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也能造成骨质疏松?尿酸水平达标可降低骨折风险?医生这样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逐年升高,与其相关的骨质疏松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也明显增加。尤其骨质疏松症,既往并没有发现痛风也能造成骨质疏松,而近来的研究表明,痛风与骨质疏松甚至骨折有密切关系。
痛风与骨质疏松甚至骨折有密切关系
正常偏高的尿酸有利于骨密度的维持,高尿酸血症容易造成骨丢失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危险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的发生除与年龄、性别、种族、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也与内分泌紊乱、钙吸收不良以及性激素减少等相关。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与骨质疏松症都是表现在骨骼、神经肌肉系统上的代谢性疾病,在人群中尤其中老年人群中,高尿酸血症常常与骨质疏松合并出现,临床上类似的病例也并不少见。对于高尿酸血症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目前研究并不能完全证实其明显关系。
不过许多临床研究也证实了氧化应激是骨代谢的不利因素,是骨丢失的主要原因。尿酸可以通过其强大的抗氧化作用来改善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症。有研究认为,低水平的尿酸可以降低骨密度值,而正常偏高水平的尿酸有升高骨密度值及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的作用。而既往的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男性的髋部骨折风险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的男性。
不少研究提示正常偏高的尿酸水平有利于骨密度的维持,而高尿酸血症却容易造成骨丢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根据尿酸盐结晶的沉积、痛风患者的饮食等有关:
(1)尿酸盐结晶在肾脏的沉积: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间质引起慢性间质性炎症而损害肾功能,肾合成1,-25-(OH)2-维生素D3减少,肠道吸收钙能力下降,血钙下降。为了维持血钙的正常,骨中的钙释放入血,于是造成骨脱钙和骨质疏松。
(2)尿酸盐结晶在关节的沉积: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及其周围沉积,引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复发作,活动障碍,对骨骼及成骨细胞的机械刺激减弱,导致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
(3)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饮食:高尿酸血症患者往往由于过多进食高嘌呤、高蛋白饮食,容易诱导持续的高尿钙,导致负钙平衡。
(4)高尿酸的抗氧化能力:正常浓度血尿酸是身体内源性的抗氧化剂,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与骨细胞内氧化应激增加或抗氧化能力下降有关。如痛风患者当尿酸水平处于过饱和浓度的高尿酸血症时,尿酸的抗氧化特性可能被其促氧化作用所克服,从而导致炎症环境,促进骨吸收,抑制骨形成,并最终导致骨折风险的增加。
目前的遗传学研究也表明,MTHFR(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APOE基因等均可以通过降低肾对尿酸盐的排泄,参与了骨质疏松症、骨折的病理发生。
人类骨质疏松症海绵组织从正常到不正常的发展
达到降尿酸目标的痛风患者,5年骨折风险相对更低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紊乱有关,尿酸促进骨髓间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具备浓度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的特点。
另外,血清尿酸水平与骨代谢的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其他可能的代谢因素比如钙和PTH等影响尿酸清除率来解释。有研究发现,甲状旁腺激素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且血尿酸与骨密度呈正相关。近来有研究表明,痛风患者降尿酸达标后,5年骨折风险相对更低。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团队与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风湿免疫科团队合作,开展了一项以检验在痛风患者中使用降尿酸治疗降低SU至目标水平对骨折风险的影响的研究。
我们都知道,痛风患者长期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可以减少或清除体内沉积的尿酸盐结晶。痛风患者降尿酸的达标目标是:对所有痛风患者降尿酸目标是血尿酸<357 μmol/L,对于有痛风石、痛风肾、急性痛风反复发作的患者,应该降至300 μmol/L 以下。
研究共纳入了28,554名在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期间患有痛风且年龄在40至89岁之间的参与者,收集了他们的社会人口统计学、身体质量指数(BMI)、生活方式、SU水平、痛风持续时间、有无并发症,及既往用药史。将髋部骨折确定为主要结果,次要结果包括任何部位的复合骨折,如髋部、椎体、腕部和肱骨等部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骨折或非椎体骨折。
研究表明,8390名痛风患者通过规范使用非布司他、别嘌醇、苯溴马隆等药物降尿酸治疗,在1年内达到了< 360μmol/L的目标尿酸水平,相比未达到降尿酸的达标水平来说,5年髋部骨折风险相对更低;与达到<300μmol/L的目标尿酸水平而言,5年髋部骨折的保护作用相似。
当然,究竟血尿酸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直接原因,还是血尿酸通过影响其他骨质疏松症独立危险因素来影响疾病的发生,目前还不得而知。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后达到目标SU水平(<360μmol/L)与髋部骨折的关系
痛风患者需定期体检,早期发现骨质疏松风险
定时的体检能够让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清晰的认知。常见的诊断骨质疏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测定的髋部及第1至4腰椎的骨密度是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骨密度通常用T值表示,T值=(实测值-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标准差。对于绝经后女性、50岁及以上男性,建议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T值≤-2.5为骨质疏松;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2.5<T值<-1.0为骨量降低;T值≥-1.0为正常。但腰椎和髋部骨质变化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时需加做前臂骨密度检测。
(2)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基于临床CT扫描数据,经过体模校正和专业软件调整,对人体骨骼进行定量评估的技术。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不同,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的是真正的体积骨矿物质密度,单位是mg/cm3,可以区分骨小梁和骨皮质,不受身高、体重的影响。国际临床骨密度测量学会推荐测量L1和L2的平均BMD。建议参照美国放射学会提出腰椎QCT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体积骨密度<80 mg/cm3为骨质疏松;体积骨密度>120 mg/cm3为正常;80 mg/cm3≤体积骨密度≤120 mg/cm3为骨量减少。这些阈值是腰椎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金标准。
(3)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没有辐射,常用于对肌肉、软骨和骨髓等软组织进行成像。
(4)骨转换标记物。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间的平衡是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骨转换标记物可提供吸收和形成的评估,因此可能有助于了解个体患者体内的这些失衡,预测骨折风险和治疗效果。骨形成可通过几种生化标志物进行评估,包括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1型前胶原总N-末端肽和骨钙素。骨吸收传统上是用尿N-末端交联端肽评估的,但现在更常用血清C-末端交联端肽评估,两者都是用抗体评估的胶原交联肽。
骨密度检测是评判骨质疏松的金标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旦检测为骨质疏松症,不要盲目补钙。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如果因为钙营养不良引起,补充钙可以有一定作用;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补钙,可能没有什么作用。
通常对于痛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治疗高尿酸血症,并及时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饮食调理,进食适量蛋白、含钙丰富、低钠食物,避免饮酒和吸烟;运动调理,适当户外活动,适当晒太阳,防止摔跤;药物治疗,适当补充维生素D及其活性代谢物,遵医嘱补充钙剂,必要时给予骨吸收抑制剂;康复治疗,电针、针灸、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以及药浴治疗均有一定辅助作用。
对于有骨质疏松的痛风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者,应注意自我保护,尽量避免跌倒、碰撞及挤压,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包括体疗与药物治疗,以尽可能使骨质疏松状态得到恢复与改善。
骨质疏松治疗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