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优选丨你不知道他,但有千万人看过他的作品——柯炽坚



今天 Powie 邀请了一位重量级嘉宾登场:中文字体设计界的泰斗 柯炽坚 Sammy Or 先生。先生的头衔很多,如 GEETYPE 极字侦探社社长,字神品牌字体定制首席设计师,美国 Bitstream 字体科技公司中日韩文字体设计顾问,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客席教授......

image:Sammy Or
但千言万语都不如一个「地铁宋发明者」来得直接、轻巧,即港铁站路标指示系统中「地铁宋字体」的父亲——现在香港地区可以正常签证了,大家有机会到香港坐地铁的话还能看到柯炽坚先生的作品。当然,先生只负责了第一代港铁导视系统的文字设计,往后的很多新站点都基本采用标准字库里的字体。

BTW,MacOS 系统里的俪黑、俪宋字体也是先生的手笔~| image:3type
字体设计其实是一个很小众的领域,但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如果没有城市导视系统,我们的生活就没有了方向,可能连上班的路都找不到(还有这种好事?误)。所以在著作《说文解字·子部》里有一段关于“字”的诠释,小弟觉得很贴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用白话来说就是“造字等于生孩子”,那柯老师明显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父亲代表着教化,母亲意味着养育,一体两面)。那我们今天就和这位父亲兼母亲聊聊他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孩子「地铁宋」,以及走进字体和设计,看看字体如何影响我们,塑造城市的景观和精神。

image:facebook@鐵宋 Metro Sung
以下这段是柯炽坚先生的生涯自述。
我出生在一个平常家庭,早年也做过几份平常的职业,接触字体是在 1978 年左右受邀进入港铁的设计部门,我和另一个同事共同负责整个地铁导向指示系统的文字和标识设计,我主负责文字(包括中文和英文)。当时的中文字体设计可以说从零到一,我甚至找来了日本汉字的字体设计作为参考(笑)。
几年后,我到了一家美国的老牌字体公司“蒙纳”,帮助研发蒙纳黑体(1996 年广九铁路的字体)和蒙纳宋体。也曾自己创立 TTL 字体公司,研发中文向量外框字体。90 年代又跑到台湾去帮华康科技(HTC 智能手机就是他们家的)设计中文字体;也试过跑到美国去为 Bitstream 设计中、日、韩文的字体。千禧年后希望落叶归根,专注屏显时代的中文字体设计——创立 Visionmark 字体设计公司,开发信黑体。
这些年我也会往大陆地区跑,参与讲座和进行字体观察,我也发现了大陆的字体设计正在高速发展,尤其是深圳和上海。
地铁与宋
Q:
相信大家对您为香港地铁设计的“地铁宋”都有所耳闻了,可以此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字体的设计吗?
A:
45 年前,当时的中文字体设计基本是没有同行的参考可言,为数不多的参考是来自内地的书法、雕版 / 活版印刷字形字体、招牌字体;日本少量的汉字字体设计案例(包括写研和森泽两家字体公司),前者是字体布局的最大参考点。其实在那时,导视系统基本都用黑体,以“无衬线字体”为主,足够简洁、利落、易认。但另一方面黑体也会缺少那种代表性的传统美感,不算是一款有个性的字体。

image:3type
地铁里的导视系统都是面向行人的嘛,属于内用的系统(外用的则是在开阔的城市场景),基于这个原则,我们可以在地铁的字体上增加一些观赏性。(Powie:在字体设计上,您是怎么融合中国传统书法和当代设计的?)地铁宋是以传统宋体为主字体,圆润的字体外表与中性的结构设计,营造出和谐的视觉感受。
而且当时的电脑技术并不发达,更没有好用的中文字体工具,所以我们基本都是按 8*8(寸)的规格手工绘画出来的,整体难度很大。我记得当时一共造了 200 来个字型,历时约一年半。

image:Sammy Or
Q:
“地铁宋”作为面向公众的字体,它需要承载什么?
A:
城市导向系统不单单是一个平面的,或类似平面的设计,而是牵涉到文字的立体、距离、高度、发光等很多方面,需要综合去考量。但更重要的还是上面提到的:“地铁宋”是内用的字体系统,它需要有中文字型的美感在,同时又能体现半个世纪前的那种精神风貌和特定的文化背景。
其实在我们退出港铁设计部时,“地铁宋”就基本停止发展了,后续很多新的线路和站点都用了统一的字体库;加上毕竟是实体字,它们会老化、会脱落,以后必然会被已有的字体库取代,可谓是“买少见少”(粤语,意为越来越少,逐渐衰落)。所以我趁着还能走动,不时会抽空去看看这些老朋友们(笑)。

