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之战分析
山海关之战关于顺方战略的疑点很大。因为大顺败亡导致资料湮没或被篡改,可能山海关之战前大顺到底怎么认识这场战役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了。
传统观点认为李自成对清朝一无所知或者说了解程度很低,但仔细想想,这经不起推敲。
李自成造反的原因之一就是交不起辽饷,怎么会不知道满清的存在?
大顺军有大量投降的前明军官和清军打过仗,以及曾被李自成收编后来背叛李自成的袁时中起义军也和清军作战过,会不清楚清军的战斗力?
崇祯十五年清军入塞劫掠山东,李自成当时在河南,离得这么近会不知道清军的声势?
永昌元年初福临已经致信李自成建议共享天下,李自成肯定知道清朝的野心。
山海关之战前大顺和关宁集团的动作也是一堆疑点。
1明军在关外本来就有探子,李自成接收九边后没理由不知道清军动向。
2李自成招揽吴三桂,要他带本镇人马(三万关宁军)入京,另外大顺又调了唐通八千人守山海关。按理说李自成要吴三桂本人带一些亲信将士进京朝见他就可以了,为什么要他带那么多兵过来?为什么只给唐通八千人去接收山海关?
3吴三桂三月二十六日突然从玉田掉头回永平,而第二天大顺才开始在北京追赃助饷,显然吴三桂的首鼠两端一开始并不是因为追赃助饷。后来唐通去接收山海关时在永平和吴三桂见面,并安抚他的情绪。吴三桂表示愿意归顺,继续逗留永平。
4四月初四吴三桂叛变,四月初六抵达山海关攻击唐通。吴三桂居然敢这样行动,不可能是他有信心能打败横扫关内的大顺军。
5大顺军四月十三日出京后,四月十五日抵达密云,然后再走山海关,令人匪夷所思。要知道走山海关根本不用走密云。
经过推理,最可能的情况是:
1.大顺最晚到攻入北京时就已经得到了清军四月又要入塞的信息。情报来源当然是姜瓖唐通等前明边镇总兵的情报网。
2.李自成得知清军的计划是从西协(密云)入寇(一开始多尔衮确实是这么计划的,而且之前清军入塞也走过这条路线)。
3. 李自成调关宁军入京是准备联合有和清军作战经验的关宁军会同大顺军主力(六万左右),以及宣大蓟镇的前明边军一起准备和清军打大仗。因为李自成知道清军不会走山海关,所以只派八千人接收。
4. 吴三桂之所以敢和李自成翻脸是因为他知道大顺军主力要和清军作战,他叛变也抽不出手来打他。
5. 吴三桂叛变后李自成依然没有动用大顺军主力,而只派了白广恩一万多人去和唐通会合平叛。
6. 四月初九多尔衮带领清军出师。
7. 四月十三日之前大顺军得到清军出征的信息,李自成点齐兵将,在四月十三日向西协进军。为保密,诈称讨伐吴三桂。
8. 四月十五日多尔衮在阜新收到吴三桂书信,吴三桂原意还是让多尔衮从西协入寇,他从东协(山海关—永平)出兵和多尔衮两路夹击北京,但多尔衮接受了洪承畴建议,清军改变行进路线,向山海关进发。
9. 同样在四月十五日,李自成也突然转变方向,从密云改走山海关。这一次不是收到了确切的情报(从阜新到密云这么远,怎么可能马上得到信息),而是凭借军事家的直觉,李自成发现了吴三桂清军联合从山海关破关的可能性。又或者是收到的情报是清军这次出动的规模远比之前要大。(这种倾国而出的战略行动事先有相当长的准备期,可能在清军出动以前顺方就知道了清军大概的出兵时间。不一定是初九多尔衮出师以后才得到的情报。)总之,李自成决定改变计划,在清吴联合前先打掉实力较弱的吴三桂。
10. 双方都在抢时间,大顺军四月二十一日比清军先到一步,行军速度非常快(阜新比密云离山海关更近,但大顺军比清军早半天抵达山海关,指责大顺军行动迟缓没有根据)。但大顺军彻底消灭吴三桂需要两三天时间(关宁军正是在四月二十二日中午开始崩盘的),只比清军早半天到达是没有用的。
结果大家都清楚了,四月二十二日中午,多尔衮在关宁军终于有全线崩溃的危险时,下令让多铎和阿济格各领二万精兵趁着沙尘暴从上风口对顺军发动突袭,唐通白广恩节制的以前明投降官军为主的顺军很快就溃不成军了,但经历过无数次恶战的老本顺军还没有马上崩溃,而是坚持作战,在大将刘宗敏负伤无法继续指挥的情况下,且使八旗军付出阵亡十二员将校的代价后,李自成见败势已定,才下令撤退。但六万顺军只有骑兵为主的一半撤出了战场,步兵大多溃散被杀。此役使顺军最精锐的野战五营当中的中后左三营的六万老本元气大伤。只能退到山西和陕西,而守山西重镇的大多是前明降将,他们对清军是开城相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