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特涅夫M1916半自动步枪
(架空向警告,本篇的国家、机构组织、人名、年代纯属虚构,切勿当真,如有雷同那很抱歉。)



迪米特里.P.费特涅夫(1872-)
本为罗斯-萨克尔人,后来移居至邻国雷波尔,其父是当地的一名机械技工(半个知识分子),幼时经常随父亲出入工厂,也是从这开始,费特涅夫开始对机械制造感兴趣。1890年一家三口移居雷波尔,1908年进入格里罗夫-佩尔尼制造局工作,与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机械技工。在任职期间曾经设计过冲锋枪、手枪与一种步枪活塞转换装置(活塞装置“A”),其中他设计的冲锋枪在1915年被雷波尔军队少量采用,并得到了士兵的认可。
同样也是在1915年,雷波尔军方启动了自动装填步枪项目,于是他为此而着手设计一种新式半自动步枪,样枪在1916年定型。口径7x47mm 费特涅夫凸缘弹,5、10或15发弹匣供弹。采用短后座原理,枪机偏移闭锁。即枪管不动,膛内火药气体作用下进行后座,依靠枪机的惯性关闭枪膛,这种自动方式的最大优点是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加工。采用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弹匣供弹,相比于传统桥夹、漏夹装填,弹匣换弹速度快速灵活,前瞻性地使用冲压工艺生产,重量更轻,使得生产弹匣不再繁琐,一举两得。
不过,在雷波尔军方测试此枪时却数次出现抽壳失败等问题,经调查为枪机重量过轻,闭锁不牢,导致在进行后座时复位失败,无法完成抽壳、上膛。而且凸缘弹本身就不太适合弹匣供弹,当弹匣容量大于十几发以后,供弹容易故障。因为没有导气阀以至于不能调节气体,不能排出有害烟雾,对射手不利。由于此枪机匣采用机械铣削工艺,成品虽然坚固耐用,但材料消耗大,生产成本高,在当时不利于大量生产。
经以上测试,军方认为此枪有很多可借鉴的设计,但缺点也足够明显,试验成绩不好,最后并没有采用此枪。费特涅夫对此没有什么意见,于1917年自愿退出了武器选型,至此再也很少设计自动装填步枪,转而继续投入到自己更加有经验的冲锋枪领域。
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