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萨长同盟为什么坚持倒幕:一场从内部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

《开国与幕末变革》,横向对照同期中国历史颇具参考价值。但书虽好却也只能给四星,因为有个奇怪的问题:对于某些问题只罗列论据却偏偏不直接点出那一句结论,容易让人感觉像一部前因后果没有说清的流水账。确实像有人评论的,这本书面向的是对本国历史有较丰富了解(相对于外国人而言)的日本国内民众。所以即使这本书再自称“通俗”,最好还是边看边查资料。
书中所涉及历史事件的最大矛盾冲突点恰恰是逻辑关系上最语焉不详的部分:长州藩等强藩积极要求开国并支持同为开国派的德川庆喜出任下一代幕府将军,然而庆喜当政后长州藩依然不改倒幕初心直至发动战争,到底因为什么?
其实对于日本人而言,“幕府和藩国间紧张关系”的历史背景应该就是常识。资源匮乏的古代日本原本就不富裕(即使有鲱鱼肥补血依然逃不过天保大饥荒),幕府还对各藩国制定了一些削弱其实力的政策(如参勤交代,让各藩主轮流前往江户居住一段时间,整个过程开销巨大)以及对经济活动种类的多种限制,目的当然是为方便统治------古代日本国力弱,搞不起来中央集权,就只能采取类似中国周朝时期的“封建制”:一个中央政府松散地统领多个藩国,每个藩国统治各自地区。
周朝采取封建制也是因为国力弱,而比周朝晚了两千年的幕府当然在经济实力上更加成熟,对各藩的控制力也就更强一些。但社会发展到了德川幕府末期依然导致很多藩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危机(书里有涉及)。后来变成倒幕派中坚的那几个藩为了摆脱财政危机采取了多种危险手段开源节流,同时要顶住被幕府追责的巨大压力,藩政改革的功臣甚至可能要以自尽来为藩国挡下幕府的追究。这些书中都有涉及。因此萨长等藩理所当然对幕府采取的统治制度极度不满。
而幕府的政策即使转向了开国,对藩国而言依然是难以接受的选项。按书中所说,幕府向国际放开市场后挤压了几个强藩的市场,同时又对外国科技和武器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向外国订购先进火炮,因此强藩们感受到了威胁------他们一定相信幕府的开国变革一定是不彻底的(参考同期慈禧掌权的中国搞的洋务运动)。经济实力增长并掌握先进武器的幕府只会加强对各藩的统治------难道幕府会主动“大政奉还”吗?再回过头看几个强藩的自强之路,除去为了挣快钱搞的违法手段外(如走私),核心手段都是发展商业。而书中的前几章的作用就是全面介绍幕末的经济发展背景:农业和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的日渐成熟和复杂化,书中也明确点出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所以幕末日本其实已经进入了各国近代发展的统一套路:资本主义的发展让社会进一步分工,而帝王专制已经不适用于新型社会。所以幕府与强藩间不可调解的矛盾出现了。
因此:强藩想摆脱幕府统治+开国发展经济 —> 幕府同意开国但依然满足不了强藩,于是支持“公武合体”来缓和幕府、藩国、天皇三方矛盾 —> 强藩又跨进一步发起了倒幕运动 —> 幕府同意“大政奉还”,实际只为拖延倒幕战争的爆发 —> 戊辰战争最终爆发使幕府被推翻。至于尊攘派主要是一帮热血青年,强藩利用他们对幕府的不满把他们拉到了自己的阵营。所以如果将长州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是在持续对幕府采取不合作的找茬态度;而如果细看长州藩内部的人事变动,他们不同派别间也曾犹豫究竟应采取何种方式与幕府相处。其实很多国家的立场变化也都是类似的情况,比如日本战后几十年间从左到右的风气变化:宏观上是民族整体的心态改变,微观上则是个内部争论的过程。
按书中所说,日本虽然处于成为殖民地的危险中,但这种危险并非迫在眉睫。日本没有中国那样的大市场更没有像中国那样通过外贸狂卷西方国家的财富,因此并不处于西方侵略风潮的风口浪尖。维新派为了迅速推进变革夸大了“外夷”的威胁,故意在社会上制造了一些焦虑感。在明治时期大概是为了强调变革的合理性而又延续了这种论调。
书中对幕末动荡的时代变化的背后逻辑的解释代表了近年来日本学界的新观点:倒幕运动是日本近代自发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矛盾的核心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幕府落后的统治手段间的内生矛盾。而外国列强对日本的威胁只是引爆矛盾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