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原来,这才是教育

2022-07-04 09:11 作者:我是瑞齐  | 我要投稿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教育家告诉我们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仿佛成了每个家庭的焦虑重心。

因为家长们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

而大多数人都是按照现有的社会评价标准来为孩子规划出认为“还不错的教育”水平。

但是,“教育焦虑”的本身并没有减弱,而是愈演愈烈。

 


教育出现问题了吗?

教—即“引导、指引”,育—“养育、生存”。

那么教育的本身为“引导我们如何生存”,也就是传授活下去的技能、方法与心得。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现如今的“教育”观念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来获得这些呢?

“学区房、名牌学校、高等学历、特长班....”等等。

认为这些“教育”的资源是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生存技能的投资与方法。

当家长们为此拼的头破血流,气喘吁吁的时候,接下来的焦虑又层出不穷。


“孩子为什么怎么努力都考不好、为教育投资了这么多成本,如果孩子还是没有好看的成绩怎么办?”


还有很多父母认为,明明没有对孩子有什么要求,为什么他总是那么懒惰。

而更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小学生,自杀死亡率都在急剧增加。

而相当一部分患有精神性疾病的患者,都是经历过高等教育出身、学霸等等。

 

 

 

为何会出现这些现象,难道是教育出现了问题吗?

——教育的方法本不是问题,而不断的攀比与恐惧才是问题。

 

那么何为教育?

在咨询师为很多人治疗“心病”的过程中,我们领会到,心理治疗的本身就是一场庞大的再教育工作。

孔子的教育理念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即:“在教育上人人平等,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而进行教育。”

那么教育上何为“平等”,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那就是“尊重”。

我们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尊重,而不是管制。

欣赏、接纳、平等、理解、倾听,都是尊重。



但是很难做到。

 

 

放下“管制”的教育

在我们的成长体系中,家庭是第一个教育环境,那么第一位负责教育我们的人是我们的父母。

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受到家庭的教育经历,第一件事情就是“听话”。

而这个听话也是“管制”的一种。

当孩子表现出自我的那一面,而父母不被允许的时候,就要求他们需要“听话”。

要求“听话”并不能构成孩子的伤害,而要求听话的手段,比如:威胁、打骂、或是恐吓、冷暴力等让孩子感到可怕,从而做出自己不愿做的事情。

当有一天他们无法达成父母的“管制”的时候,这个时候内心中就升起父母曾经为了让他们听话而说出的一些话,比如:


“你什么都干不了”

“你真是差劲”

“后悔生了你”

等等等等。


如此的伤害即会形成一种循环,在成年后的生活中,孩子也会不断地怀疑自己。

即便这个人在社会中拥有多大的财富和学识,可依然不够自信。

 《地球上的星星》剧照

 

 

教育的本质——尊重生命,探索自己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真正的尊重,就是我们的伯乐。

马有很多种马,有擅长短途的运输,有擅长长途的耐力工作。

而每一种马都是好马。

千里马志在四方,若是将他囚于方寸间,必然无法和短途的马儿相比。

所以尊重,也是去用心去发现与感受,尊重每一个个体独有的特性。

而不是将其变为统一的制造商。

所以心理治疗的再教育方向,便是将人们内心中的种种伤害抚平,找到他是哪一种马,从而快乐幸福地驰骋在这个天地间。

 

 

教育的本质:

——尊重生命,探索自己的过程。


而生命的自主探索,不是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而是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尝试获取成功和失败的体验。

心理治疗中,我们发现很多来访者,他们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水平的,最多的是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学识都非常高的人。

在我们现有的社会教育观念中,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走错的路,不要孩子再去尝试。

所以为孩子制定了很多的条条框框,而不是去相信这个生命本来所具有的价值,不相信他们自己可以为自己获得幸福。

 

但是,这些在条条框框中长大的孩子真的幸福了吗?

我们是不是需要去问问他们内心中的真实感受。

 

记得我在结婚之前,我妈妈说:“你需要找一个条件如何如何的人去结婚,那你就会幸福。”

这是基于她们那个年代的经历和认知后,给我的建议。

我反问她:“妈妈,你当初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去结婚,你幸福了吗?”

她说:“没有。”

我又问她:“妈妈,如果我完全按照你说的去做,我一定可以幸福吗?”

