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参与造车”才是正确竞争战略
本文观点:华为作为主品牌,与车企合作打造车型品牌,是双赢局面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日益壮大,华为进军汽车行业的决策备受关注。然而,华为再次关于汽车业务发出决策公告。公告由华为创始人、董事长任正非署名发出,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除此之外,华为高层还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露出提出了严格要求。许战海咨询认为,华为汽车业务负责人余承东的战略判断是对的,华为高层在这个问题上的战略判断值得商榷。

一、华为:坚定的主品牌竞争战略铸就伟大品牌
1、华为的主品牌竞争战略
华为,得益于其坚定的主品牌竞争战略,在国内外市场取得显著成就,并树立了良好的全球声誉,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之一。
主品牌定位清晰: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
立足主品牌竞争战略,华为不断创新、优化产品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整合多样化产品品牌以满足不同场景需求,华为利用超级技术赋能产品品牌,提升主品牌认知优势,拓展认知边界。作为国际化公司,华为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主品牌竞争战略全球化布局,产品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运营商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全球化战略为华为在海外市场竞争力提供坚实基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伟大品牌。
2、产品品牌服务于主品牌建设
华为在实施主品牌竞争战略的过程中,始终关注产品品牌的建设。华为的产品线涵盖了通信设备、智能手机、IoT设备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为主品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不断拓展主品牌认知边界。
凭借其产品品牌P系列、Mate系列等高品质手机,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满足了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华为还始终致力于研发创新,在产品品牌上融入了很多超级技术品牌,如徕卡双摄、超级快充等,进一步提升了华为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等优势,成为手机市场的一大竞争力。
华为鸿蒙系统作为一款产品品牌,打破了美国对操作系统的垄断。作为中国第一款手机操作系统,鸿蒙系统能够满足国产终端厂商的部署要求,为终端厂商提供了除安卓和iOS之外的第三个操作系统选项。
鸿蒙系统的目标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它并非仅针对手机终端研发,而是面向全场景的万物互联。鸿蒙系统还支持轻松调用设备组合中的不同硬件能力,实现多设备无缝协同,为应用开发者带来丰富的体验想象空间,能够轻松在手机、智能腕表、智能眼镜、平板、电脑、汽车、大屏智能电视等不同屏幕之间自由切换,满足多屏合一的应用需求。
华为还涉足服务器和PC机芯片市场,推出了鲲鹏系列产品。其中,鲲鹏920是业界首颗64核的数据中心处理器,性能优越。昇腾系列芯片包括训练和推理芯片,具有业界领先的性能。
华为云成立于2005年,专注于云计算中公有云领域的技术研究与生态拓展,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华为鸿蒙操作系统是一款全新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旨在实现人、设备、场景的有机连接。
华为在5G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专利数量位居全球前列,为全球通信市场提供了最先进的5G设备和解决方案。华为还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不断创新,拓展业务边界,为客户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3、向相邻业务延伸成就华为
华为的第二招牌:消费电子产品
华为通过主品牌竞争战略,在通信设备领域建立了强大的品牌认知优势。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华为将其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延伸到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成功打造了以华为Mate、P、nova等系列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等消费电子产品。
凭借其高性价比、创新技术和优质服务,华为消费电子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市场研究报告,华为智能手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此外,华为在平板电脑、智能穿戴等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
