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21)——概念分析:先验演绎(5)
第四重综合:先验统觉。
先验统觉,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使得所有认知的层次统一成了一个对象。休谟对对象持怀疑态度,因为他认为的对象只是感觉的复合,用贝克莱的话来说就是“存在就是被感知”。怀疑论者对于对象是否存在是不愿面对的,他们仅仅是通过想象而得的感觉去把握对象。康德通过先验统觉“触摸”到了对象,即获得了对象的概念。何谓统觉?统觉是从莱布尼茨借来的概念,统觉源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单子论认为,人的灵魂——作为一种单子——与其它任何“单子”(即自然万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的灵魂具备“统觉”,即用人的自我意识综合、统领知觉的能力。莱布尼茨认为统觉的概念就等于自我意识。康德认为,自我意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经验的自我意识属于认知的对象,而非认知的主体;而先验的自我意识是一切认知结构都离不开的基点,一切具备理性的个人要达成认识的目的就必须具备先验的自我意识,且这个自我意识对于所有能够认知的个体而言是完全一致的。
如何理解先验自我意识的完全一致?这是一个逻辑的概念,即一切我的认识要在“我”之下才能够展开,离开了“我”,我的意识是不存在的(反向笛卡尔?),每一个认识都是我的认识,每一个表象都是我的表象,“我”作为我认识到的所有的表象的基点而存在。这里的“我”便是先验的自我。从逻辑上而言,任何知识都离不开“我”——认知的主体,任何认识都是我在认识才被认识到。
经验自我意识与先验自我意识是根本性不同的,有质的区别。前者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认识对象,经验自我意识本身就依赖于先验的自我意识去形成经验的知识,经验的统觉是以先验的统觉为前提的。而先验的统觉可以产生出先验的对象这一概念。概念的统一性来源于先验统觉,先验统觉将经验材料统觉起来形成对象。一切认知的对象都是由先验统觉产生的对象而构成起来的,通过先验统觉产生的对象就称为先验对象。可以用下式表示:
先验对象=X
先验的自我意识可以形成先验对象的表象,但是先验对象的表象在先验自我意识的层面上尚未充入经验的材料,换言之先验自我意识可以先天地产生对象,而这个对象就是尚未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的先验对象的表象。上式中所谓的X就是指先验对象的内容未定,先验对象的内容等待经验材料的填充。一旦经验材料被填入,先验对象就变为了对象。任何经验对象之中都有先验的表象在起作用。总而言之,先验自我意识的作用为创建先验对象的表象,来帮助我们把握经验材料以构成经验对象。缺失了自我意识的主动性,就缺失了先验对象的表象,就缺失了把握经验材料的可能,就无法构建经验对象。
如果先验对象的表象没有充入经验材料,那么这个表象就是可能是物自体/自在之物。由此引出的物自体的概念是先验的但是未用经验材料把握的对象。物自体的一个特性就是可思不可知。
先验对象又可以称为对象意识。对象意识不是康德的用语,是后人翻译的。对象意识依靠自我意识的建立,对象意识建立的目的为把握经验的材料,形成经验的对象。对象意识只能是逻辑概念,而是否能成为经验对象还要看经验材料的填充。
先验统觉是顶点。在第二版《纯》中康德把先验统觉命名为自我意识的本源的统觉的统一,这个概念在后面讨论第二版演绎时会详述。
自我意识能够建立起对象意识就意味着对象意识可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个可能取决于经验材料的填入与否,也就是说,一旦对象意识充入了经验材料,对象便具备了实在性。而这种实在性是在对象意识的前提之下建立的。对象意识是逻辑上必然的概念,所以对象意识是具备普遍必然性的。对象意识能加在一切经验材料之上,使得经验材料具有对象性、客观实在性。这也是先验观念论中提到的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这一对关系的又一个体现。
当我们的先验演绎达到顶峰——先验统觉后,就要下降到客观演绎了。客观演绎就是回过来考察先验统觉如何为一切先天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提供合法的根据。理性法庭的最高大法官——自我意识已经找到,那么自我意识如何裁决经验知识的合法性呢?又如何裁决范畴运用于经验材料之上的合法性呢?
为了证明这一点,康德提出了两个步骤。首先,证明先验自我意识到范畴建立起了普遍必然性,范畴都是由先验自我意识带来统一性的。范畴的统一性是从先验自我意识的统觉而来的,此处的统觉体现在我的知识都在“我”之下,都是“我的”知识,都逃不出我。所以一切经验的东西都逃不出范畴表中的十二个范畴,范畴表是为先验自我意识服务的,是贯彻先验自我意识的。因此范畴就不能被视作后天的习惯了,因为范畴是由先验的自我贯彻下来的,这个意义上讲范畴的普遍必然性由此而来。普遍必然性在康德看来是等同于客观性的,康德所强调的客观性就是普遍的、必然的。客观规律之所以是客观的,因为它有原因、是必然的。范畴还有一种先验的观念性,即它不是物自体,是由先验的自我意识派生而出的。
其次,再从范畴下降到经验。这证明了先验观念在经验上的应用导致了经验的实在性。这个“导致”通过想象力作为中介。想象力表现为一种先验的亲和性。人之所以能使用想象力将两个表象连接起来,是因为两个表象之间本身具备可连接性,即亲和性,亲和性从先验自我意识中而来。因为一切“我的表象”都是“我”的表象,“我的表象”之间的亲和性依托“我”来建立,所以主体能依靠想象力统领这些表象,进而范畴借助亲和性来中和杂多的经验材料。由此,经验材料的综合不再是主观任意的东西,而是具备实在性的过程。这批驳了休谟对于经验材料的“幻觉论”。康德经验的实在性是由先验的观念性带来的。对象性最终来源于先验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