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大世界近代史系列《法国革命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2022-07-11 12:25 作者:张念君  | 我要投稿

六、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欧洲经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洗礼,各国的封建主义制度受到严重打击,民主、自由和平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有利的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列宁曾言:以至于在整个19世纪既给与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法国大革命影响了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及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对于欧洲各地的影响是不平衡的,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①被法国兼并地区;②拿破仑的卫星国;③东南欧被压迫民族;④反法联盟的主要大国。

1.(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莱茵河左岸)在合并地区全面推行新制度;大陆封锁令对比利时非常有利;比利时成为欧洲大陆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意大利北部的改革为萨丁王朝统一意大利奠定基础。

2.(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地区改造成5个卫星国,荷兰王国、威斯特伐利亚王国、莱茵联邦、瑞士联邦、意大利王国、西班牙王国、意大利半岛南部那不勒斯王国、华沙大公国)在控制地区的社会改造。

3.东南欧民族运动的兴起(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土耳其四国之间的地区:匈牙利、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明强1] 

4.对手: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

重点:普鲁士的改革

由于普鲁士参加第四次反法同盟在耶拿溃败,于是被迫签订欺辱的和约,普鲁士失去了一半左右的领土和人口。1806年拿破仑率军进入柏林。普鲁士要向拿破仑支付巨额赔款和军队占领费用。

从1806年到1808年,这一类的赔款基本上用去了王国的全部财政收入。普鲁士成为拿破仑的附庸国。为了摆脱拿破仑的统治,普鲁士只能西区拿破仑成功的经验,革除弊政,复兴德意志。从1807年起,当时的威廉三世重用来自德意志各邦的人才

当西欧农奴制、庄园制逐渐趋于瓦解,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发展时,而东欧的普鲁士、沙俄却出现了农奴制的强化版。农奴制的存在是19世纪初期普鲁士溃败的原因。因为农奴制下农民失去人身自由,缺乏生产积极性,更缺乏国家意识。

《十月敕令》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购置地产和选择职业的自由。《十月敕令》开始了对于德意志农村的资本主义改革,打击了旧式贵族的部分特权。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量农民进入军队,为军事的近代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向农民灌输国家民族主义。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是其特点。当时普鲁士军队中是容克贵族子弟担任军官,军队内的晋升只看出身而忽视才能、军功。使得军队丧失战斗积极性。军事改革也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

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诺认为当时的人民缺乏国民意识,士兵也没有晋升的希望,没有爱国心。只有改革军事,才能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打败拿破仑。

格奈森诺来自于萨克森邦,(美国独立战争对于欧洲大陆的影响除了法国的拉法耶特)格奈森诺也到过美国。他不是援助者,曾经是英国从萨克森邦招募的德黑森雇佣兵团中一员,站在英国一方到过美国。但是他观察到了在独立战争中美国士兵的爱国主义热情的重要性,具备这种热情才能以弱抗强。法国大革命也充分激发了整个民族活力,因为它把所有阶级都放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

军事改革的重点是:实行普遍的义务兵役制和后备兵役制;废除等级特权;解除无能军官的职务,把知识和才干作为选拔军官的条件;设置总参谋部等。经过这一些列改革,普鲁士的军队实现了近代化,战斗力大为增强。为之后民族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经济方面改革:废除行会制度,任何人不论出身都可以从事工商业;给予犹太人公民权等。城市由市议会推举的官员管理。

政治改革:设立国务院,下设七个部。由中央任命各省省长等。为普鲁士的官僚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改革:培养新公民。设立教育部;教育家      威廉·冯[明强2] ·洪堡担任教育部部长。他提倡教育救国。建立初级、中级、高级完整的教育体系,并且重视教师选拔。更新教育内容,把民族主义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实行出版、信仰自由。

经过教育改革,普鲁士的高等教育特别具有国际影响。学生、老师都充满了爱国的热情。哲学家费希特担任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

1808年费希特在柏林发表了一系列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后被结集出版为《演讲集》。宣称存在一种不被磨灭的德意志精神,这种精神比其他民族更为高尚。要排除一切外来的干扰,保持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纯洁性。为德意志民族主义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点。以至于后来提到德意志民族主义,就有人把费希特视为民族英雄。

