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汉不绝:刘备史迹寻踪
据《三国志·先主传》“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叙述及同传引诸葛亮上后主表:“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可知蜀汉政权建立者、汉昭烈帝刘备去世于章武三年旧历四月二十四日,对应西历为公元223年6月10日,今日正是刘备去世1800周年纪念日。
以下选摘拙作《重返:三国现场》(即将出版)书中刘备篇章,兹以纪念。

刘备有可能是汉末三国足迹最广的人之一。
他六十三年的人生,将当时中国的疆域走了大半。刘备生于幽州(涿县),学于司隶(洛阳郊外缑氏山),在冀州仕官(安熹县),在青州为公孙瓒作战(平原县),在徐州被拥立为州牧,失徐州后投奔兖州曹操,又被曹操举为豫州牧。官渡战后,刘备南奔刘表,寄寓荆州。曹操南下,刘备又东奔江夏,赴扬州与孙权盟会。最终刘备入益州,成就蜀汉基业。东汉十三州里,只有并州、凉州、交州刘备未曾涉足。(刘备与交州擦肩而过。他在当阳兵败后曾动过投奔苍梧太守吴臣的念头,苍梧即在交州)
如此壮阔的人生足迹,自然不是因为刘备喜爱旅游。多数时候,他都是被迫上路,辗转四方,寄人篱下,再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伺机壮大充实自己。

历史上的刘备与《三国演义》中那个“长厚而似伪”的刘备有很大不同。他少年丧父,与母亲织席贩履为生,生活虽窘迫,却胸怀大志,指桑树道:“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他与常人一样,也有顽劣不羁的一面,他虽从学于大儒卢植,但不甚好读书,喜欢狗马、音乐、美衣服,好交结豪侠。他并无军事天赋,曾在讨贼中身负重伤,靠着装死而捡回一条命;他脾气暴躁,求谒督邮不通便将其揪出一顿鞭打,辞官而去;他又礼贤下士,深得人心,刺客不忍刺之而离去,陈登、程昱虽处敌营,尤对刘备称赞有加。曹操更是早就看出刘备潜龙之志,发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叹息,半为笑谈,半为敬畏。
在三国奠基人中,刘备起点最低,能力最为平庸,创业之路也最为坎坷,他屡战屡败,半生蹉跎,最终竟三分天下得占其一,这显然不是仅仅用运气就能解释得了的。
刘备因得在民间的“好人缘”,所经之地多有关于他的遗迹遗存可寻:刘备故里涿郡涿县,即今河北省涿州市,今存有三义宫、楼桑村等遗迹。刘备在徐州时曾驻小沛,即今江苏省徐州市西北的沛县,当地存有吕布射戟台一座,传为吕布辕门射戟为刘备解围之处。刘备依附刘表后屯兵新野,即今河南省新野县,当地存有汉桑城与汉议事台。刘备当阳兵败后暂居江夏,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东湖磨山景区内存有刘备郊天坛。
刘备入蜀后,与刘璋欢宴于涪城,即今四川省绵阳市,当地有富乐山、福乐堂,传为二人宴饮之地,刘备于山上揽蜀地景胜,叹曰:“富哉!今日之乐乎!”遂有并吞之意。刘备在汉中击退曹操,为群下推举为汉中王。今陕西省勉县勉阳街道旧州铺村存有“刘备为汉中王设坛处”。刘备称帝于成都武担山之南,延续炎汉国祚,武担山今存于成都新华宾馆内。夷陵之战,刘备败绩,退至永安,即今重庆市奉节县。刘备在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今存白帝城景区。刘备死后,还葬成都,即今成都武侯祠内惠陵。
清人完颜崇实在惠陵写有楹联一对,道出了后世尊刘厌曹者的心声:“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三义宫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随着《三国演义》的传播而家喻户晓,但在史书上并无记载,仅《三国志》中有“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等表述。但当时早已有异姓之人“约为兄弟”的事例。楚汉相争时,刘邦曾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刘备的同窗公孙瓒更是与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三人“定兄弟之誓,自号为伯,谓三人者为仲叔”。桃园结义的故事推动了中国江湖文化中结义拜把之风盛行,其影响直至今日。
三义宫位于涿州市松林店镇楼桑庙村,始建于隋代,原为纪念刘备的蜀先主庙,唐、辽、元、明、清等时期均有修葺。明正德三年(1508年)武宗朱厚照亲赐玺书“敕建三义宫”,以纪念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之举。1960年代三义宫被毁,仅残存山门和明碑一通。1996年以后,涿州市逐渐复建三义宫。如今三义宫有山门、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退宫殿、武侯殿、少三义殿等。除正殿供奉刘备外,关羽、张飞、诸葛亮、马超、赵云、黄忠、庞统、马岱等蜀汉将相均有塑像和排位。后殿还供奉有甘夫人、糜夫人及孙夫人,甚至被当地百姓当作求子的“菩萨”来祭拜。少三义殿内供奉刘备子刘禅、关羽子关兴、张飞子张苞,寓意结义文化后继有人。
三义宫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刘备诞辰之日为农历三月二十三。早年间,每年此日,各方百姓云集于三义宫,祭祀刘、关、张三人,烧香供奉,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名曰“楼桑春社”,被列为涿州古八景之一。笔者去涿州探访时从当地居民处得知,近些年春社活动已停办,感到十分惋惜。



