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教育在何方?


去年国庆假期看了《树上有个好地方》的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在陕西关中农村的童年故事
在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好坏的环境中,学生巴王超过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是
那种不学无术的“渣滓”,得不到老师和家长认同的巴王超过,田野里面一颗可
以栖息的树变成了自己的“好地方”,并将所有好玩的东西都藏在了这棵大树
上。孩子的天性,让巴王超过与成人世界充满了斗争。直到有一天,他的处境
因为在支教的粉提老师改变了。

电影里有不少细节,我想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人会不知不觉穿越进去,我就列举几个明显的吧,比如
上下课铃声是人工敲的
教室后面一角堆着打扫清洁区的大扫帚,旁边的座位永远属于班里最捣蛋的学渣
每次大考完的表彰大会发奖状,奖品永远都是笔记本和文具
老师冲的奶粉是陕西本土最知名的奶粉品牌秦俑
等等
有没有让一代人梦回童年的感觉?

一个懂得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好老师,可以改变学生的命运。听起来很老套,但的确不假。教育是需要温度的,教与学不是单单的成绩与老师的绩效,育人不等于育分,人不能量化!我想如果巴王超过没有遇到这个支教老师,我想他的处境以及这学校校长及老师的教育观,这小孩大概率是被默默放弃的,《树上有个好地方》极为罕见地也呈现了小男孩对女老师微妙的感情变化,复杂吗,是有点,纯真吗,也的确,总之,呈现得很真诚。一种尊敬、倾慕和爱慕相交融的复杂感情。但这种感情,却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少年时代同样经历过的。最终,孩童的纯真还是不变的底色,体现在几个极为惊艳的镜头里,尤其是躲在床下的巴王超过给踮起脚尖的老师垫上木楔时,在某种意味上,巴王超过的好地方是一棵树,他的秘密藏在树上,这与经典的美国电影《怦然心动》那位喜欢坐在树上的少女,可谓异曲同工。树的结局也相同,被伐掉了。童年终归会结束,但记忆永远埋藏在了树下。显然这份记忆是美好的。

我们在回顾现在的教学之风,已近要到ZF插手管理,实施政策下去了,可见已近畸形到什么地步了吧,办教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育人!但现在仅仅只是为了育分吧,人早已被抛之脑后,和机器一样,育人已近相当程度的异化为育分,已近荒唐到为分而教,现在老师加班加点加时间就是为了造个好分数,难道是为了小孩的德智体美劳么?家长追分逼分逼孩子,学校结束,休息就疯狂补课,老师为了绩效奖金和职称离不开分,家长为了炫耀离不开分,因为现在考核一个学生的优良程度全TM靠一个指标——分!考核德智体美劳那多困难啊,全靠量化,从高到低。
现在很多家长都在谋虚作妄,其实你的孩子就是那么回事,你对他寄托最多希望也没用,因为本来你就不该插手这么多,如果你的孩子高中都没考上,你就断言他的人生终究将是失败的人生?接受平庸,因为那本该就是常态,人各有命,就算你孩子中专毕业送快递,他的人生并没有失败,但像你们这种人永远也没有勇气这么去想。
最后我想问一句,人到底能量化么?摸摸自己的良心,如果你还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