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3.3 动画电影剧作规律

2023-08-23 00:53 作者:卫国-山上之城  | 我要投稿

第三节 动画电影剧作规律

一、动画电影创作特点

1.视觉奇观

无论影视,还是动画,电影都处于艺术造诣与制作水准的金字塔尖。因为观众要花钱进入电影院,对作品的期待要高过免费的电视或网络剧集。

动画电影更是如此,基本都会采用当下最先进的制作技术。并且,作为卖点,通常会用最先进的技术营造令观众惊叹的视觉奇观。比如上世纪90年代《埃及王子》中的“过红海”段落;本世纪初《海底总动员》中三维动画海底奇观;以及2019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主打特效,尤其是水粒子特效的极致运用。

 

2.故事为王

动画电影虽然追求视觉奇观,但长达90分钟的长度,仅靠奇观,观众是不可能坐住的。从观众角度来讲,比技术、奇观更加重要的仍然是故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事是技术、奇观、想象力的基石。

动画短片主要拼创意,动画剧集重点拼角色,动画电影的核心仍然是好故事——创意新颖、角色生动、情节起伏、情感动人、想象力丰富、主题深刻且富有人性的光辉。

 

3.故事内容多层次

动画电影的观影模式通常是大人领着孩子进入影院,这种合家欢的观影模式不仅要求故事内容满足孩子的口味,同时还要兼顾大人的观影体验。因此,动画电影在内容创作方面,具有着针对多元受众的多层次特点。

(1)表演内容的多层次

小孩喜欢看外部表演动作,比如夸张搞笑的动作桥段;而成年人不仅满足如此,还要深入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比如《海底总动员》中开场段落,爸爸为了保护儿子不被凶险的海底生物吃掉,在上学之前,反反复复进出家门——针对这段表演,小孩看的是“神经质”父亲的夸张与搞笑,而成人却能被父亲的“护子心切”而感动。

(2)主题内涵的多层次

    对于儿童来说,浅显的、甚至套路化的主题是符合他们认知的,比如“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真正的友谊是相互帮助”或者环保主题;而对于成人观众,则要在这些浅显的、表层的主题背后,融入更加深刻与复杂的主题,比如《狮子王》中对生与死的严肃思考,《海底总动员》中对子女养育方式的反思。

(3)矛盾冲突与人物关系的多层次

对于儿童观众,他们更加关注支撑起表层主题的故事框架矛盾冲突与人物关系,比如好人与坏人的斗争,好人的朋友与坏人的帮凶,太复杂了反而理解不了。而对于成人观众,则要在这些简单的矛盾冲突与人物关系之间,掺杂一些复杂、微妙的人物关系,比如《海底总动员》中单身的爸爸与大龄流浪剩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功夫熊猫1》中叛逆的太郎与浣熊师傅复杂的人性关系。

 

二、动画电影剧作技巧

1.具有“移情”作用的主人公

电影可分为两种类型,“窗电影”与“梦电影”。大部分的艺术片都是“窗电影”,其观影的本质是透过“窗户”观看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而“梦电影”则不同,其观影的本质是带领观众做一场“白日梦”——观众花钱进入影院,灯光熄灭,屏幕亮起,随着剧情的进展,观众逐渐忘掉自我,“移情”于主人公,然后跟着主人公经历着生生死死、悲伤欢笑……最后迎来美好的大结局;灯光亮起,心满意足地走出影院——大部分的商业片都是如此。

绝大多数的动画电影也都属于“梦电影”。由此,一个能够引发观众“移情”的主人公便成了故事创作中的重中之重。通常,动画电影中的主人公有以下特征:

(1)内心善良,性格可爱,并有着人性中共通的优秀品质,如追求梦想、坚持正义、服务他人;但地位与处境,却让观众感觉不公,因此才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同情。比如《大圣归来》中颓废、落魄的孙悟空,《虫虫危机》中位卑、志大的小蚂蚁菲力。

(2)故事视角基本等同于主人公视角,以主人公的视角展开故事,故事的主要线索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3)主人公个性突出,行动力强,具备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可以是情感,也可以是品格,亦或是思想。而且这种感染力要在人物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让“移情”于主人公的观众,切身体验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跟随主人公一同成长,共同实现自我的提升。

 

2.角色的类型化与内心的丰富性

动画角色塑造更适合类型化人物,既不要过于简单扁平,也不要过于复杂立体;性格鲜明、个性夸张、内心清澈、行动力强,是动画角色的典型特点。如《狮子王》中睿智慈爱的父亲、机智善良的猫鼬、憨厚滑稽的小山猪……每个角色个性都典型夸张,共同组成一个多彩的人物群落。

对于动画电影中的主人公,除了上述典型特征,还要具备另一特点——内心的丰富性,通俗来讲,就是角色的自我矛盾冲突。而且,与故事主题相关的、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通常都是在自我矛盾的冲突中逐渐形成,即人物的心理曲线。比如《虫虫危机》中的菲力,他虽然具有反抗精神,但却不太敢直面困难,习惯抱有侥幸心理,总是期望通过走捷径达成目的;但在经过一次次挫败后,开始审视自己,改变自己,最后完成内心的成长。

 

3.戏剧化结构

动画电影故事尤其适合戏剧化结构,角色间立场的对立、性格的差异,形成正义与邪恶、好与坏、美与丑的戏剧冲突,同时冲突外化为夸张幽默的动作表演,最终通过典型夸张的角色塑造、层次分明的故事结构、极具感染力的情绪情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传达出鲜明有力的主题。

例如《狮子王》中小狮子辛巴和他的叔叔刀疤,一个代表顺应自然的正面力量,一个代表妄图霸占自然、本性掠夺贪婪的黑暗势力,两者构成故事的主要矛盾。在此主线之外,个别支线矛盾则是源于角色的性格差异,比如小狮子辛巴代表着主流思想——以群体责任为重,追求公平正义;而丁满和朋朋则游荡在主流思想之外,他们崇尚个性自由,毫不在乎他人眼光,两者间的性格差异构成了这条支线的矛盾冲突。

 

4.童趣加想象力

动画片讲求童趣,动画电影也不例外。即使给成人看的,也多是针对那颗久违的童心。因此在动画电影创作中,要多一些童趣,比如去掉一些过于现实、阴暗、复杂的社会关系,代之以简单、明朗、阳光的人际关系;绕过过于尖锐、残酷的矛盾冲突,代之以轻松、幽默的动作冲突。例如改编自《哈姆雷特》的《狮子王》,有意避除了残酷的宫廷争斗,代之以正反力量的肢体争斗;最后大反派刀疤的死亡,不是由正面人物将他杀死,而是让他自己不小心坠下悬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并且有意绕开死亡过程。

一方面,童心童趣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疯狂”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大、小观众迅速恢复“童心”,在黑暗的影院环境中放飞自我,与梦同翔!


3.3 动画电影剧作规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