白帝城与永安宫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白帝村,因刘备托孤而闻名,但实际上刘备托孤并不在白帝城。
建兴二年(222年)六月,刘备在猇亭为陆逊击败,“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刘备所居之宫即名永安宫。至次年,刘备病情加剧,“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巳驾崩于永安宫内。据考证,永安宫故址在原奉节老县城奉节师范学校一带,今已为三峡库区蓄水淹没。
白帝城为新莽末年割据巴蜀的军阀公孙述所建,公孙述于蜀中称帝,自号“白帝”,遂名。白帝城建在较高的山石之上,面朝大江,扼守着长江三峡中最为险峻的夔门,号称“水陆要津,全蜀东门”。刘备退居永安后,遣兵驻守白帝城,陆逊不敢轻进。
可见,白帝城为拱卫永安之军事建筑,但刘备托孤及崩逝之处在永安宫。二者虽仅有约2公里的距离,却非一处。
白帝城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所建,包括白帝庙,由庙门、前殿、明良殿、东西厢房、武侯祠、东西碑林、白楼等。明良殿为白帝庙正殿,原供奉公孙述塑像,后又改建为祭祀江神、土地神和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三功祠”。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巡抚朱廷立和按察司副使张俭将“三功祠”改为奉祀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的“义正祠”,后改为明良殿。明良殿一侧为武将厅,供奉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严颜、姜维、王平、向宠十人塑像;另一侧为文臣厅,供奉有邓芝、庞统、张松、麋竺、蒋琬、费祎、孙乾、李严、董和、法正十人塑像。托孤堂内塑有刘备病榻托孤的历史场景。
白帝城原与陆地相连,为一突出向长江的半岛状。后来随着三峡工程蓄水,奉节的水位线上升到122米,白帝城成为一座“孤岛”,与陆地仅通过廊桥相连。自古及今,无数文人墨客在白帝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让白帝城除了刘备托孤的悲情之外,还拥有了一层诗意的浪漫。
白帝城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陵
惠陵即汉昭烈帝刘备之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景区内西侧。据《三国志·先主传》载,章武三年(223年)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惠陵位于成都南郊,在蜀汉宫城正南面。南方在五行中属赤属火,而汉朝又从火德,诸葛亮选择此地为刘备建陵大有深意。
据史书记载,惠陵除葬有刘备,还葬入甘、吴二夫人。甘氏为后主刘禅生母,为刘备妾室,早卒于荆州,葬南郡。章武二年(222年),蜀汉追谥甘氏为皇思夫人,迁其墓于蜀,未至则刘备去世,刘禅登基。诸葛亮遂上表引母以子贵之义,追封甘氏为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于惠陵。吴氏为刘备称帝时正式册封的皇后,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后刘禅即位后为皇太后,延熙八年(245年)去世,亦葬惠陵,谥穆皇后。
惠陵封土为圆形,高12米,四周有一道长180米的环形砖墙围护,相较其他帝陵而言,规模并不大,可能是刘备、诸葛亮崇尚节俭、提倡薄葬的缘故。历代出于对刘备的崇敬,对惠陵多有修葺,如南齐高帝萧道成曾诏令益州刺史傅单整修惠陵及昭烈庙,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回扩建了惠陵陵园,设置专门的守陵户,四时祭祀。明末张献忠屠蜀,成都遭到巨大破坏,而惠陵与昭烈庙却完好无恙。
惠陵表面没有被盗掘的痕迹。唐人《酉阳杂俎》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有盗墓贼曾潜入惠陵,惊见两人张灯对弈,旁边站着侍卫十余人。盗墓贼惊恐万分。那两人不仅赐他们酒喝,还送他们玉带,遣他们出去。等到盗墓贼出来,发现嘴已被酒粘住,玉带则变成了蟒蛇,而打开的盗洞也没有了,墓冢完好如初。此虽为小说家之言,荒诞不经,但也可看出,刘备为后世所崇敬,其陵墓也因此披上了一层神秘感,即便有盗墓者都会受到“天谴”。




注:
1.本文标注摄影者的图片未经许可请勿盗用。
2.本文部分文字来自成长《重返:三国现场》一书(即将出版),该作品全文已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国作登字-2022-A-10204704),受国家相关法律保护,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请勿转载。


成长
作家、编剧、书评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42期高研班学员、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稲诚及所城市书店合伙人。
已出版作品《乱世来鸿:书信里的三国往事》《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这样好读的历史:三国争霸》《群雄逐鹿:彩绘三国演义》等,制作音频课程《少年中国史》。
即将出版《重返:三国现场》《地图里的三国》《这样好读的历史·夏商周》《穿越千年的中国奇迹·大运河》《穿越千年的中国奇迹·长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