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上海

2020-11-17 23:20 作者:Sernaxif  | 我要投稿

我们寝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地理都很着迷。每每有人找到一个诸如我国第三高的山峰是哪一座这样的冷知识,大家都会分享的不亦乐乎。

昨天我们拿到了一张自1990年起的我国前20名城市的GDP图表:

看完之后我们主要有这么几个想法:

5.长三角目前来看还是我国经济高地;

4.改开之后深圳可以说是起飞;

3.以合肥、郑州为代表的一众“弱”省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如今经济地位显著提升;

2.以大连、沈阳、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城市在GDP上确实衰落了;

以及:

1.上海,永远滴神。

清末开埠之后,上海经济就以其超然的地位领先于大陆,长江口和东部沿海的交接,一旦商品经济在这里萌了芽,它将不可阻挡。

由于我只能得到1949年之后的数据,那就只说建国后的:

上海在此70年间,GDP排名没变过,都是1.

此城之大,可见一斑。

但是所谓的老上海们,似乎给人的感觉更加类似于精明的小市民阶层,炒菜要翻五次勺这样的规定,成为了外地人眼中上海人的代表。城之大,民之小,倒也有趣。

2020年的如今,依旧有众多的年轻人视这座黄浦江畔的山巅之城为dream city,他们前赴后继地前往上海,渴望在机会之陆上大展身手。

我不是沪漂,甚至从未去过上海。但是我有很多朋友都去了上海读书,也看了很多有关上海的纪录片。那里面的人们住在出租房里说,

你动了来上海的心思,你的野心肯定不止于此。

我也不是没有动过去上海的心思,仅仅是它展现给外人的那一面——陆家嘴、吴侬软语、复旦交大财大,就已然很有吸引力了。

但是填志愿嘛,在上海,我看得上的学校看不上我,看得上我的呢,我又看不上了。所以最后还是来了成都。

我不是讨厌成都,恰恰相反,我很喜欢这座西南大城,四川文化补充并且滋养了我的精神,它将在我的体内永存。

只是现在谈定居对我来说还是太早了。当我在成都的街头看见从未见到的“藏A”车牌、在舞会上看见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人们艳丽地起舞,又在路边摊上遇上卖饺子的黑龙江大妈时,我都深深地觉得:

出去走走,很有必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幻想着重演李白当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故事:李白24岁遍游全川,25岁出蜀,壮游江南而后北上长安洛阳,安史之乱时奔走于江夏金陵等地,最后病亡于当涂,终生未再返回故乡。

我也期待着离开蜀地的那一天:江南、关外、南洋和京城(我生在中原,就先不去了)就像是孤立着等待连接的穴位,而我将前往那里,为之注入新鲜的血液。

高考结束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叫《远去的人们》,是说各位朋友散落天涯的文章。而我列出来的这些地方,也正是我的朋友去往的地方。

从机场或者火车站出来,提着行李,和一位就而未见的老友碰面,一起前往一个小馆子,或是某个温暖的处所,吃一点旅途中吃不到的热菜,听几句他已经沾染上当地特色的普通话,幸甚至哉。

有点跑题了,回到上海。

所以我到底想说什么呢?

我现在觉得如果要读研究生,去上海也是很好的。

之前因为小波的缘故,导致发了疯似的想去人大,去不了人大就计划去央财和贸大。

现在发现其实去上财,也蛮不错?

反正“北京大,不易居”,上海还容易点呗。

留此文以纪念现在的心境吧,毕竟李白走的时候,也不知道他此生再未回过家乡呢。

 

 

 

 


关于上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