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021-11-09 14:45 作者:AI真有趣  | 我要投稿

        如果没有一种爱的存在,孩子就无法感受到父母的爱,婴儿就会感觉自己无法生存。但特别要说明的是,婴儿不能分别事情的情形与是非,无意注意多数占有意注意。他的任何需求都是直接的,谈不上什么因果,这取决于他还不认识因果关系。只认为自己需要满足,而不去把这种感觉反馈给父母。这类的一系列行为都是有弗洛伊德提出的。凡是婴儿能引起是否满足了,对他来说都是有意义的需求。外部世界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概念。

        孩子到了发育期后就不再和最初一样了。因为孩子此时知道自己需要被爱,于是在当心里想出了需要什么爱时,会主动提出,不同时候提出的物质不同,但没有变的一点是,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他又向别人学习某种行为,父母表扬奖励了他,他心里就高兴,父母批评惩罚了他,他心里就生气。不管怎么样,话说来说去,都是这个道理:我需要父母对我的爱。

        更准确直观的说法为:我的爱应当是无私的,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爱的体验都是积极或消极的,甚至不如说积极和消极的性质没有什么区别。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教育方法都有自己的见解,正因为这样,从年龄讲,还是从性别讲,还是从人格角度讲,孩子所获得的爱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换取的,反之,孩子会给父母产生憎恶感。

        于是我们把孩子给父母的爱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接受爱到设法爱再到爱别人。每个阶段都是逐渐发展的,因此他每个年龄阶段都要克服住不同的爱。人到儿童时期就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从父母教婴幼儿如何爱父母,到考验儿童如何爱父母,再到儿童后如何主动爱父母,一时一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但缺一,孩子就难以甚至无法成为心理健康的一个人,从而养成一个有攻击性无保护性的孩子,这时孩子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

        当孩子长大了,爱的一切都发展到最顶端了,这时假如孩子犯错误了父母会指责孩子并要求孩子改正错误,从而获取父母的爱。给大家说个事情吧:某个孩子在某天玩游戏把别人家东西损坏了,那家的人要求赔偿相应的损失,这位孩子要求自己的父亲向那家人赔偿,而他的爸爸说:“这是你犯的错,应当你赔偿。孩子向父亲说:“我没钱。”父亲说:“我能帮你向那家人陪,但是赔完后你必须把相应的钱在一年内换给我。”于是孩子在节假日做各种事情获取钱,半年后把钱交给了父亲。这就是我们说的的有奖有罚。

        虽然我们说父母批评惩罚也是一种爱,但是如果有罚没奖,那这种罚就不能算爱。因为心理学家们提出:父母教育孩子有罚没奖,不但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而且还会损失孩子的好奇心及其创造力、想象力,使孩子不敢尝试做任何有趣的事情,从而失去了“过能改,归于无”的意义。为什么我们说有奖没罚也是一种伤害?因为心理学家们提出:有奖没罚会使孩子不断产生自己需要无条件爱的现象,长大后会在社会上出现叛逆行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