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监魏忠贤,是巨恶还是忠臣,功过自有评说
从1625年7月杀害东林党人到1627年8月天启皇帝驾崩,一共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明朝大太监魏忠贤的绝对掌权时期。虽然在这两年时间内明朝的皇帝是朱由校,但实际上权力已经被魏忠贤给把控了。也就是说,明朝这个朱元璋一手建立起来的王朝,被魏忠贤治理了大概有750天。那么魏忠贤把国家治理的怎么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

编辑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现在依旧存在着争议,有的人说魏忠贤是治世能臣,可以和曹操相媲美;也有的人说魏忠贤就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庸才,把明朝治理的混乱不堪。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我们要看一看魏忠贤究竟是怎么治国的。从魏忠贤的出身来看,他的个人素养其实并不太高,魏忠贤出身市井,从小就失去了双亲,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所以也就没有太多的文化。生活在市井的他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因此他就养成了自私、贪婪、残暴这些坏毛病,也就是说,他其实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流氓痞子。这样一个浑身都是缺点的人,为什么明朝的士大夫都喜欢凑到他跟前呢?

编辑
其实这个问题还要从东林党的用人标准开始说起,东林党人强调的是“君子入仕”,但其实东林党的这套用人标准实在是太过于理想主义了,他们要求所有入朝为官的人都得为天理而活,要灭除七情六欲,要做道德的表率,但是这可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无完人”可不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缺点,所以东林党掌权的时候,那些想要当官的文人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
编辑
但是魏忠贤就不一样了,他的用人标准极具现实主义,只要能够出得起钱,不关你是什么歪瓜裂枣,都能够入朝为官。东林党和魏忠贤的用人标准都比较极端,但是对于世俗之人来说,还是魏忠贤的那一套更加让人受用,所以魏忠贤能够得到一大批的拥护者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魏忠贤虽然缺点很多,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傻子,在市井生活了这么多年,自然是有了一定的阅历,所以在办事效率还有识人能力上,他还是非常不错的。就比如后来的名将袁崇焕,就是魏忠贤一手提拔的。

编辑
当然了,市井小人的眼光总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就算魏忠贤能够识别出人才,并且将这些人提拔,但是他终究没有办法做到任人唯贤。就比如对袁崇焕的使用,虽然袁崇焕是被魏忠贤破格提拔的,但是魏忠贤之所以任用他其实是形势所迫,他刚开始选定的辽东主帅并不是袁崇焕。打击东林党的时候,魏忠贤因为比较忌惮边关倾向东林党的孙承宗,于是在1625年的十月份他把孙承宗给罢免了,让自己的干孙子高第当了辽东经略。

编辑
高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庸才,而且他的胆子还非常小,据说当他听说自己被任命为辽东经略后,吓得都哭出来了。上任以后,他命令关外的军队和百姓都撤回山海关,因为在他看来,那些临时建造的小堡垒根本就没有办法和山海关这样的雄关相比,于是接到命令的关外军民全部丢弃了粮草往关内撤离,努尔哈赤一看明军都撤退了,立马就占领了这些被遗弃的堡垒。幸亏袁崇焕没有听他的命令退守关内,不然的话连最后一座宁远城都没有办法保住了。
袁崇焕就是凭借着这座宁远城才顺利抵挡住努尔哈赤的进攻的。同时也正是因为高第犯了错误,所以魏忠贤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启用打胜仗的袁崇焕。虽然从表面上来讲,魏忠贤重用袁崇焕是体现了他的慧眼如炬、唯才是举,但其实这背后还有另外一层原因。

编辑
在取得宁锦大捷以后,魏忠贤就请求皇帝为这次大捷封赏。结果这次封赏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一共有数百名官员受到了封赏,尤其是魏忠贤有一个侄孙还在襁褓之中,依然因功被封为伯爵。最关键的是在这数百名被封赏的官员中,并没有袁崇焕,并且他的巡抚职位还被免除了,这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

编辑
袁崇焕之所以被魏忠贤弃置不用,主要是因为他得罪了魏忠贤,在袁崇焕稳固了辽东以后,魏忠贤就觉得辽东是一个捞名声的好去处,于是他就派自己的同党刘应坤、纪用、赵率去镇守锦州。结果三人刚到锦州不久,后金就开始攻打锦州了,三人向袁崇焕求援,袁崇焕因为战略原因没有去救援,于是三个人就合伙向魏忠贤告状,于是魏忠贤就决定放弃袁崇焕了。在国家处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因为个人恩怨而弃明见不用,不得不说魏忠贤的这种做法实在是荒谬。
编辑
魏忠贤治国并不是理性治国而是任性治国,只要是看不顺眼的他都要舍弃或者是摒除,这样的治国方式导致明朝末年的边境充斥着各种奸猾之辈,边境的将领层面腐朽,军队的战斗力肯定就会下降,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有办法抵挡住后金的进攻,明朝灭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魏忠贤统治明朝的这75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