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官渡之战"后,曹操是如何彻底消灭袁氏统一北方的?(下)

四、"曹操灭高干壶关之战"和"卫固范先河东之乱"——曹操彻底控制并州以及河东郡
建安十年幽州发生起义,三郡乌桓也进攻曹操势力的鲜于辅,曹操亲自率军平叛。这个时候高干降而复叛,曹操令乐进、李典进攻高干,但是久攻不下。曹操解决幽州起义军以及三郡乌桓后亲自进攻壶关,高干离开壶关向南匈奴求援失败,于是转移到司隶河东郡濩泽县。
此时河东郡也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因为曹操调走了名望很高的河东太守王邑,卫固、范先等人联合高干、张琰、张晟等势力暗中反抗曹操。高干在"曹操灭高干壶关之战"失败后进入濩泽,卫固等人开始调集军队正式起义。不过卫固、范先、张琰、张晟、高干等人都被钟繇、马腾的力量击败。通过这两次战役,曹操彻底控制了并州以及司隶河东郡,为接下来北征乌桓以及进入关中的战略打下基础。
五、"白狼山之战"——曹操彻底消灭二袁的威胁
经过上述的各个战役,并州、冀州、青州都已经被曹操收入囊中。但是袁尚、袁熙还在幽州三郡乌桓的庇护之下。曹操基本上算是控制了河北,准备南下进攻荆州刘表以及江东孙权,但是三郡乌桓和二袁在河北的潜在影响力仍然是曹操头上的剑。于是曹操不顾众人的反对,决定远征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曹操亲自出征,一路艰苦跋涉,在白狼山与三郡乌桓大军仓促相遇。曹操的阵型被拉得很长,而三郡乌桓也是阵容不整。在双方都比较杂乱的情况下,张辽等人凭借悍勇的气势一举击溃三郡乌桓,消灭了大量的乌桓士兵,继而继续向西攻克三郡乌桓的大本营柳城。袁熙、袁尚走奔辽东公孙康。袁熙、袁尚本想杀死公孙康从而吞并辽东的势力,但是反而被公孙康所杀,首级被送往曹操那里。自此之后,袁氏的影响力才彻底在河北地区消失。
通过"白狼山之战",曹操不仅彻底消灭袁氏势力,还极大程度地削弱了幽州乌桓的力量,保证了幽州的安稳,为南下荆州提供了环境。
总结:从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二年,长达七年的时间,曹操与袁氏势力至少发生九次战役,同一时期刘备一直在刘表处蛰伏,而孙权主要进攻江夏太守黄祖以及境内的山越势力。曹操通过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军事能力,在这七年时间内取得了远超过刘备、孙权的业绩,至此奠定了曹操的北方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