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学习心得

道德经讲解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苏辙在《老子解》当中分享了他对于道与德的见解。“道无形也,及其运而为德,则有容矣。故德者道之见,自是推之,则众有之容,皆道之见于物者也。” 他说道是无形的,等到它运行而表现为德,就有容貌了。所以德是道的物象表现,以此推理,万物的形态都是道在万物各自身上的体现。 这点似乎很显而易见,但是人们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就像现在,让我们自己在脑海当中想象什么叫做有德之人,可能我们都会生出各种各样的形象、情景。但是这些形象和情景究竟是否真的称得上有德呢?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那么不以顺应着道的,就不能是大德。
现在问题就来了,我们说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但是道又是怎样的呢?所以老子紧接着就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他说,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实物。这里我们可能不容易区分形象和实物。关于这点,苏辙分享道:“道非有无,故以恍惚言之,然极其运而成象,著而成物,未有不出于恍惚者也。” 他说啊,道既不是实物,也不是虚空,所以我们只能说它是恍恍惚惚的,又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让人看不清。但是它运转到最后就会形成一些表征现象,形成具体的事物,而这一些的现象和事物没有不从这恍恍惚惚当中生出来的。
老子接着又说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非常实在的,其中有信验可凭。
问题来了,什么是精质?我们可以理解为最小程度的有,也就是构成天下万物的最小单位。原来人们认为是原子,后来又发现有中子、质子、电子,再之后又发现有胶子,有夸克。至于夸克是不是最小的基本粒子,目前还无法定论。但精甚至要比夸克还要更加的根本。因为夸克还能够被人观测到,有具体的形象。但是精虽然存在着,但是却没有形象,也无法被人观测到。基于这样的定义,苏辙对这句话给出的解读是,“方无有之未定,恍惚而不可见;及夫有无之交,则见其窈冥深眇,虽未成形,而精存乎其中矣。物至于成形,则真伪杂矣。方其有精,不容伪也。真伪既杂,自一而为二,自二而为三,纷然错出,不可复信矣。方其有精,不吾欺也。” 他说,有无未定之时,是恍恍惚惚无法看见的;等到实在的物质开始出现,则是一幅模糊深远的景象,虽然仍然没有形态,但构成万物的精微物质已经存在了。当物质有了形态,就有真的也有假的了。因为精的真实性,精无法表现虚假。既然有了真伪,一分为二,二化为三,各种变异和偏离的现象纷乱地出现,不再可靠了。我们面对精微物质时是不会见到假象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假设我们去买古董,我们看着古董花瓶特别漂亮,而且通过花瓶上面的纹路,笔法,落款等等,我们判断这个花瓶是个真古董。但是买回家之后,找来专家一看,发现瓶底不对劲,鉴定出来这个瓶子是个假货,并不是真古董。所以我们看,为什么这古董花瓶有真假呢?是因为它是一个有了具体的形象的事物。人们都是依靠着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的形象,那么别的人或者物自然就可以通过模仿形象来欺骗人的感官,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这里我们并不是说假好或不好,只是说真与假这个概念的存在条件是事物有具体的形象。但是对于精,这个构成世间万物的最小单位来说,是否有真假一说呢?既然它根本没有形象,无法让人感知得到,那么这个精自然是所谓的真的,毕竟别的事物没有办法通过模拟其形象来欺骗人的感官。
在讲述了这么多关于道的一些话语之后,老子最后说到:“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他说,从现在上溯到远古,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依据它才能观察认识万物的起始。我怎么知道万物起始的情形呢?是从道开始认识的。所以我们看,天下万事万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经历着起起落落。但是道却是恒久存在的,也正因此,我们才能够通过道来看清楚事物发展的始末。
本章讲述了很多关于道的话语。其中有几个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就是道本身“唯恍唯惚”。第二个关键点就是四个其中:“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第三个关键点就是“其名不去”。到了现在,是不是我们都忘了本章第一句了?没错,就是“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德,只是道的一种体现罢了。换句话说,德就是“其中有象” 的其中一种象。因此德并不能代表道。但是德毕竟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并不是大道本身,所以德是可以被模仿,被假冒的。那我们如何才能辨别一个人究竟是不是有德之人,行的是不是有德之事呢?那就依着道就好了,因为德一定是顺应道的。“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在语文课本当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自然之道》。里面讲述了有一群游客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上,他们刚好目睹了一场海龟出生的奇观。看到一群初生的小海龟被海鸟攻击,游客们心生怜悯,于是就帮助这些小海龟安全地进入大海。然而,他们的善意行为引发了一场惊人的生命灾难。原来,那些先行的小海龟是海龟族群的"侦察兵"。在探明外面的危险情况后,他们会选择返回巢穴,警告同伴们待在巢穴,直到安全时机到来。但是,游客们的好意干预却让海龟误读了环境信息,错误地认为外面已经没有危险。结果就是,一大群小海龟从沙滩中涌出,最终导致了大量的小海龟丧生。这就是假的德,看似在做好事,其实并没有顺应着道,毕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