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廊坊市安次区“南八乡”
本文摘自廊坊日报2020年11月16日A3版
作者:刘少丰(作者已同意)

我今年85岁了,是安次区码头镇,和读者说说我记忆里安次区的南八乡,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廊坊方志网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东安州为东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东安县为安次县。那时,县城位于廊坊南15公里处的仇庄乡光荣村。
是时,安次百姓简称“东县”。县城附近民众称“城里”,进县城说“上城里”,城为土筑城墙,有东、西、南、北门。如今的建设村是那时的北门外,幸福村是那时的东门外,当时有护城河,内城南面有外城。
1938年,安次南部的永定河在今永清县眼兆屯邻村梁各庄决口,后被封堵。1939年永定河又发大水,也是这个故道,水淹到了天津。

1940年,永定河再次于这里决口改道,顺流东下,流经安次县城南面套城,擦边而过,波涛汹涌的永定河水,夹带泥沙,滚滚东流,县城外围的大片村庄、土地被水淹占,形成了古人所说的“浑河套”。
安次县城外的广大地域,年年淤积泥沙,地面逐年增高,县城内显为低洼,形成人们所说的“盆底坑”。1950年2月,因永定河水患,县址从老县城(光荣村)迁到当时的安次县廊坊镇。安次县时属河北省天津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区专员公署。1955年4月,改为河北省天津专区专员公署管辖。

1951年起,安次县共辖5个区:即一区廊坊,二区万庄,三区普照营,四区码头,五区葛渔城。
1952年冬,永定河水泛滥成灾,政府动员灾区群众移民搬家到非灾区,四区所辖灾区内灾民搬往北遥堤以南,三区所辖灾区灾民搬往该区北部非灾区村庄安置。安次县移民委员会驻四区济南屯。

北遥堤附近的村,沿堤南侧自有土地的搬过北遥堤建村盖房,即如今的朱官屯、崔辛屯、杨官屯、赵庄、团结村。从此,灾区行政村村名撤销。
1956年灾区土地陆续露出,并有了野生的稗子、苇子等收益,因此,住在非灾区的移民大多返回故乡。同年,安次县在永定河泛滥区重新建立行政村,并设乡级政府机关。
1957年政府在永定河泛滥区内建了个南辛庄乡,乡政府驻南辛庄。同年,位于泛区东部的谷庄乡并入南辛庄乡。是时,该乡辖区西起与永清交界的桃园儿、窑上、三街村,东至与武清交界的前沙窝、后沙窝、卢七堤,同年末,该乡东部的马神庙、麻子屯、孔洼、前所营、前沙窝、后沙窝、卢七堤7个村划归东安庄乡管辖。
从这时起,安次县的群众称:永定河以南的南辛庄、码头、东安庄、调河头、马柳、葛渔城、马道口、得胜口乡为“南八乡”,也叫“永南地区”,这个称呼一直流传至今。至于这个“南八乡”是哪八个乡能说上来的不多了。
1958年“大跃进”,同年12月20日,撤销安次县,划归武清县。廊坊方志网2014年11月载,自此时起至1961年5月,党、政机关名为中共武清县委员会,武清县人民委员会。时辖廊坊、万庄、大王务、码头、黄花店、王庆坨、东马圈、北旺、城关(旧武清县城)、河西务、大良、大孟庄、崔黄口、大黄堡、梅厂、杨村、黄庄。
1961年,我任东安庄管区某村生产队村会计,政府推行“体制改革、权力下放”,并就安、武分县做了传达:把原属武清县管辖的北旺、桐柏两个乡(管区)划归安次县。同年6月1日,安次县人民委员会在廊坊成立。
这年,乡、村级体制有所改变,管理区更名为人民公社,生产队更名为生产大队,下辖生产队。集体经济为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改为生产队每年夏、秋两季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现金收入按劳分配,粮食产量完成上交国家征购任务后,留足集体扣留,剩余部分按人、劳比例分配给社员,也就是时称的“基本口粮加按劳分配”。生产队分出余粮队、自足队、缺粮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按总耕地面积5%拿出,分给社员自留地。改革开放后,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散生产队,把土地分配给村民自己耕种。
1961年6月起,安次县的行政区划:
南八乡:南辛庄、东安庄、码头、调河头、葛渔城、马柳、马道口、得胜口。
北十乡:大北尹、落垡、杨税务、大王务、北旺、桐柏、南尖塔、旧州、白家务、万庄;
外加廊坊镇,
安次县全县一镇18个乡。
此后20年间,安次县的行政体制有多次变更,直至1983年7月,安次县更名为安次区。
1996年春,撤乡并镇,大北尹乡并入杨税务乡,大王务乡并入仇庄乡,东安庄乡并入码头镇,马柳乡并入葛渔城镇,得胜口乡并入东沽港镇,落垡镇、调河头乡未变。
2000年10月,从安次区内又划出南尖塔镇、万庄镇、旧州乡、北旺乡、白家务办事处和城区内的小廊坊北门外,新开路街办处和北史家务乡7个村街设立广阳区。
从此,变更后的安次区辖北史家务乡、杨税务乡、落垡镇、仇庄乡、码头镇、调河头乡、葛渔城镇、东沽港镇、银河南路、光明西道、永华道街办处。
今日安次区所辖的8个乡镇,已不是昔日所说的南八乡了。我的想法,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其中蕴涵着文化传承,我们有必要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