1813年普鲁士又与法国发生战争时,费希特身体力行,参与战事。他的妻子去当了一名护士,白天费希特帮助妻子照顾伤员,晚上到学校讲课。在他的影响下,柏林大学的全校学生都参与了这场民族解放战争。普鲁士的学校成为民族主义的摇篮。

普鲁士改革是普鲁士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起点,同时也为普鲁士摆脱拿破仑的统治做了充分的准备。也是全德意志各邦民族主义者普遍看好普鲁士,并转向普鲁士道路的开始。为普鲁士后来成为领导德意志统一奠定了基础。

 

七、维也纳会议

1814年3月31号,俄国沙皇和普鲁士的国王率军进入巴黎。   4月6日,战败的拿破仑被迫宣告退位,随后被软禁在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普罗旺斯伯爵路易十八登上法国王位,波旁王朝复辟。

这意味着在欧洲大陆上,封建势力暂时压倒了新的资本主义势力。1814年5月30日反法同盟的主要成员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分别同法国签订《巴黎和约》,《和约》中23条规定:目前参加战争的任何一方的一切国家都应派全权代表到维也纳参加国际和平会议,处理战后问题

维也纳会议从1814年10月1号开始到1815年6月9号结束。这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有216人,欧洲除奥斯曼帝国没有派代表外,其他国家都有头面人物参加。维也纳会议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首脑,与主要首席代表。

·英国威灵顿公爵是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的功臣。

·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代表复辟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八。

维也纳会议从没有召开全体代表大会,完全是上述5国幕后交易,其他国家代表作为陪衬。东道主梅特涅极尽殷勤招待,歌舞升平,宴会不断。由于奥地利的梅特涅亲王作为东道主的首席代表,又是  维也纳会议的主席。后来有史学家把维也纳会议后确定的国际秩序  称为“梅特涅体系。”可见梅特涅地位的重要性。

5大国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勾心斗角。

沙俄的亚历山大一世是击败拿破仑的重要人物,他有60万军队所以以功臣自居,要建立   俄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①想要建立一个由沙俄控制的波兰王国;②还要加剧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不满,使得的意志的分裂永久化。③为了不造成普鲁士和奥地利势力的上升,因此主张不过分的削弱法国。欧洲各国保持牵制。

英国想要维持战争时期所占领的一些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地。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发生战争可以使英国出于仲裁者的地位。在西欧它想削弱法国,复制普鲁士。在东欧缩小沙俄的势力,不要让其过分强大。因此扩大普鲁士和奥地利在重新瓜分波兰时的领土面积。

奥地利想要恢复拿破仑战争前自己在意大利的统治和欧洲的霸权。因为中南欧都是反奥的,所以奥地利要反对民族民主运动在中欧兴起。于是采取抑制俄国,削弱普鲁士的方针。东道主奥地利的代表梅特涅在各国代表中纵横捭阖,力图造就有利于奥地利的态势。

普鲁士受拿破仑战争的影响最严重,甚至于有亡国的危险。所以才会在战后改革。他主张严惩法国。普鲁士的一部份领土被拿破仑占领后组建了华沙大公国,后来华沙大公国大部分被沙俄占领,普鲁士不敢同沙俄索要。所以它想占领周边弱小邦国以作补偿。

法国的外交家塔列朗利用胜利者之间的不和,后来也为法国争夺了一个大国的地位。他提出了维也纳会议的主导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

正统主义: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受冲击的原欧洲各国正统王朝都要予以恢复,他们的权力与领土都要恢复。因此受到了各国家的欢迎。此外还有补偿原则:如普鲁士的领土在这一期间有变更,则以相当的领土来补偿统治者的损失。

维也纳会议的主导国便以“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指导下,开始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宰割弱小民族,重新划分欧洲领土。

例子:普鲁士与沙俄“波兰、萨克森问题”。法国的外交力量。

 因拿破仑返回法国,因此第七次反法联盟。同时一部分代表继续争论《最后议定书》。

 

2.《最后议定书》的主要内容

在欧洲大陆俄国获益最多成为名副其实欧洲的霸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海上英国巩固和扩大了殖民霸权,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

