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讲座撷余】董建交:从雅言、通语、官话到国语——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2023-07-25 16:24 作者:小僧の神様  |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是否有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

一些基本判断:1、古代的共通语与现代的普通话不可同日而语。2、古代对口语的需求并不迫切,因为大量的普通民众较少进行跨方言跨地区的流动,几乎没有使用共通语的机会。3、古代文人“重雅轻俗”,长期重视读书音,读书音在各种交流场合下处于统治地位,因此逐渐形成一定的规范。迟至清代才开始重视口语,但形成规范则在民国以后。

雅 = 夏 = 正
言语不通造成文字异形

实际上“榖”和“於菟”是用雅言的汉字为楚语注音,一种同音假借现象。根据现代学者研究,楚语或为藏缅语族的一支,有着发音相近的共同词汇。

西汉出现了“通语”之名,扬雄《方言》保留了大量西汉及先秦的方言口语词,其中提到的“通语”包括“四方之通语”和“某地之通语”两种。

东汉以来,形成了“洛阳读书音”,传统一直延续到东晋衣冠南渡的时代。

“衣冠南渡”以来的南北语言状况存在差异:南渡到江淮和江南地区的上层士族仍操洛阳读书音,而当地下层百姓操吴语,形成了语言社会分层现象。北方虽经战乱,上层和下层的语言是一致的,均操洛阳话。


“中原雅音”的概念是将“中原”的地理之中央与音声之雅正相联系。

蒙元统一全国之后,北京话成为一种新兴方言地位逐步上升,逐渐有成为共同语的势头。周德清《中原音韵》虽说“莫非中原之音”,但这里的“中原之音”的实际表现接近当时的大都音,即元代北京音,不再是以汴洛一带方音为基础的“中原雅音”了。


从目前文献看,“官话”一词最早出现于《朝鲜实录》的记载。

乡语 = 方言,与“官话”相对

明清之际,中国通行的官话有两套系统:北京话系统和南京话系统。直到18世纪,北京话始终没能占据权威官话的地位。

官话的“南北音之殊”

利玛窦《西字奇迹》: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

金妮阁《西儒耳目资》

瓦罗《华语官话语法》(1703):根据南京话编写。

威妥玛《语言自迩集》(1867/1886):第一部反映北京话的韵书。


近现代的国语革新运动

  • “崇白话而废文言”(裘廷梁)、“五四”新文化运动 → 废除文言后,读书音传统随之消亡,但面临新的问题:推广白话当以何种语音为标准音?

  • 北方/官话派:王照。最早主张用北京话统一全国语言,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写的就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强烈反对新字母采用浊音。

  • 江浙派:吴稚晖。强烈要求保留江浙地区的浊音。

  • 这种“老国音”实际上是一种糅合了南北方言特征的人造语音系统,是文人知识分子心中理想的语音标准,某种意义上是传统读书音的延续,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相比,有以下的区别。

“新国音”的制定


【讲座撷余】董建交:从雅言、通语、官话到国语——普通话的前世今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