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与创作指南:词的源起
第二章 词的源起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与唐朝燕乐相关,燕乐又称“宴乐”。燕乐是吸收融合了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燕乐在隋朝曾被隋炀帝整理称九部,唐初仍按隋制设九部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命协律郎改造燕乐,编为十部乐,取名为“燕乐”,因为这种音乐通常在燕飨时使用。燕乐的乐器很多,为首乃琵琶,其他诸如箜篌、笙、笛、羯鼓等。
词之所以产生,之所以跟燕乐有关,是因为当时的唐朝宫廷音乐机构梨园和教坊,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多选用近体诗入曲,尤其是唐人绝句,还诞生了“旗亭画壁”这样的故事:
说的是唐朝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还没做官时,某天相聚酒楼一起喝酒,恰好遇到梨园伶官在此宴饮。三人随即打赌:“如果今天这些梨园歌女唱的歌,谁的诗入选多,谁就是我们之中最优秀的。”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
另一位歌女又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
随后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面子上似乎有点下不来。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落魄乐官,所唱不过是‘巴人下里’之俗词,像‘阳春白雪’之类的雅乐,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诗的话,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乡巴佬,我说的没错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以上故事可知,唐朝时,以近体诗入乐已成风气。当然,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因为中国的诗,是士大夫文学,俗话说诗以言志,它的内容与娱乐助兴的氛围是不搭的。二是近体诗多为五、七言句,一般一首诗不过四至八句,这样整齐的句式不免带来歌曲的呆板和单调。而乐曲的调式本身,是长短不一,舒缓急促的,因此不得不把诗句改造成长短不一的句子,长短句也就因此诞生了,这就是最初的词。
所以,词的产生首先是作为配乐演唱的歌词,而且是适应用来娱乐消遣的燕乐,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曲子词”。
除了饮宴助兴,一些百姓也喜欢唱歌,自己随口编一些歌词,但因为文化低,写的都很俗,被称为俗曲。绝大部分俗曲都因为不受重视,没人刊刻而失传了。
1900年,外国人在敦煌石窟发现有流传下来的曲子词,后来经过王重名的整理,一共有161首,称之为《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就是所谓俗曲,都是不知道作者的,大多是隋唐民间之人所作。
词因为起源于民间,所以在唐朝时,被当时的文人视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的,诗才是正道。但也有很多大文人写,比如中唐时期有白居易、刘禹锡等,晚唐有温庭筠、韦庄等。
所谓诗言志,词言情,在功能上的不同,导致了词的兴盛,还诞生了《花间词》这样一部专用于文人饮酒助兴的“雅词”。
词的发展到了五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词人,如南唐二主李煜、李璟,还有冯延巳、李珣、韦庄等人,词的魅力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尤其是千古词帝李煜,他是词史发展的分水岭。词自李重光后,如峡出平川,浩浩荡荡,奔流到海,越五代而开宋词。此处应有掌声,感谢李重光为词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感谢他让千古之后的我们,感受到那么多美好的、赤诚的、极致震撼人心的杰出词作。
进入北宋,词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文坛的主要领袖都积极参与到词的创作中来,尽管在一开始,词仍被一些人视为小道。但如前所言,词不仅在功能性上有现实需求,比之诗歌有优点,其于文本意义上,也有诗歌所不具备的特点。
如王国维所言:“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正因词这一文体,有着自身的现实需求和文本意义,又兼北宋重文抑武,市井文化的蓬勃发展等诸多原因,词终于在宋朝达到了井喷,在中国文学史上又竖立起一座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