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开播一周年感想随笔:初心与收获

2022-01-27 09:14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昨晚看了@还有醒着的吗直播的《主播女孩重度依赖》,对醒爷“阳光”式快速通关和游戏背后的阴郁压抑背景感想深刻。一觉醒来,看着日历已经来到了2022年1月27日,才意识到自从2021年开播以来已经度过了整整的一年时间。既然迎来了自己成为主播的一周年,我也打算在此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吧。

军迷:一个中二少年的坚持

我是1991年出生的,出生的那天,正是苏联819事变失败之日。仿佛就像冥冥中注定一样,我之后成为军迷也和苏联武器结下不解之缘(嘛,毕竟苏联武器影响力也很大(笑))。在我小的时候,我在懵懂中迎来了很多历史关键的转折,如在我上学前班时,迎来了香港回归;上小学二年级时,第一次在电视机前看到了国庆大阅兵和澳门回归;在小学四年级时,被凤凰新闻直播的911事件大为震惊,也从此开始关注起军事新闻。当然,那时候的我对于军事的理解,也仅限于少数的军事游戏(如猎杀潜航2)和新闻里美国进攻阿富汗的知识而已。

2005-2006是我第一次迎来对军事热情的高潮,这也是所谓的“中二”时期。正巧在那个时候,我们中国迎来了2005年前后的装备井喷:052B,052C,051C,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潜艇和039A潜艇,歼10,99(姑且说为一期改)的集中服役,以及J-11B的首飞。由于那时候刚刚兴起网络论坛,中学的我用着当时不到2兆的宽带如饥似渴的浏览“新浪军事”“铁血论坛”等少数的几个军事论坛,对各种如今称得上“地摊军事”的东西极为记忆犹新,比如当时盛传的“歼-10A和歼-11B搭载有源相控阵天线”、“鹰击12是六马赫的争气弹”等等,都是我们中二岁月里的课后谈资,那时候的我也在课后之余,在教科书的空白位置画满了自己臆想中的武器结构图。

不过,到了高中时,由于学业压力的骤然增加,我对军事的爱好逐渐冷淡了。在那个时候,我们所有的同学基本上就一件事情:考上大学,其他一切再说。经过高二痛苦的思想波折,我总算是在高三上学期后半程稳定了心态,维持住了600分的分数线(当然,在2009年时这只是吉林省过重点30分的成绩而已)。在杜绝一切杂念后,2010年高考我稳定的以606分进入天津财经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在大学生涯中,由于开始了离家在外的寝室生活,同时课业压力也减轻了,我开始逐渐回归了当年的军事和历史爱好。得益于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我在那时有幸看了很多军事题材的电影,如著名的苏联《解放》三部曲,玩了很多游戏(《使命召唤》和《英雄联盟》就是那时候入的坑),和同学们也交流了很多大家喜欢的历史话题,当然也有军事。在那时候,歼20首飞,052D开始研制,辽宁舰服役都是能让我激动的话题,但是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回忆与思考》这部朱可夫元帅的回忆录。

