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治疗之外化对话||《叙事治疗的工作地图》读书笔记
对于心理治疗的普遍认知告诉人,个体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反映处自身的问题、他人的问题或关系的问题,问题是内在的,自己或他人就是问题所在。这种“问题源于内在”的习惯性思考主要来自于文化。文化中通过“正常/异常”的生活典范标准估量个体,并基于此进行分类和区别对待,让这些问题成为了个体“人格”之中不可动摇的“事实”。基于此种理念的心理治疗会让患者臣服于医生的诊断,面对各种经验时会变得脆弱。这给了治疗师很大的特权,治疗师为问题寻找原因并将自己的理解加诸于问题的结果,治疗师成为来访者面对问题的替代者。
外化对话藉由将问题客观化,为原本将问题视为内在的想法解套。外化对话用于修正与发展个体的“力量”和“资源”。外化对话不仅能够让个体重新定义问题和自身的关系,而且也会在发展自我认同感时能够听进他人的声音。在外化对话后时,人们得以重新定义自我认同,重新体验生活。
(一)外化对话的话语
发展外化对话的过程中(将问题客体化)所使用的隐喻:
从问题中走出来;
问题被遮掩;
驱逐问题;
向问题罢工;
对问题水土不服;
将自己和问题分开;
反抗问题的要求;
剥夺问题的力量;
对问题的影响提出异议;
逃离问题或从问题中解放;
从问题中恢复或收回属于自己的领地;
剥去问题的根基;
减少问题的影响力;
婉谢或拒绝问题提出的合作邀请;
离开问题的范围;
投入改造问题的行动;
从问题所投射的阴影中走出来;
反驳问题所宣示的自我认同;
减少问题对生活的掌控;
从问题中重新夺回生活;
从问题中抢救自己的生活;
从问题中东山再起;
驯服问题;
为问题上装备。
(二)外化对话的四种类型
叙事治疗创始人Michael White回顾外化对话的录像,总结出外化对话过程中的四种类型:
1探索问题定义
面对传统心理治疗,叙事治疗提出了一个疑惑:是用同一个量尺去衡量每一个个案,还是邀请个案去看他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看待自己?叙事治疗选择后者。因而,外化对话的类型之一便是和个案一起为困境和问题赋予多元样貌,将“远离经验”的普遍性“问题”的定义转变为“接近个人经验”的独一无二理解。“接近经验”即以个案的说法为主,“独一无二”则说明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认知自己的问题。这一类型的外化对话,如邀请个案描述困扰是什么样的“在你看来,抑郁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经验?”。
2探索问题影响
这一类型的外化对话侧重于探索问题在生活的不同方面有怎样的影响:对家庭、工作、学习、朋友关系有什么影响?对与自己的关系有什么影响?对自我认同(意愿、期望、价值观等)有什么影响?
在外化对话中,原本“问题=自我”的问题人格化认知得到重新表达,让个案更清晰地认知问题本身。
3探索对问题的态度
邀请个案评估问题及其影响:对你而言这些是可以接受的吗?你对这样的开展有什么感觉?这种发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还是介于中间?对于这件事,你是什么立场?你对这样的发展是否心存质疑?
这类对话主要是让个案暂停去反思生命中的发展。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思考过自己对问题的态度,对问题的认知常常被他人(父母、老师、治疗师等)评估,由他人替代发声。
4探索态度背后的原因
这类对话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为什么你接受/不接受它?对这样的发展,你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
当个案被问及这类问题时,很容易答不上,所以不期望得到立即的回应。遇到答不上的情况,可以给予一些支持,或是告诉个案其他人如何回应类似的问题让个案有足够的参照。
“为什么”一词在心理治疗上往往是需要谨慎使用的,因为“为什么”常常是以道德审判的形式出现的(如“你为什么这么做?”),会降低自我认同。
来源:
《叙事治疗的工作地图》
麦克·怀特 著
黄孟娇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