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通往历史隧道的深处
3.1 四巨头聚会 清华研究院的五位导师中王国维跳湖,梁启超生命之灯即将熄灭,傅斯年趁此机会,迅速向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伸出了橄榄枝,分别出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下设的历史组、语言组和考古组主任。 1928年8月,在傅斯年的安排下,时任中山大学副教授、史语所通信员董作宾悄悄赶往安阳殷墟,对甲骨出土地进行调查并收集甲骨。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古老文字,其作用就像远古的先民“结绳记事”一样,以至于一种“记录文字”。 光绪二十五年(1899)秋,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得了疟疾,京城一位老中医给他开的药方里面有一味中药叫“龙骨”,药买回之后,王懿荣亲自打开查看,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类似篆文的刻痕,凭着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金石方面深邃的造诣,他当即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年代久远的古文字,且刻写的时间要早于自己以往研究的古代青铜器皿上的文字。这一意外发现,使王氏既惊且喜,开始对“龙骨”大肆收购。在不长的时间里,王氏就收购了有字甲骨约1500自,并做了相关研究,成为了认定商代文字第一人。 1912年,古器物与古文字学家罗振玉在河南安阳搜求到甲骨多达1.2万片,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罗氏从《史记·项羽本纪》“洹水南殷墟上”的记载中,认为出土甲骨文的安阳,就是历史记载中商朝的“武乙之都” 如果说罗振玉使殷商的历史之门露出了一道缝隙,那么王国维则是把这扇封闭了三千余年的殷商王朝的大门彻底撞开。王氏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考订,使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号和世系基本上得到了确认,并在整体上建立了殷商历史体系,从而直接引发了古代史,尤其是殷商史作为可靠史研究的革命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