《回忆与思考》是朱可夫1965年赋闲在家时接受记者采访时口述的回忆录,并参考了大量的军事档案数据写成的。朱可夫元帅是二战苏联乃至世界上最为杰出的统帅之一,虽然历史上也有很多人对其指挥颇具微词,但是结合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贡献,他绝对是20世纪最为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在他的回忆录中,他详细描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反攻、库尔斯克会战、第聂伯河战役、巴格拉季昂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和最后的柏林决战。朱可夫的回忆录的优势在于“全局性思考”,这也是我的军迷观念从“关注武器”转向“关注系统”的重要契机。军事就像一个人的自卫格斗术,不仅需要拳头硬,更需要头脑灵活,眼光锐利,身法辗转舞动如龙等全身的配合,因此单纯关注战场上某一“明星武器”和某一“明星阵容”的表现,往往会失去对于整个局势的掌握。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德国二战涌现了无数的王牌,而且相当多的王牌是1942年后出现的,如502坦克营的奥托卡利欧斯、52飞行联队的埃里希·哈德曼等著名王牌,但是这些王牌的巨大战绩并未阻止整个德国的整体后撤和最后的土崩瓦解。究其根本,德国人失败的一个重点原因就是“极差过大,中值过低”,如德国生产了900艘潜艇,培养了40000名潜艇艇员,但80%的战果是由前50名取得,而且所有的前20名王牌艇长都是在1942年左右结束了自己的战场生涯(有的战死,有的被俘,更多的则是转任地面上的指挥官),但相当多的潜艇至被击沉前都未能击沉一万吨的敌方舰船,而更有数百艘潜艇和上面的新兵艇员在自己第一次实战巡逻中就有去无回。因此,德国潜艇虽然产量巨大,但是由于过分单一重视潜艇,缺乏体系化的海上舰队配合,加上战前储备的人才逐渐枯竭,使得1942年之后战局彻底转向对德国海军的死局,同理,德国空军和陆军也是一样,虽然有很多王牌驾驶员和指挥官,也有很多出彩的武器,但是过分专精的后果就是德军的“平均值”过低,后期德国一般的师在没有得到武装党卫队、独立重型坦克营等精锐加持的情况下,往往会被盟军轻易撕裂,而德国仅有的精锐不得不辗转在战场充当“救火队”,失去了集中力量进行反击的机会。相反的,虽然盟军大部分训练水平不如德国的王牌,其装备的武器也都是“大路货”,但是正是因为大量运用“高平均值”的部队,而最终赢下了战争。因此,从那之后,我对于战争的思考转向系统性的分析。

不过,让我真正意义上成为军迷还是2016年以后。在参加工作后,由于和同单位的同事们年龄差距较大(我在建筑业,很多同事都比我大10岁以上),我只得在网络上和别人分享我的军事兴趣。做了几年听众和回帖者之后,我对于某些夸大的言论甚为不满,但苦于缺乏知识功底而无法反驳。最为严重的是,很多外军武器的技术数据在国内有很大的出入,不找到其他方的报道就很难驳倒这些东西。于是,在2017年我辞职考研的时候,我在复习英语时顺带浏览了大量英语的军事知识,从外文网站补充了很多水分,尤其是一些国内数据中相互矛盾和一些“习以为常”的旧案(如巴伦支海手术刀事件,在英文、俄文的报道中和中文有很多区别),让我弥补了不少知识欠缺。从那之后,我开始从“半个军迷”走向“有点心得的军迷”。

回首望去,这真的只能说是“一个中二少年”对于青春和初心的坚持,让我走到了现在。

从专栏作者到主播

很多人知道我开播以前主要是写专栏。不错,自从2017年开始转型“有点心得的军迷”后,我就开始主动写文章,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给朋友们。在朋友们的支持下,我的粉丝数量比起2018年的不足1000有了明显增长,但是由于专栏的交互性差,加上目前长篇科普文阅读的人数不多,这促使我在2021年做出转型,以发文为主转为主播为主。和《主播女孩重度依赖》相反,由于我并非是专一盈利性的主播,不需要为了生计而苦思冥想,迎合受众和流量,得以每次交流的时候都选择大家喜欢的和自己喜欢的内容,开播形式也比较随便,重要的直播做一篇PPT作为讲义,一些心血来潮的口播就是直接语音直播,这种灵活多变的形式也让我直播更像是和朋友们的交流,而不是给自己增添压力的行为。

说到最后,我认为我作为军迷也好,作为专栏作者也好,作为主播也好,终究只是“个人兴趣”。既然是“兴趣”,那么就不要去纠结某个内容到“分出胜负”,同时我也不喜欢别人对我的内容横加指点,在网络社会上,只要言谈举止合法合规,于情合理,都有自己自由选择倾听和自由选择发言的空间。喜欢我的内容的朋友,不妨停下匆匆的脚步,听我说说双方都喜欢的知识;对我内容不感兴趣的朋友,也请淡如过眼云烟,不必对我的话放在心上。大千世界,人人都是陌生人,只有少数人才能共同理解彼此,这也是人世常情。

希望新的一年和大家继续交流进步,谢谢支持。

开播一周年感想随笔:初心与收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