她说:“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怕你会后悔。”

 

所以,当孩子能够或者不能够获得幸福的时候,家长都不再是可以为他们承担起这个幸福与不幸福后果的责任人。

那么如果一个人,不能为自己而做选择和探索的时候是否会对生命充满悲伤和遗憾。

所以生命追求幸福的本身,其实不在任何人为你做的决定上,而是一个人一个生命,如何看待选择与承担这份探索的勇气与决心。

所以时至今日,我都未曾后悔,因为我深知自主选择的意义与重要性,这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无比的自信。

因为只有亲身体验过以后才可以对生命做出一个真实的判断和感觉。

这个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未必是正确的,而一个生命的内在价值,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的。


只有这个生命内在的真实和感受的真实体验才是真理。


《心灵捕手》剧照

 

爱的再教育——心灵疗愈

心理治疗是一场庞大的再教育工作。

我们发现这个社会所投射的各种现象都是由心理因素所造成的。

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但是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无处不在。

孤独、悲伤充满了这个世界。

随着我们帮助治愈的人不断增加,我们发现,所有的人的内心,无论是多么严重的精神疾病,治疗的方向都是有迹可循的。

而这个方向,就是我们心理治疗的再教育工作。

而教育是充满温情的,并不是冰冷的理论依据。

而是帮助每个人的内心恢复感觉,升起他们本来所具有的无限智慧。

引导他自己去发现,他是耐力十足的千里马,还是脚力稳健的短途马。

而每一种马都是好马,每一个人都不是无用之人。

 

 

教育的本质是尊重,而尊重起源于爱。

心理学讲,最治愈人心的,便是无条件的爱。

 

 

那么什么才是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并不是买买买,并不是想吃什么吃什么。

而是可以真正的觉察自己的感受,从内心深处真正的了解和接纳自己。

这个过程,是发掘内心中伤害的过程,因为只有看到了伤害,才可以抚平它,才可以真正的接纳自己。

而那些痛苦事情的循环往复,便可以停下来。

 

举一个例子:

我曾经的人际关系模式,是无法和一个人有长久的关系的,往往都是开始和一个人关系很好很好,然后突然就不好了。

我经常备受打击,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从而导致我每次和别人接触都害怕同样的事情发生,但是同样的事情还是重蹈覆辙。

直到有一天,咨询师帮助我发现我的内心中存在着一个害怕被人抛弃,害怕不被爱的伤害,这就是往往小时候,开开心心做一个事情的时候,都会乐极生悲。

被劈头盖脸的骂一通,我以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这种感受如果不是治疗,我会以为,仅仅是一个事情而已,不需要想那么多。

可是当我抚平它的时候,我发现迷一样的循环就此而解开。

 

所以,教育和心理治疗的再教育,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当我们抚平伤害,接纳自己的时候,无条件的爱才能出来。

其实这种无条件的爱,我们每一个人都有。

而是随着时间,随着经历,内心的伤害和恐惧,将这些爱消耗殆尽,从而痛苦不堪。

在浩瀚的宇宙中播撒下“爱”的种子


 

爱是一种能量,是支持我们活下去的能量。

而这才是教育的意义,即让每一个人恢复爱,恢复感受,懂得如何将真正的爱传承下去,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从心出发,唯有真心治愈人心

心理治疗的再教育工作,并不是千篇一律,不是机械的讲课。

而是从真心出发。

其实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已经失去了真心,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编织着自我的保护色。

而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都是非常聪明的,他们通常不需要通过语言,下意识地就是可以察觉这个人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是否是真心,而一旦不是真心,便无法打开另一个人的潜意识。

无法打开对方的潜意识,便不能真正的治愈。

这就是真心的重要性。

 


记得有一句话说:这个世界只有悲伤是无法相通的。

其实不是,这个世界,悲伤是最易相通的。

记得张爱玲的话:“说爱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

海子说:“我不用向谁道别有点感伤。”

宫崎骏的作品《起风了》,男主人公掘越二郎,到最终都没有明白自己做这事情究竟是为何,是对是错。

 

其实他们每一个人的悲伤,都来自于,无法看到真正的自己,无法找到内心中真正的伤害,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思想,是否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也不敢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值得被爱,所以充满无限的悲伤。

而这种悲伤往往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而共鸣便是,我们也拥有同样的悲伤。

但也是悲伤,指引着我们去找到自己,去重新发现自己,打开伪装看到伤害,为自己获得真正的无条件的爱。

 

很多人说,伪装是正常的,是自我保护的一种。

但也是伪装,让人们无法找到自己,害怕做自己。

令真正的自我痛苦不堪,从而很多人精神疾病爆发。

而我们做的,就是将他的伪装打开,重新输入“再教育”工作,让他懂得什么才是爱自己,让他为自己升起无条件的爱。

并让其学会,在真实中保护自己。

这个时候,这个人才可以真正获得生命力。

而也是这样的生命力,才可以得到真正的传承。

 




原来,这才是教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