华为的主品牌竞争战略不仅成功于通信设备领域,还拓展至相关产业,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穿戴等。自2009年进入智能手机市场以来,华为凭借优异的产品品质、创新能力和市场敏锐度迅速崛起为全球领导品牌之一。此外,华为还积极拓展相邻业务,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在云计算方面,华为已成为全球市场主要参与者之一,为企业和政府客户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云服务。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华为推出了一系列领先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在消费电子领域,华为成功进入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市场,产品如华为路由器、智能音响、手环和手表等受到广泛好评。
4、建立全球IoT产业链霸主地位
华为在互联网物联网(IoT)时代,立足主品牌竞争战略,积极布局全球物联网产业链。通过投资研发、并购和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了一个从芯片、设备到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球IoT产业链的领导者。
随着物联网(IoT)技术的不断发展,华为抓住了市场趋势,积极布局IoT产业链,力争成为全球IoT产业链的霸主。华为通过在传感器、通信设备、数据中心、云计算等领域进行深入研发和投资,逐步建立了完整的信息产业链,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这些战略布局不仅带来了巨大市场份额,还有助于华为主品牌的长期发展。
华为在5G领域的主品牌竞争战略使其在通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得以体现。通过与全球运营商合作,华为在5G市场占据了领先地位,并将5G技术优势延伸到其他业务,如智能手机、物联网和云计算等,进一步巩固其主品牌地位。
二、华为进军汽车行业战略受阻
1、华为没有汽车产业链整体优势,贸然跨界造车不利于发展
虽然华为在通信、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领域拥有竞争优势,但它在汽车产业链上并未形成全面的整体优势。因此,如果华为决定贸然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可能会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供应链整合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汽车制造涉及多个组件和零部件,如发动机、传动系统、底盘、电子设备等。这些零部件通常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需要与之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华为在汽车制造领域缺乏经验,可能难以迅速建立起一套完整、高效的供应链。
其次,产业生态建设也将成为华为跨界造车的一大挑战。汽车制造不仅仅是生产一辆车那么简单,还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华为需要在这些环节中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生态体系,包括与其他汽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研发机构等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以及培养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人才。
华为在汽车产业链无整体优势,贸然造车将面临供应链整合和产业生态建设等多重挑战,对于华为来说不是个好的选择。
2、两种合作模式,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抛开只卖配件零部件售卖模式(华为售卖鸿蒙系统、车机系统以及电机等给车企),华为参与造车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HI模式(Huawei Inside,即双方共同定义、联合开发),另一种是智选模式(全方位合作模式),两种模式下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在HI模式下,车企和华为共同合作车型,华为打包售卖整体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给车企。双方共同定义、联合开发,量产车型的车身上会打上“HI”标识,类似电脑上贴的IntelINSIDE一样。
华为HI模式的合作伙伴包括广汽、北汽和长安。北汽新能源目前已合作交付北汽极狐HI版车型,长安阿维塔已合作交付阿维塔11车型。
2022年,北汽极狐的销量仅为12,969辆,相较于北汽蓝谷设定的2022年极狐汽车销量目标——4万辆,仅完成四分之一,表现不尽如人意。阿维塔更是如此,既没有得到华为的品牌赋能也没有得到宁德时代的品牌赋能,且脱离了长安的主品牌,成为一个独立子品牌,长安的认知更重阿维塔难以建立高端认知,作为独立子品牌又缺乏必要的资源和品牌打造方式,至今品牌和销售都没有获得大幅度的提升。
智选车模式是华为与车企合作程度最深的一种模式。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不仅深度参与造车,比如产品定义、造型设计等,还会提供营销支持,比如为其提供销售渠道。
华为在智选车模式的合作伙伴包括赛力斯、奇瑞、江淮汽车(后两者的智选车还未发布)。问界汽车,就属于华为和赛力斯在智选车模式的合作成果。问界M5就是二者合作的高端品牌AITO推出的首款车,也正是在华为授权店渠道的加持下,问界M5在3个月里累计交付量超过1万辆。
华为两种不同的合作模式,两种不同的结果,背后映射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华为主品牌赋能和华为超级技术品牌认知优势转移的问题,拥有华为主品牌赋能,市场销量可观,品牌知名度飞升,失去了华为主品牌赋能,车型品牌只能是从0到1,艰难存活。华为严令禁止在问界车型上采用华为的主品牌,失去华为背书,问界很难成为生态主品牌,问界未来销量堪忧。早在华为剥离荣耀品牌后,荣耀同样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2021年第一季度,荣耀手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降至3%。
