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题库及真题精选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题库及真题精选!
本文为节选,含真题/章节课后习题/答案解析/模拟考试(具体请查阅),每年进行更新。
参考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部分视频讲解)+章节题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全套资料【笔记+题库+视频】
新传考研传播学理论精讲班(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概论》等为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0小时高清视频】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真题精讲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精讲【教材精讲】
......
资料摘录:
接种效果[湖南大学2018年研]
答:“接种效果”又称“免疫效果”,是指“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疫亩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拉姆斯丁等人在1953年有关“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和“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的说服效果实验中发现:在接触“反宣传”后,原先接受“一面提示”的人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而那些原先接受“两面提示”实验的人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创新与普及[南开大学2019年研]、创新与扩散[西安交大2019年研]
答:创新与普及理论又称创新扩散理论,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罗杰斯提出。1962年,罗杰斯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发表了《创新与扩散》研究报告,该报告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并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为:①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地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更有力;②“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③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当其扩大至居民的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④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西南大学2019年研;湖南大学2018年研;吉林大学2018年研】
答:政治既有倾向是指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政治态度,这一假说由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该假说认为,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1940到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与贝雷尔森等人,以伊利县居民为实际调查对象,对总统选举期间媒介宣传对受众态度与决策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选民投票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媒介,而是其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他人影响因素。
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南京师大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
答:“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左右人们的态度的力量,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休眠效果[南京师大2019年研;华东师大2018年研;陕西师大2018年研:上海理工2017年研;中山大学2014年研;中传2011年研;电子科大2011年研;清华大学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休眠效应[西北大学2015年研]、睡眠者效果[山西大学2019年研]
答:休眠效果是由霍夫兰等人总结出的理论假说。这一假说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此理论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恐惧诉求[北京师大2008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诉诸恐惧[上海师大2019年]
答:恐惧诉求又称警钟效果,是指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同时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而且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属性议程设置[北工商2019年研]、二级议程设置[上外2019年研]
答:属性议程设置又称“二级议程设置”,是由麦库姆斯提出的一种影响机制,是议程设置的第二层。大众传媒报道的对象事物具有各种各样的属性,有正面的,有负面的,也有中性的;属性议程设置指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将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从而影响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属性议程设置不仅可以影响受众对议程某一特征的重视程度,还会反过来影响对象议程的显著程度。
议程建构[北大2019年研]
答:议程建构是一种过程,是指政治精英的政策议程通过该过程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媒议程如何影响公共议程。议程建构理论是大众传播的理论,由朗氏夫妇(Lang and Lang)研究美国水门事件且于1981年所提出的理论。议程建构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其间由于媒介、政治系统和公众的复杂互动,媒介发掘新闻议题、并加以建构、报道,使它们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议题分为低门槛议题、中门槛议题、高门槛议题三大类,分别对应了关系到的群体。
意见气候[人大2019年研]
答:意见气候是指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情况,包括现有意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意见气候的主要来源是所处环境中的群体意见和大众传播。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多数意见”采取趋同态度过程的产物。而对于“意见气候”的形成和感知,大众传媒的影响巨大。基于此,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在“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假说。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因此,对于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人们总要对“多数意见”的状况形成判断或印象,以确定自己的意见是否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意见与舆论一致,就毫无顾忌地大声发言;如果觉得不一致,就倾向于保持沉默。
......
注:本文为摘录,源自公众号【攻关课堂】资料完整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