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理案例探讨:拖延的本质,不是懒,更不是品格问题

2023-03-19 16:01 作者:躺平的老白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老白。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个关于工作拖延的心理案例。相信很多人,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的习惯。

    我们今天来看看这个案例,分析分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应该怎么样去解决?我今天分享的这个案例是来自于一本非常有名的畅销书《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是美国M.斯科特.派克。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会按章节去分享我认为在这本书里非常有用的心理学案例,但是我并不全部认同作者的分析,我会加入很多我自己的看法,目的是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怎么样能够让比较复杂的生活简化下来,让我们生活更容易、更轻松。如果有喜欢看这本书的朋友,我会把这本电子书免费分享在群里,群地址在视频描述栏。大家可以一起读一起探讨

    好了,我们开始分析这个案例。这个案例是《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第一本的推迟满足感这一章,大家可以去看看原文。我大致说说他这个案例。这是一位30岁的财务专家找到作者,主要希望作者去帮助她纠正拖延工作的习惯。心理分析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结果。心理问题不像看生理疾病,检查了就可以开药,找出心理疾病的病根是一个复杂、漫长、并且精细的过程,所以一般治疗时长都很长。一天偶然间,聊到吃蛋糕,问题终于找到了。作者问:“你喜欢吃蛋糕吗?”她说喜欢,“那你是喜欢吃蛋糕呢,还是涂抹在上面的奶油?”作者接着问。“当然是奶油了”,“那你是怎么吃蛋糕的?”,“那还用说,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再吃蛋糕。”

     从这一点,作者推断出这个财务专家在工作中总是工作的第一个小时先完成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而在剩下的六个小时里,面对那些棘手的差事,她总是尽量回避,结果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工作却拖延了下来。这和我老婆的习惯一样,以前高中语文考试从来都没时间检查前面的,有时甚至做不完试卷。原因就是她害怕写作文,总是在写作文上拖拖拉拉。

    于是,作者帮这位财务专家专家调整了一下工作的这个顺序,并且立竿见影。作者让她每天上班第一个小时完成最难的,剩下六个小时都是幸福的。一个小时痛苦+六小时幸福肯定比一小时幸福+六小时痛苦更划算。听着有点像田忌赛马。

    但是我并不认为作者真正地解决了这个财务专家的这个问题。第一,他只是对生活顺序进行了调整,属于一种策略调整,属于优化,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至少从他提供的这个案例上来讲,算不上一次真正的心理治疗,根本没有触及到根本原因。

    按我的观察与分析,不自律的根本原因是:做这件事没有意义或者换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做这件事情,他能够得到不能刺激她去忍受那个痛苦。比如,突然间让你学一门西班牙语,你不知道你学了西班牙语要干什么,所以说你就没有动力。或者在最开始你可能出于好奇,学两句,但是当你遇到一个比较难一点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和一些痛苦的时候,你可能就放弃了。

    一位队长为生产队到镇上跑项目,他平时滴酒不沾,但1000块一杯,他连干八杯,8000块钱,对于当时就是巨款。所以能得到什么就决定一个人能忍受多大痛苦。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她不喜欢这个工作。现实中,许多人都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或别人的影响,或自己的无赖。不喜欢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但人的目的性还是能增强人对痛苦的忍受力的。

    就像我家小孩不喜欢读书,老师每次让回家读的课文熟悉拼音,都以会读为由不熟读。要让她读,除非按那里,专门看着她才可以。但是我让她读一个《格林童话》故事,自己拼,可以玩两个小时平板。一个故事十几页,连看都不用看她,更不用崔,自己一个人在自己屋里一个一个字在那拼,然后读熟了找我读。然后就成了她追着我读了。

    这位财务专家根本的问题,要么不喜欢这个工作,要么得到的不够,找出这个里才算原因,那么接下来就是选择,不喜欢就放弃,得到的不够就去争取。靠强行自律,顶多眼前有用,长期依然是痛苦。

    由于人自恋的心理特征,很多说法让人迷茫和痛苦。就像人的品质方面,你有做一个自律的人、好学的人、谦虚的人、大度的人、有爱心的人,还有更扯淡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我凭什么,图什么?没有正向回馈,什么也得不到是没有人能坚持的。张口闭口这样要求你的大多是骗子,要么是脑子被洗残的傻子。当然这个世界上骗子和傻子数量最多,必须要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才不会被忽悠。什么996,什么学习的机会,什么坚持啊、奋斗啊,放下身段啊都是扯淡。

    心理学就是一门找出真正的需求,然后计算,克服心理障碍执行的一门学问。人的目的性(动机),是分析最根本的出发点。任何没有目的的行为极有可能就是一种心理问题。


心理案例探讨:拖延的本质,不是懒,更不是品格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