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文生的自诘——观《长安三万里》有感

2023-07-13 23:29 作者:永清OvO  | 我要投稿

  每年假期,我都会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去看一部国产动画电影,今年看的是《长安三万里》。

  身为一名中文专业的学生,我希望能以独到的专业视角,从别出心裁的角度剖析这部接近三小时的恢宏唐代史诗巨作。然而实际上,我发觉自己根本做不到。

  我们是在电影开场前十分钟进入放映厅的,那是七月八日,《长安三万里》的首映日,出乎意料的人很多。刚一就坐,身后喋喋不休的小朋友便昭示,接下来的观影过程将会各种意义上的艰辛。果不出所料,电影放映的整个过程中,我身后的那位小朋友,大概五六岁样子的小男孩,一直都在用很清晰的声音去和妈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并且时不时会因为一些好笑的镜头吐槽一下,到了兴头上,还会拍一拍我的头。尽管妈妈屡次请求安静,我也回头轻声问道“小朋友怎么了呀?”,依旧固行己路。和电影院其他的小朋友,此起彼伏地大声跟读诗歌、猜人物名字,令我有些头晕目眩,甚至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哪里。

  所幸,令我困惑的不仅仅是小朋友们在电影院的表现,还有电影中许多难以预料的桥段。李白杜甫的生平轶事自然深谙于心,可主人公高适的人生路线,却是无比模糊。以致于片中安排李白和高适早年相遇,一同游山玩水的设计,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当然这其中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李白自顾自地、突然就开始教高适“相扑”?并且还把“相扑”这一对战运动,作为故事线索,贯穿电影始末,我不禁怀疑导演究竟是怎么想的?但其他片段中,对高适的塑造,着实有点冲击我的刻板印象。可这也是建立在颇具颠覆性的魔改和想象之上。我开始想象带着孩子来到影院的父母,本想让孩子们浸润在诗歌的优美意境中,可看完电影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拉着爸爸的手,希望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相扑之战。想到此情此景,我不禁笑出了声。我有转念一想,难道这部电影除了让我感到不适之外,真的没有什么自己的闪光点了吗?而且说到底,我为什么会感到不适呢?

  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自诘,企图在这场与《长安三万里》的碰撞中,有更清醒的自我认知。我思来想去,觉得这部电影可能是触碰到我这颗敏感的内心,同时又暴露了自己才疏学浅的事实。所有和电影相关的诗我都有读过,但却不都很明白。接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涵盖了许多精致的内容,而我却因自己不够沉浸,而怪它节奏太烂。它可以说出“有些诗以后会慢慢读懂”,可我却只在乎“自己现在不懂”。明明自己在写论文的时候,会根据诗人作品的三言两语展开无数光怪陆离的想象,可却对主创团队的想象大谈偏离历史。站在玻璃前,企图观望漫天繁星,目之所及,无非点点泪花,还是由于羞愧所流。我忘怀了文学理论中讲到,文学艺术重要在于美,而非真。导演已经在自己构想的故事中,极力表现诗歌之美、人生漫漫、历史复杂,这些无比重要的主题,可我却盯着小小的相扑、滑稽的脸谱,和略微的改编不放,这何尝不是一种可悲呢?我看的只不过是一部电影,一部简单的电影,没人会把它当真,只有我这可笑的人会为此感到担忧,却忽略了它真的让那些束之高阁的文人作家,来到了孩子们的童年记忆中,为他们叩开了诗歌世界的大门。而我,则随着人潮的涌入,被从门旁挤走,落寞倒在街边,自怨自艾。

  痛定思痛,无非二字,过于较真。纵使观影体验有些煎熬,但念及所谓“国家栋梁”,便也没什么难言之处了。

中文生的自诘——观《长安三万里》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