image:facebook@鐵宋 Metro Sung
Q:
字体设计需要有怎样的基础知识呢?平面设计?书法?
A:
字体设计和平面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很类似的,都是在黑与白里找创作空间。我想,对于任何的创作行业来说,你的基础知识越夯实,其他的知识面越广,绝对是有帮助的,书法当然也是其中一样。
实际上对于字体或字型的美,是没有一个量化标准的,比如欧阳询和颜真卿的字,风格完全不一样,但都是美的。向上总结的话就是这些书法家对于黑白空间的布局,字型骨骼的把控,这些结构(弧度、切线等等)、布局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和谐的字画。
此外,学会观摩也很重要,包括世界上的字体设计以及书画家的作品,也需要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度。到创作或设计的层面,你也得观摩自身,你的智慧、表达方式、能力、悟性,甚至于世界观,都会潜移默化影响你的创作或设计。

image:Sammy Or
文字的城市
Q:
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品牌,那么字体的作用是什么?
A:
一个城市里面,不同的区域都有着自己的面貌、文化和精神,但也比较抽象。其实有两样东西是最直观、最容易让人感受一座陌生城市的:一是建筑,二是文字,它们共同塑造了城市的外貌。各种风格的建筑,包括地标建筑就不多言了,这绝对是大多数人对一座城市的最初印象。
城市的文字也包含很多作用,首要的就是向导和指示作用,需要直观、简洁,所以多数为黑体或其衍生体;招牌和广告文字也是城市文字的重要一环,它们可以更激进、更图案化、更有艺术气息,香港地区这么多年的招牌字体文化也演化成了一块“城市招牌”。甚至不同区域的招牌也不一样,比如九龙和中环、上环,前者像选美竞赛那样争艳,后者就很内敛(以致于都不太显眼),这显然也代表了两个区域的风格和精神,类比到广州和上海也适用。
如果把城市比作品牌,字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饰物系列,它不占据最大的面积,但又极具辨识度,也容易被人吸收接纳。

image:britannica.com
Q:
字体是怎样体现城市面貌、城市精神的?
A:
我用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城市导视系统来举例吧——澳门的街道名牌多以蓝白色的葡式 Azulejo 瓷砖砌成;自回归以后,澳门街道牌统一改成中葡文字各占一半,而且都是以横式书写,贴合现代中文。

image:memorymacau.blogspot.com
香港一些旧标识牌也有保留英式的黑框(白底黑字,且是纯文字);1980 年代后的新标识牌改为了蓝底白字的颜色组合,还加入了更多的符号和图案便于认知;千禧年后又新增了反光材料和数字显示屏的方式,更加实时、详实又有科技感。


image:hkstreets.com
这些种种都体现了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貌,历史传统和科技交融,演变至今,既展示了两座城市的抗争精神又诉说着个中历史。当然,可见性和实用性是一直不变的追求。
其实我又觉得城市的字体和小吃是差不多的,好比上海的浦东和浦西,传统老区的小吃肯定更地道、更多样,字体也同理,在浦东基本都会更内敛、更现代简约。一个特色小吃,一个独有的招牌字体,都能体现那个区域的某种城市精神。那反过来说,所谓城市精神也不会是单一的、笼统的。
Q:
在您眼中,城市日常使用的字体和艺术海报、电影海报之间的设计区别在哪里?
A:
对于城市字体,我们会有个共识:唔会去到咁尽(意为“不会在美或观赏性的路上追求极致”,即取得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平衡)。这是和艺术类海报字体的最大区别,我们必须要兼顾城市居民和游客对于字体的感受和接受度,也需要有商业层面的考量。但在电影或者艺术行业的范畴,不需要在字体设计上有强约束力,可以追求极致的美,极致的「靓」。
这就好比时尚品牌的秀场款和市售款的区别。

image:Sammy Or
字体的胡同
Q:
我有留意到一些办公软件如 Office 里面,都是英文字体占多数,相信您早期也会有这种观察或说困扰吧?
A:
当然,毕竟都是西方世界开发的软件,必然会以英文字体为主,即便到 Adobe 的初代 Postscript font 和 Fontographer 也一样,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测试。到今天,我也很高兴能看到在内地、港台地区都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字体库、字体网站以及字体设计团队。
Q:
可以介绍一下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的美感差异吗?您以后会尝试做简体中文的字体设计吗?
A:
繁体字相对会更象形一些,简体字则更简约、抽象。比如“馬”和“龜”字,仿佛能看到马的鬃毛和龟的外壳和双足,整个造型和结构都是有迹可循,甚至能看到以前甲骨文的残影。但不可否认,繁体字的学习成本更高,一定程度上或许阻碍了传播。
而从文字设计的角度来看,二者区别并不大,因为都是由最基础的笔画组合而成,都遵循笔画的标准。当然也会有字型的差别在,如“衛”和“卫”,结构排布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方面我也花了些时间去适应(笑)。如今在 GEETYPE 极字字体库就能看到有我的简体字作品。

