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我在岛屿读书》

一个岛屿、一间书店、几个文学的老男人、几个文学小姑凉。最粗俗的《今日头条》和上一个媒体时代的《江苏卫视》、卖书的京东商城、碰撞出一台比较文艺的综艺,在当下,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至少有些内容输出,比纯综艺咖的鬼闹要有意义得多。
忘了说,本节目的叙事性还是挺强的,这也是有别于其它综艺的一点。不是纯粹的几个作家聊心得。当然,也不排除它模仿《他们在岛屿写作》这一档台湾节目。综艺其实是比较考验导演的设计感的。我以为,好的综艺其实像园林,而导演是造园者。游园要有比较舒缓的节奏,也要有蓦然的“突袭”感动,或者说震撼。不过一切不要安排得有“脉”不要过于突兀,有秩序感和必要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美感。
本节目的叙事载具是《收获》这本文学杂志,它往往也是看成对作家进行加冕的杂志,一定时期内老巴金是迟暮而温暖的教宗。对人性的理解、尊重是《收获》的一贯办刊宗旨。所以,巴金是不在场,又在场的。它是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一个桥梁。
主咖是苏童 因此,毕飞宇就回避了,这哥俩当年一个《钟山》的编辑、一个是《雨花》的编辑。副咖是余华,余华属于出效果的人,他的反应速度、语速快,幽默感强烈。但也有一个缺点,说话快,使得整个节目的节奏会被他带快,但是,他又是当代文学创作不可回避的那个人。如果毕飞宇再做来,这个速度要飞起来,观众没法看了。所以选苏童压一压节奏肯定是对的。第一季里面,就看出,因为谈话节奏的问题,西川就很难受。
阿来在苏童余华老哥两面前,放得不是很开,其实在海边找个说话的谈伴,阿来是最合适的,阿来其实很博学,做过《科幻世界》的主编,还研究植物学。余华其实是一个很专的人,
对生活的涉猎、宽阔程度不如阿来。纯从谈话角度选阿来、毕飞宇无疑会起更好的化学反应。
但考虑到对现代文学的叙事,还是请余华好一些。当然,这个海风一吹,阿城故事匣子一打开 ,那风就吹得更高端了。
倒是习惯联系高考文学文本阅读,这一代作家是知青的尾巴,23年考了陈村的写给儿子的信。讲传承,如果还有可能,觉得余华提到的史铁生的文本《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倒是有被下一年选中的可能。都体特殊时期的个体历史记忆。

和“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同,并没有沉浸在对于苦难的控诉中。面对这段宏大历史下的集体记忆,作家采取了“拒绝苦难”的方式,在他的写作中,我们读不到鲜血淋淋的伤痕和愤懑,相反,在回忆这段时光时,作家的笔触反而带着一丝温情脉脉:写到陕北生活艰辛,乡亲们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地里刨食,但民歌里却全部都是“人的不屈不息的渴盼,苦难中的别离、煎熬着的深情、大胆到无法无天的爱恋”。
在面对三年知青生活时,不但没有怨恨,反而在书里反复提到回忆、怀念与温情。为何在经历了苦痛年代之后,作家却选择了在文字中反复书写描摹清平湾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沟壑与田塬?我想,这首先是因为那段时间是关乎青春的。
一个人的青春时代总是难以忘怀的,正因为如此,插队的生活像是一场关于初恋的梦,酸涩、痛苦,多年之后回忆,却又多了一份回甘。

知青记忆书写, 阿城,写出了《棋王》,在文化的肌理上找寻生命本体的意义。史铁生的写作,一直处在一个形而上的角度。也只有面对知青记忆时,作家的笔触才会落到饱满充实的实处。从更深层来说,不只是对青春的回忆和怀旧,更是一次精神的返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