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识破宋江,谎称回乡探母毅然离开梁山,成为水浒结局最好的人
有人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话的意思是劝诫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血气方刚要克制,不要学习水浒里面热血冲动、尔虞我诈,变成一个像宋江一样虚伪的人。
难道水浒传里真的充满暴力和血腥吗?其实不然。
梁山108名好汉个个具有鲜明的特点,结局也不尽相同。有的战死,有的病逝,有的被毒害……大部分梁山好汉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但仍有一个人是例外!
他早早识破宋江,明白梁山已经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江湖。于是谎称想念家中老母亲,毅然返乡离开了梁山,为自己争得了一个好结局。他是谁?为何离开梁山?又是怎样离开梁山的呢?
审时度势识破宋江,去意已决
这个有远见卓识的人就是“入云龙”公孙胜。在宋江上梁山之后,敏锐的公孙胜先于其他人察觉到宋江的野心以及对朝廷的忠诚,内心隐有不安,梁山后来的发展也表明了他的预感没错。
那么,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数百年间,关于宋江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的争论从来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大多数人更赞同宋江是经历了从真君子到伪君子的说法。
未上梁山时,宋江是一个押司,兢兢业业为朝廷办事。他仗义疏财,广交天下名人贤士,人称“孝义黑三郎”,此时的他当之无愧是一个真君子。
在梁山好汉晁盖有难时,他及时伸出援手救了他,因此结下了善缘;与此同时宋江被阎婆惜抓住了把柄并受要挟,宋江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最终怒杀阎婆惜,开始了逃亡之路之后不幸被捕。
当时的梁山头领晁盖得知宋江因自己受罪并即将被问斩,内心充满愧疚,毫不犹豫地带领兄弟们劫法场救宋江上梁山。
殊不知这个决定将改变了梁山的命运。
不同于晁盖的淡泊名利,醉心江湖,宋江是朝廷的忠臣,内心从来没有放弃过报效国家的想法。
初上梁山,宋江目睹了梁山众人对晁盖的尊敬和听从,尽管自己心里有很多想法,此时也只能暗藏心中,未对旁人透露半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宋江摸清了梁山好汉们的性格特点,开始凭借自己在江湖上的名气以及实力拉拢人心。公孙胜有所察觉,可他天性不喜纷争,于是默默减少接触梁山事务。
兄弟们纷纷被宋江的才能和领导能力所折服,听信于宋江,一时间梁山阵营内部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宋江成为梁山的二把手,仅次于晁盖,但此时宋江已掌握全部实权,梁山上下基本都是他的心腹了。
公孙胜心里很清楚,宋江的目的绝不会这么简单,梁山的未来令人堪忧啊。他明白宋江作为一个一心想为朝廷效力的忠臣,在取得众人信任并且掌握梁山实权后,必然会带领兄弟们走向招安,即走向灭亡!
晁盖中毒箭身亡后,宋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梁山的头领,且拥有自己的心腹。公孙胜名为梁山的四把手,却因为是晁盖的过命兄弟而不被重用,彼时公孙胜在梁山上的地位很尴尬。察觉到宋江的野心,公孙胜意识到宋江已成为彻头彻尾的伪君子,一心只有功名利禄,兄弟情义已被他抛在身后。
宋江上位之后,便不再掩盖自己的招安心思,梁山好汉们大多受过宋江的恩惠,即便内心有所不满也不好言语。公孙胜不愿看到梁山上兄弟们执迷不悟追随宋江愚忠,当即做了一个决定:离开梁山!
这个举动开创了梁山的先河,震惊众人。
公孙胜为何能够识破宋江的本性并且早早离开梁山呢?这一切可能要从他的出身和经历说起。
“入云龙”公孙胜,自愿上梁山第一人
公孙胜本为道士,从小在道观跟着师父修习,熟练掌握了一身道术。与梁山其他好汉精通武术或者善于用计不同的是,公孙胜是道术的施用者,以道立身,俨然是江湖道上的一股清流。
因其技艺高超,未上梁山时,公孙胜已有“入云龙”的称号,即能够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度肯定了公孙胜的道术。公孙胜一身正气,经常帮助他人,在江湖上的名声也很不错。
听闻晁盖吴用等人打算劫取生辰纲这不义之财,公孙胜很是感兴趣,当即决定助他们一臂之力。夺取生辰纲后,公孙胜运用道术,为一行人规划了最合适的逃跑路线,顺利在官兵到来前离开。
济州府尹派三都缉捕使臣何涛对几人通缉追捕,紧追不舍,步步紧逼。何涛抓住了晁盖同行中落单的白胜,严刑逼供之下,逃亡路线泄露,众人陷入危险当中。
此时晁盖吴用公孙胜等人已躲到白碣村,追兵紧跟而来,千钧一发之际,公孙胜利用风火借势,大败追兵,众人逃脱。考虑到大家的安危,吴用做了一个决定,上梁山!
