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和】一个“欲”字,潜藏中医深意

说到“欲”,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欲望。人,都有七情六欲。适当的“欲”,是人生存的动力,而当其过度,则是灾难。
“欲”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一种自然反应、一种非条件反射。如果说,作为后天之本的脾,是主思、主七情,那么“欲”当归属于先天之本——肾的范畴,而众“欲”之魁,当属“性”,这其中有肉体之“性”,亦有精神之“性”。因此,“欲”这股暗流涌动,藏得比人的七情更深,更像是一种潜能,支配着人体各脏腑组织的生理病理。
“欲”像是人体永动的燃料,而这背后能有条不紊运作的规律,是“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制化。母子相生、子盗母气、子报母仇、反侮复气等等,这些中医术语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脏腑之“本性”,也就是“欲”。
古人怕我们还是不理解,于是又提示到:脾喜燥恶湿、心喜清宁等等。脏腑的运作,有时候就是一种“欲”,合适的“欲”,就像是春天“嫩芽”破土的的那股劲,是一种生机,是一种循环。
也正如《黄帝内经》对人体面色的描述: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能体现正常之“欲”,尚且还有生还之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关注重症患者的食欲,因为饮食尚能进,胃气未败。
而若不遂其欲,那就会应了《内经》中的那句话:“心有弗郁,诸病生焉”。是的,“欲”的正常与否,决定了人体的气机是否通畅,而当欲望久久地被压抑住,结果便是“气郁”,进而衍生他病。(百病皆生于气)
因此,我们中医指导人养生,会教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告诉世人要“清心寡欲”。因为,当人的“欲”减少下来,所“郁”之气,自然也会少,那么也就不容易生病。因此,“欲”与“郁”,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欲”,总体储存在肾,不断地去挖空、耗竭,会加速人体的衰老。因此,“禁欲”与“纵欲”,是两极分化,太过绝对。我认为,若想健康长寿,要合理地慢慢释放“欲”,才能却老而全形。
在李灿东校长主编的《中医状态学》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欲病态”,这个概念不同于“亚健康”。因为,“欲”,本身是一种动态过程,是一种“趋势”,更能形象地反应脏腑的功能变化。
“牛顿定律”是普适于宏观世界的:任何一种状态都有惯性,都想恢复到自己本来的样子。当然,“欲”也具有惯性。我想这也是机体能自我修复的秘密吧。一个“欲”字,确实隐藏着太多中医的奥秘,如果说,“情”是社会思想性的,那么,“欲”便是自然动物性的。而这二者之间又是如何协调机体平衡的呢?
中医,博大精深,还有更多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暂此搁笔。


作者:谢子善(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