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语言哲思 | “别想那只大象”

2023-08-07 13:25 作者:咬文嚼字杂志社  | 我要投稿

◎宗守云

       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在《别想那只大象》中说:

       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认知科学基础课上讲框架时,总是先让学生做一个练习。练习内容是这样的:别想大象!你做什么都行,就是别想大象。我还从来没发现有学生能做到这件事情。每一个词都跟“大象”这个词一样唤起了框架,而框架又涉及一种形象或者其他类型的知识:大象体格庞大,有蒲扇般的大耳朵、长长的鼻子,马戏团里有大象,等等。这个词的定义与该框架相关联。每当我们否定框架,也就唤起了框架。

       “每当我们否定框架,也就唤起了框架”,这是有关否定结构和否定功能的问题,“否定框架”属于否定结构,一般由“否定词语+否定对象”构成,“否定对象”就是一个“框架”;“唤起了框架”属于否定功能,是否定所起的作用。“别想那只大象”是一种否定结构,却可以“唤起大象框架”,这说明,否定不仅具有取消框架的功能,还具有唤起框架的功能。

       否定是人类语言中的常见现象。汉语最常见的否定形式,有否定词缀(如“非典型”的“非”、“无党派”的“无”等),有否定动词(如“没地位”的“没”、“没有钱”的“没有”等),有否定副词(如“不开心”的“不”、“没上课”的“没”等)。否定副词“不”和“没”用来否定动词或动词短语,具有时制上的对立:“不”是对将来的否定,“没”是对过去的否定。比如,“不吃饭”和“没吃饭”,“不吃饭”是说将来不吃饭,可以说“我明天不吃饭”,但一般不说“我昨天不吃饭”;“没吃饭”是说过去没吃饭,可以说“我昨天没吃饭”,不能说“我明天没吃饭”。过去的事实都是现实的,将来的事实都是非现实的,因此也可以说,“不”是对非现实的否定,“没”是对现实的否定。虚拟句也是非现实的,不论是过去虚拟还是将来虚拟,都可以用“不”否定,比如,“如果我昨天不吃饭,早就饿死了”。

       否定的首要功能在于它可以取消框架。取消框架主要表现为说话人用来取消一个旧信息。比如,对方说“老赵是校长”,说话人回答说“老赵不是校长,老赵是副校长”,说话人是用否定结构取消了“老赵是校长”这一旧信息。取消框架有时也表现为取消一个预期信息。比如对方问:“老赵是校长吧?”如果说话人回答说“老赵是校长”,这是对预期信息的肯定;如果说话人回答说“老赵不是校长”,就是对预期信息的取消。一般情况下,否定只是取消旧信息,不提供新信息,因此否定在语义上往往是不自足的,不能满足信息量的需求。比如,当我们说到“老赵不是校长”的时候,只是取消了“老赵是校长”这一框架,而老赵具体是什么身份,是不得而知的。

       否定还具有唤起框架的功能。在《别想那只大象》中,莱考夫把框架定义为“塑造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心理结构”,当我们听到一个词的时候,它的框架就在大脑中被激活了,就算是在否定一种框架,同样也是在激活这一框架,说是“别想大象”,但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大象。鲁迅在《伪自由书·推背图》中说:“里巷间有一个笑话:某甲将银子三十两埋在地里面,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隔壁的阿二因此却将这掘去了,也怕人发觉,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这就是在教人‘正面文章反看法’。”某甲用否定激活了“此地有银三十两”的框架,因此被隔壁阿二把银子掘去了;隔壁阿二又用否定激活了“隔壁阿二偷银”的框架,因此他偷银的事实被人知道了。

       莱考夫在《别想那只大象》中提到了两个美国政治事件,用来说明“每当我们否定框架,也就唤起了框架”:

       尼克松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才发现了这一点。水门事件期间,尼克松承受着辞职的压力,在电视上向公众发表演说。他站在所有人面前说:“我不是骗子。”结果,人人都以为他是个骗子。

       …………

       保守派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懂得,政治是一个道德问题,于是决定从道德下手攻击医疗改革。他们选择了两个道德领域:自由和生命。从自由的角度,他们攻击医疗改革方案是“政府接管”;从生命的角度,他们说医疗改革方案包含了“死亡委员会”。保守派一次又一次地不停重复“政府接管”和“死亡委员会”。每当奥巴马说“这不是政府接管”时,他都使用了“政府接管”这个说法,并因此在听众的大脑里激活了“政府接管”的概念,从而强化了保守派的攻击。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8期《语言哲思》栏目。)


语言哲思 | “别想那只大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