彼时的梁山头领是王伦,看到晁盖的第一眼他便感觉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因此他并不愿意晁盖等人加入梁山。经历一番火并,晁盖顺利成为梁山新头领,公孙胜位居第三位,与吴用同掌军权。
公孙胜认为晁盖并不是最合适的头领人选,他没有特别大的志向,然而晁盖为人仗义,有江湖气概,是公孙胜所欣赏的好兄弟。况且在成为头领之后,晁盖便立下了“绝对不许乱杀无辜”的规矩,这也是公孙胜愿意留下来辅助晁盖的原因之一。
然而,一切在宋江上梁山之后就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下梁山,晁盖一言隐含深意
当时梁山好汉刚刚攻打无为军得胜归来,宋江经历了浔阳楼题反诗即将被斩。晁盖赏识宋江先前也受过他的恩惠,因此倾尽全体兄弟解救了宋江,把他带上了梁山。
公孙胜敏锐察觉到宋江的到来会对晁盖的地位造成威胁,果不其然,宋江先后提出按照功劳成就和新老将领分配座位,并且私下拉拢梁山好汉们。当准备攻打祝家庄时,宋江劝告晁盖不要以身犯险,这何尝不是他想要抢占功劳的小心思呢?
不知不觉中,宋江在梁山好汉心中的威望渐渐超过了晁盖,拥有了自己的心腹。宋江明面上是二把手,其实掌握了所有实权,差一个合适的时机就能成为头领。
由于公孙胜是晁盖的过命兄弟,心里也向着晁盖,因此不被宋江重用,公孙胜越发明白宋江的野心,离开梁山的想法悄然爬山心头。
当“孝义黑三郎”宋江把老父亲宋太公和弟弟宋清接上梁山后,公孙胜想起家中老母亲,并向晁盖、宋江请假回家探望母亲,许下三五个月便回来的承诺。
宋江提出建议:为何不找人把老母亲接上梁山养老呢?
是啊,若是挂念母亲,公孙胜完全可以像其他兄弟把母亲接上山照顾,可他并没有。公孙胜笑笑拒绝众人的建议,解释道:母亲习惯了乡下农作,不愿离开,我回去探望她便是了。
晁盖在公孙胜离开前说了一句话:“一清先生!此去难留,却不可失信,百日之后不可爽约!”
这或许暗含了公孙胜打算永远离开的心思。
第二次下梁山,对宋江完全失望
话说公孙胜下梁山之后,梁山内部已被宋江掌握,军权、管理权都抓在手里,晁盖成为了“光杆司令”。晁盖了解公孙胜,知道他向往自由,不愿意被管着,因此能接受他的离开;宋江却不同意,发展壮大梁山少不了人才,更何况是像公孙胜一样精通道术的特殊人才。
于是宋江派人去公孙胜老家打探消息,希望能把公孙胜请回梁山,助他一臂之力,然而因为其他事情而暂时搁置了。公孙胜也不是完全不在意梁山的发展,于是在遇到杨林的时候,推荐他上了梁山,为梁山引进了人才。
公孙胜在高唐州遇到高廉之后,事情突然有了转折。
高廉运用妖法连连打败宋江等人,宋江无奈请公孙胜回来帮忙,公孙胜在师父罗真人的劝告下回到了梁山。有了公孙胜的加持,高廉的雕虫小技实在不足为惧,梁山好汉屡屡获胜,士气高涨,梁山的名声也逐渐壮大。
即便上了梁山,宋江的招安心思也从未改变,他深信只要梁山力量足够强大,并且愿意为朝廷效力,朝廷必然会重用他们。可他没有想过当时的朝廷奸臣当道,皇帝醉心酒色,哪里会有伯乐识得千里马呢?
然而宋江相信朝廷,一心只想招安。兄弟们大多是将士军官出身,对招安的排斥心理并不强烈,且宋江平日善于经营自己的形象,兄弟们基本臣服于他。
就这样,宋江带领兄弟们一次次为朝廷出生入死,打败敌人,梁山上下死伤严重,如愿等来了朝廷的招安使臣。身为梁山上百将领和数万士兵的将领,宋江毫无犹豫地对使臣下跪了,跪得心甘情愿,没有一丝怨言。
公孙胜彻底明白了,在宋江的带领下,梁山的江湖理想已灰飞烟灭,成为妄想。他对宋江已失望透顶,在朝廷派梁山攻打方腊前毅然离开了梁山,没想到这一走,公孙胜成为了梁山结局最好的人。
方腊一战,梁山死伤前所未有的严重,元气大伤,也许是不了解战地,也许是实力不够……活下来的梁山好汉们有的出家,有的归隐山林,有的浪迹天涯。仍然拥有功名梦的好汉们随宋江回到朝廷,等待嘉奖。
可奸臣当道,为报私仇,一众好汉被毒酒结束了生命,可笑的是,曾经对宋江绝对信任的李逵竟是死于他最爱的哥哥之手。朝堂之上诡谲难测,受封的几个好汉因接受不了这种生活,最后也辞官返乡了。
总结
究极半生的奋斗只为进入朝堂赢取功名利禄,最终才发觉还是江湖适合他们。
反观公孙胜,在知道宋江不过是个伪君子,一心只想招安后,明白梁山将会变成名利场,不再是他想要的江湖了,因而有心离开梁山。
他并非想冷眼旁观昔日一起奋战兄弟们白白赴死,而是他知道劝解没有用,一心只有功名利禄的人哪里听得进实话呢?他也不想“同流合污”,为奸臣效力,于是头脑清醒的公孙胜向宋江请辞回家,最终成为梁山结局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