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日系合成器巨头之 Yamaha 键盘的辉煌之旅

当大家提起日本乐器制造商的三巨头,第一时间肯定会想到雅马哈、罗兰和Korg。特别是合成器制造方面,这三家公司都有非常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让音乐世界改头换面的雅马哈合成器的历史。

雅马哈合成器

雅马哈的创始人Torakusu Yamaha在130多年前就创立了雅马哈公司,一开始主要是制造簧风琴,但很快他们也开始制作和销售钢琴,甚至还有一小段时间为当时的太平洋战争生产重型机械。不过现在,它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乐器制造商了(当然也包括合成器)。
GX-1:梦想中的机器

许多新成立的制造商都会先推出一个相对简单的设备,然后再慢慢对它进行升级,例如Sequential Prophet-5到Prophet-10和T-8。但雅马哈却反其道而行之,1973年,雅马哈已经拥有近100年的乐器制造的经验,并有大量资金可用于研发,他们直接选择以一个巨大的、一体化的机器进入合成器市场,然后再继续挖掘和完善技术,这就是GX-1。Stevie Wonder将其称之为“梦想机器”,GX-1在当年的NAMM展会上首次亮相,并最终于1975年上市。

这是一款披着管风琴外衣的合成器,它是模拟的、复音的,有Solo、上层和下层键盘,还有低音踏板和节奏器。它的许多技术,如带状控制器和内部语音卡,都能在后来的雅马哈合成器如CS-80中找到。

SY-1:“第一台”雅马哈合成器

实际上,GX-1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雅马哈从未打算将其用于普通的消费市场。因此,SY-1才是雅马哈第一款真正被称为“合成器”的乐器。

SY-1于1974年发布,使得雅马哈成为三巨头中最后一个将模拟单声道合成器推向市场的公司(Korg和Roland在前一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
SY-1借用了GX-1的Solo部分的技术,是一个单振荡器,且具有非常基本的合成控制,如低通滤波器的cutoff和resonance,attack和sustain包络调整,手动脉冲宽度和onset pitch bend。雅马哈在1975年又推出了名为SY-2的产品,它将包络部分扩展为一个完整的ADSR,并在低通滤波器上增加了一个高通滤波器。

CS-80: 与众不同

到了70年代中期,复音模拟合成器的竞赛已经开始。不过,雅马哈已经通过GX-1做到了这一点,因此,作为一家精明的公司,他们从风琴中吸收了一些技术,并将其转化为CS系列:4个voices的CS-50、6个voices的CS-60和8个voices的CS-80。这些都利用了GX-1的VCO、VCF、VCA和包络合成模块。

虽然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更具里程碑意义的产品无疑是1977年的CS-80。无论是它的声音和体积都很大,每个声音有两个振荡器,还有一个带有独立低通和高通部分的VCF。它的每个声音都有两个完整的合成器层,可以做出更加厚实和丰富的音色。

当然,还有一个带状控制器和一个具有多复音触后的键盘。CS-80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但它同样也是非常昂贵的。正如雅马哈对GX-1所做的那样,他们把最初的CS系列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新的CS系列,最终推出了CS-70M。
DX7:走向数字化的雅马哈合成器

大约在雅马哈用GX1制作多复音模拟合成器原型的同时,它正忙于研究一种新的、数字合成的替代品。它被称为FM(Frequency Modulation),是由斯坦福大学授权。这是一种全新的合成方式,能够实现许多模拟方式无法实现的声音:金属打击乐、玻璃质和木质音调,以及最著名的电子钢琴。

雅马哈第一个采用调频合成的产品是GS1。像GX1一样,它也是一个非常昂贵的仪器。不过,在1983年向公众发布的DX7,不仅吸引了喜欢Moog合成器的爱好者,也吸引了普通的键盘爱好者们,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雅马哈发布了许许多多以DX为名的乐器,试图尽可能地发挥DX7的余热。

VL1:行动起来

到了80年代后期,雅马哈FM合成方式的影响力正在减弱。Roland和Korg先后用采样取代了雅马哈成为数字合成领域的领导者(FM的专利在雅马哈那)。虽然雅马哈最终也进入了采样合成的竞争中,但它仍旧是一个起步相对较晚的参赛者,并坚持使用FM与PCM采样,如SY77和SY99。

VL1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数字产品。它是一个物理模拟的独奏合成器,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合成引擎(同样是由斯坦福大学授权),以数字方式复制单声道吹奏和弓弦乐器的声音。
尽管VL1是一个强大的乐器,但它也是雅马哈的合成器,可以说是太超前了。不仅很难使用,而且价格也非常昂贵。还有一个更强大,多复音版本的VP1被搁置了,只有几个(非常昂贵的)原型模型真正问世。

CS1x和AN1x: 恍惚中的雅马哈
那是90年代中期,由于舞曲风格的不断流行,每个人都想要一个有着模拟音色的合成器。雅马哈巧妙地采用了他们的AWM2采样合成引擎,把它放在一个光滑的蓝色外壳里,并增加了几个旋钮,以方便调整。CS1x就这样诞生了,吸引了大批的粉丝。雅马哈也让它的价格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吸引了一部分想要买Roland x0x但没有钱的键盘手。

三年过去后,虚拟模拟已经遍地开花罗兰(JD-800)和诺德(Lead)的产品也俘获了全世界Techno和trance爱好者的芳心。雅马哈也推出了同样蓝色的AN1x,扩大了最初为VL1和VP1开发的合成概念。它具有双timbral、10个voices的复音和相对实惠的价格,在VA市场上也能够占据自己的地位。

Workstations: 一步到位

在DAW兴起之前,有一种东西叫做Workstation。它们是具有内置音序器的多乐器综合体,允许用户用一种乐器来创作整首歌。

雅马哈从8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Workstations,首先是调频合成器,后来在芯片中加入了采样合成引擎。在他们Workstations的大部分历史中,由AMW2驱动的Motif系列占主导地位。它于2001年首次亮相,经历了一系列的迭代和名称变化,直到2013年,Montage(以及后来的MODX和MODX+)合成器取代了它。
Reface系列: 小巧玲珑的雅马哈

如果说2010年代的合成器趋势是除了更多的合成器之外,那就是“轻量化”了。在现代装配技术的不断改进下,电路以及乐器本身都可以比以前做得更小。无论你认为是好是坏,这都是一种大趋势。

雅马哈在2015年推出了Reface系列,包括:CS,一个虚拟模拟合成器,旨在回忆CS系列,但实际上是更接近AN1x;DX,一个4-operator的FM合成器,带有一些额外的合成调整;YC,一个风琴模拟器;和CP,电钢琴。虽然被是出自皮实耐用的雅马哈,有着不错的音色,但使用迷你琴键而不是全尺寸的琴键也使得市场对其评价的两极分化。
好了!用三言两呀当然概括不了雅马哈合成器全部的历史,受于篇幅限制,我们也没办法一一涵盖。还有哪些著名的雅马哈合成器?欢迎在下面的评论中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