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提议,德意志邦联是由德意志境内34个邦国,4个自由市(汉堡、不来梅、法兰克福)等组成一个松散的政治集合体。设有由各邦的代表参加,奥地利担任主席的邦联议会处理  邦联事务。但是邦联议会不具有中央政府的效力,德意志仍然保持  分裂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争夺德意志邦联主导权的斗争主要在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进行

     1814年5月30日法国同各国签订的第一次《巴黎和约》中规定法国的领土可以保持1792年的边界。后来拿破仑百日王朝时,第七次反法联盟又打了一次。于是在1815年的11月20号法国又同各国签订了第二次《巴黎和约》。其中有对法国的报复性措施,所以法国不得不割让了很多东部的战略要地,疆界恢复到1790年时的状态 。   法国还要赔款7亿法郎;法国东南部的15万占领军占领3至5年,同时士兵给养由法国提供。当年拿破仑怎样对待战败国,反法联盟也如法炮制。

批判:

维也纳会议名义上是为了重建欧洲的持久和平,实际上是为了 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上的旧有封建秩序,满足反法联盟主要领导者重新划分欧洲势力和海外殖民地的欲望,是一场分赃会议。

维也纳会议力图销毁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压制新的革命运动,逆历史潮流而行。导致了后来欧洲新一轮   民族、民主革命浪潮。

认可:

对于以法国为首的战败国相对宽容;引起的怨恨比较小。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引起了战败德国的强烈不满与怨恨。《和约》并没有换来和平,只是二十年的休战而已。

维也纳会议对于欧洲还是有一些正面的影响:会议结束后的近百年间欧洲没有发生大的国际战争;建立起了欧洲各国协调框架;还规定了废除奴隶贸易;流经各国的国际河流要向各国开放。此次维也纳会议对于重建欧洲和平和国际秩序有所贡献的。

维也纳会议是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会议至1919年巴黎和会之间,一次对欧洲社会影响深远的外交会议。结束欧洲近2个世纪控制亚洲和殖民地的冲突,终止了法国大革命后遍及欧洲政治动荡局面

维也纳体系一直持续到1848年,他暂时重建了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在欧洲的均衡。但是它并不能完全消除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所造成了广泛国际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所造成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不仅没能在法国一笔勾销,而且在欧洲也是植根于人民的心目中。如亚历山大一世曾带领军队进入巴黎,那些来到过法国的军官们客观上受到了法国革命的影响。还有俄国之后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3.“神圣同盟

 

 欧洲各大国也意识到维也纳会议签订的《最后议定书》并不能维持欧洲的秩序。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早在1804年和1812年就曾表示:“用基督教的名义把欧洲各国连结起来,以便共同对付资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就在第七次反法联盟打败拿破仑的百日王朝之后,沙皇政府就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倡议同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一世和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在1815年9月26日,缔结“神圣同盟”。神圣同盟是维护维也纳所确立的封建秩序的工具。后来图中粉色的部分加入。英国表示支持。

亚历山大一世亲自起草宣言,其中写道俄国与奥地利、普鲁士将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彼此视为异国同胞。华丽辞藻堆砌······

“神圣同盟”的宗旨还是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是维护维也纳所确立的封建秩序的工具。沙俄担任盟主角色,欧洲反动势力的大本营。后来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沙俄的军队都起到了国际警察的作用。

“神圣同盟”建立两个月后,主要是针对法国,防止其势力东山再起。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任何一方只要是遭到法国的攻击,各缔约国要派兵进行援助。缔约国经常举行会议,维护欧洲的和平。是对“神圣同盟”的补充。

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四国同盟条约使得欧洲出现了一股反历史逆流,使欧洲走向严重倒退。但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潮流不可阻挡,法国大革命的民族、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如:当维也纳外交家正在努力恢复欧洲旧制时,原西班牙属的拉丁美洲殖民地却掀起了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他们所运用的武器就是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不仅波及欧洲,更在欧洲以外内传播发展与取得新的胜利。

 [明强1]    波兰总是被瓜分

 [明强2]    冯是贵族姓氏


武大世界近代史系列《法国革命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