通过以上内容充分说明,华为主品牌赋能产品品牌才会取得成功,失去了华为主品牌的庇护产品品牌只能艰难生存,无法得到更大的发展。
3、不使用华为主品牌,华为汽车产业链的未来堪忧
在当前的汽车市场环境下,华为作为汽车供应商可能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由于美国制裁的影响,外资车企可能会避免选择华为作为其供应商。其次,新造车势力也可能不选择华为作为供应商,他们都具备系统开发能力,同时还可以避免与华为合作带来的潜在风险。再者,传统车企可能担心与华为合作会导致失去软件灵魂,从而影响其核心竞争力。
面对这些挑战,华为作为汽车供应商的生存将变得极为艰难。这可能导致华为在汽车产业链上的地位受到挑战,同时也可能影响其在汽车市场的盈利能力。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华为需要采取积极的策略,以确保其在汽车市场的生存和发展。
华为进军汽车行业战略受阻 华为希望成为新时代的博世,但新能源时代的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博世也在改变,并于近期首次在中国联合福田汽车成立卡文新能源汽车公司。同时,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也陆续深度参与或参股极氪、阿维塔、哪吒、赛力斯、奇瑞、北汽新能源等汽车品牌,开始造车。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华为汽车产业链地位受严峻挑战。需积极策略应对市场变化,以博世、宁德时代等参照,躬身入局深度参与造车。
三、华为参与造车
1、华为亟需打造新的第二招牌
发展所需,从华为2022年年报可以到底,剥离荣耀后,华为的营收和利润都收到重大损失,目前亟需打造新第二招牌提升华为的营收和利润。从华为2022年报还可以看到,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在华为整体营收中占比极低,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立足增量市场,新能源汽车是国家大势所趋,目前处于增量市场,根据2022年11月乘联会数据,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36.2%,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强国,未来从中国走向全球,发展不可限量。
立足五大协同,华为应该大力度参与造车。华为拥有超级技术认知协同、技术协同、资源协同、趋势协同、渠道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也是协同的,问界已经验证过。

2、华为本身就是超级技术品牌,具有先天优势
汽车行业超级技术品牌是建立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燃油车时代如此,新能源时代更是如此。
燃油车时代:普锐斯,搭载THS(TOYOTA混合动力系统),帮助丰田夯实省油认知优势。丰田普锐斯应对本田攻势,本田比丰田晚15年进入美国市场,但节油发动机很快就帮助本田赢得当地市场认可,对丰田构成极大威胁。省油竞争的战场,两个日本品牌都是业内好手,但丰田普锐斯比本田更省油,成功压制本田上升势头,其后本田即使推出IMMD混动技术也未能撼动丰田。
奥迪凭借5大超级技术品牌,从普通汽车品牌到与奔驰、宝马并驾齐驱,超级技术品牌扮演着关键的竞争角色。其中最著名是奥迪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系统。1980年奥迪公司研发了quattro四轮驱动系统,并把它装备在一辆基于奥迪80底盘的双门轿车上,quattro成为了经典的超级技术品牌。
新能源时代:比亚迪凭借超级技术品牌,从存在者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燃油车时代,比亚迪仅是一个市场存在者。进入新能源时代,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等超级技术品牌,从燃油车时代的市场存在者,一跃成为新能源时代的行业领导者。
华为拥有超级技术品牌的认知,本身就是超级技术品牌。因此,华为需要打造出问界这样的车型品牌,并与其他车企合作持续打造更多车型品牌。
3、华为主品牌与车型品牌相互协同发展,建立双赢局面
华为需要打造出问界这样的车型品牌,并与其他车企合作持续打造更多车型品牌。华为与奇瑞合作,在终端销售时,对于新能源汽车产品销售以华为为主品牌肯定比以奇瑞为主品牌更有利,华为作为主品牌有更强的新能源认知。
因此,许战海咨询从主品牌竞争战略的角度上认可余承东对华为主品牌使用的观点。
华为高管的固有思维,对华为汽车业务不利,时代变化需要用新的产业思维来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
华为某些高管认为:一是与华为合作的汽车主机厂,不能用华为名字作为终端主品牌;二是华为坚持不造车。这种思考或许是从供应链企业的竞争战略角度考虑,但是新时代需要新产业思维来应对,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
华为应该以新的产业思维来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挑战。以华为为主品牌,与车企合作打造车型品牌,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华为需要克服固有的产业思维模式,重新审视汽车业务的战略定位。
祝福华为日益繁荣,技术领先世界,振兴民族工业,展现中华智慧,成为科技之光,传播创新力量,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绘美好未来。华为,中华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