image:geetype.cn
Q:
中文字体设计的潮流是怎样的?
A:
所谓潮流是基于地区和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而更迭的,在未来的时间里,谁也无法掌握具体的潮流。但能肯定的是,科技决定着今天的某些潮流,包括字体和设计范畴,就如互联网世界直接影响了电子化字体的诞生和发展。
Q:
好像近些年整个平面设计业界都在趋于扁平化和同质化,甚至一些时尚品牌的名称设计也是走向简约和平面,您觉得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A:
个人看来,很多设计趋向其实都是反复重用和具有周期性的,任何的长相、面貌和风格也都是从已有的设计案例中做一些修正和重新编排罢了,也不能将这些就一概称之为进步或倒退。
Q:
您曾说:「文字的审美观,不是一个『靓』字就能说罢。」如果只追求视觉上的美观(或说“哗众取宠”),会有哪些坏处?
A:
字体里的所谓“靓”(美)是很抽象的用词,放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对象上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比如小学生写的字只需端正平稳,我们都可以称之为“靓”。
但当我们来到了设计层面去衡量,门槛自然不同。我认为所有的创新都需要有意思和目的,引用我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字体设计就如音乐创作一样”,可以说创作就是左边插上想象力的翅膀,右边插上目的的翅膀,才可以永无止境。
不管世界怎么变,任何行业都会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走过哗众取宠的阶段,我相信假以时日,社会会给予公正的评判的。

image:facebook@鐵宋 Metro Sung
Q:
从实体时代变换到屏显时代,字体设计的基准有在变化吗?据闻您也有设计为屏幕而生的字体,可以介绍一下吗?
A:
在字体设计层面来说,实体(印刷)和屏幕显示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好的字体美学和风格是字体设计的唯一标准或说基础。
如果在显示层面上看,那就大有讲究了。传统的印刷显示一般会比较粗糙,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影响到其视觉素质,如纸张(类型、工艺、厚薄等)、油墨量等等方面;而如今的屏幕素质越来越高,甚至都到了 16k 级别,手机屏幕的解像度也到了 1400-3000,相对而言字体的解析度也在不断提高,而这些高清字体的显示就不像印刷时代那样受制于那么多因素,从字体设计层面就能解决掉如模糊、难以辨认的问题。
其实早在 2008 年第一代智能手机问世时,我就带领团队研发了“信黑体”。到了 2013-2016 年间,我把这套信黑体带到了 HTC 手机上,作为预设中文字体。
仿生 AI 会梦到
电子字体吗?
Q:
最近非常流行的 ChatGPT 您是怎么看的?作为设计师来说,您会担心吗?
A:
不得不承认,这种科技太厉害了!我也没法设想它能进化成什么样子?它能设计出怎么样的字体?不过从过往的经验来说,我也相信它能够帮助我们降低“造字过程”的难度以及提升速度。
但对于 AI 能否进化出人类独有的感性和情感这方面,我是有所保留的。
Q:
从事这么小众领域的研究设计,最大的困惑会来自哪方面?又是什么让您几十年如一日去坚持的呢?
A:
不觉间,造字生涯已经占据了我人生旅程将近 50 年,在早期的时间里,我可以坦白地说,我投入所有的时间在造字、在工作上,是基于生活的需要,为了养活一家人。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并行。到后期,我已经不自觉地融入了这字体生命里,成为了它的一部分;它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image:Sammy Or
Q:
最后,您近些年有没有 Step into 一些新的领域呢?
A:
暂时没想法,当下只想做好“铁宋”的字库扩充设计,或许之后会考虑出一本自传类型的书吧(笑)。
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那些金色的横竖撇捺,穿过了陌生的记忆。这是另一种「文字的力量」。
其实我们也不用羡慕外国能做出很多或复古、或简约、或跃动的字体,更不用羡慕那些行业里的匠人们,因为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这样的字体。我们也有很多自己的骄傲、自己的美学,妄自菲薄可以收一收了吼~至少在这篇文章里可以。
也正如柯炽坚先生所言,我们需要观摩,需要有对世界的敏感度,或许就能发现很多生活缝隙里的美与和谐。回见。
-Fin.-
©️ 版权声明
内容由源于Steppy潮流周志微信公众号发布,作者Powie ,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资料来源网络,所有图片版权均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非商务用途
©️ 禁止擅自转载


造字侠,变形!汉字元宇宙新纪元,造字侠联盟诞生,一个强大的虚拟ip聚合型组织,汇聚字体行业前沿资讯,捕捉设计潮流趋势,通过造字侠联盟,实现字体与各领域的跨界联动。旗下造字侠工厂,拥有专业化字体设计和制作团队,旨在让人人都可以成为造字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