是不明所以的异端化,是消费主义的扩大和泛娱乐主义在二次元领域的具体表现。
这种异端化源于业界的式微,优秀作品的缺失。 不才而乱笔词云:
想昭和,金作不断,未见得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见令和,穷尽几何?神作频频现象连连怎生得?
这异端化的表现也很明朗:从鬼灭之刃到间谍过家家到恶魔人等等,前不尽后不绝,统统被捧上神坛;或者,二次元异端化以一种更加声势骇人的方式进入现实生活,即所谓“火出圈”。出圈意味着更大的观众群体,更大的观众群体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窃尝言二次元不过资本主义之斑斓,尤现今资本主义大行其道之时。宣传方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作品出圈。第一部当然是吸引那些非宅圈人士和泛二次元人群去看动画,只要得到他们的认可那以后的路都好走。卖手办、店铺联动、出手游、卖专辑…不光卖周边能够赚钱,还能带动原作漫画的销量,不能不谓之一举多得。 从而窃暗自定论:现象级不过,造势有余。 纵造势,手段而已。
然则,不妨见见其作几何。(不尝见原作,轻喷qwq)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对于推しの子和动画工房不过就是献上近九十分钟、质量堪比剧场版的首集而已。诚意如此,霓虹之网友称之为
「動畫工房の本気」
,尚且算是所谓“其可怪也欤”了(笑)。 作画之精美,亮点之至。 九十分钟的精美,是难能可贵的。动画工房确实几乎要做到每一张原画都修的很精美,每一张爱都很有“偶像感”。这种精美可以为“唯美”矣。不尽然,这唯美姑且算的从对比中得来,强烈的反差色调的运用、粗细长短的线条的结合、与极具生气的画面张力,在寡淡无味的众多异世界番中,确算得上是“浓墨重彩”,而非纯粹之美——此美不唯——靡靡之音?不见得。天籁之音?亦不见得。
所谓Idol,不至勾栏商女,却也不及茨歌仙
——“如听仙乐耳暂明”,是美不到如此了。窃见得烟火之美至于,风尘之美而已。或许这是爱最好的归宿,窃俳句云:
不得天仙,我为花魁。我歌,暂与月徘徊,我舞,且同影零乱;不得真语,谎言常伴,一梦,梦不过华胥;一想,想不过饰金。
声优之伶音,点睛之笔。 那个最后的爆点,大家都最期待(大嘘)的爱的死亡。窃以为确实第一集最优秀的点。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声优李依李完美到令人震撼的演技带来的。高桥李依虽然梗为静态美人,不过实力派声优之列,可有其位。不管是之先前re:0的艾米莉亚还是现在的星野爱,高桥李依的水准一直都在。 Yoasobi之曲,画外之音。 当红的Yoasobi其实是推しの子出圈主要推动力之一。无可否认Yoasobi奉上了一首一如既往的高水准的歌曲和MV,从剧情上来说,是引爆级别的。 大厦将倾否?趋而不见。 优点既呈。 一炮走红和繁荣的规模效应中,其实隐含着危机。第一集约九十分钟的超长回,其中的前半小时,不说失败,至少也是无趣。演出,动画的演出方面却是在偷懒。流水账式站桩爆台词的叙事结构,让本来挺有意思的一段内容变得居然有点昏昏欲睡。要知道同样是赤坂原作的辉夜,a1在改编时加入了大量的适合动画这个载体且契合原作漫画风格的精彩演出,而动工似乎完全没想在演出上面发力。说到演出 动画工房在处理露比跳舞那一段也相当草率,甚至可以算是不完整。爱之死,把大量精力花在精修每一卡静止帧上,个人理解不能的音乐,还有令人绝望的叙事节奏。明明是堪比小圆第三集的桥段,却被动画演的显得有点拖沓。 更多地关注在如何把每张爱修的更好看一点,莫非本末之倒置焉?不知也。 窃所见之危机,恰是其风头,恰是其如今起之势。类比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言:“旧制度中孕育着摧毁自我的因素。”
如今之势,可能成为推しの子的一个瓶颈。它太“强起”了。音乐里有种手法叫弱起,其实不无道理。强起导致了一种必须精益求精、好之又好的局面,它要求后续剧情同前段一样精彩,它不允许后期剧情的乏力。
不过孰知矣? 现象也好,造势也罢,如今推しの子业已蔚然成风。总结一下,演出不足为主,剧情叙事节奏为辅,哪怕是拼尽全力的声优和精修作画也无法弥补这两位卧龙凤雏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危机我见,希冀我拾,但望其作,名副其实。
(但望我爱,涅槃而生) (哼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爱没有你我要怎么活啊啊啊啊啊啊啊(已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