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102标主体施工任务完成!
6月20日,中铁十二局承建的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102标金小明挖区间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标志着项目主体施工任务全部完成,为项目全面进入附属结构和站后各专业施工奠定坚实基础,为全线按期通车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小明挖区间主体结构封顶
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西起西山矿务局站,主要沿迎泽大街、东中环路设置,终至武宿机场站,途经万柏林区、迎泽区、小店区,线路全长28.74公里,设车站24 座。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102标承担“三站四盾构区间一明挖区间”施工任务,自西向东分别为西铭路站(不含)、客运西站、金阳路站、小井峪站,全长4751米,三个车站均为地下两层车站,四个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存在征地拆迁及管线迁改难度大,地质情况和施工环境复杂,潜在安全风险高,施工受制约因素多等难题。
盾构管片存放区
1
各个击破,破解工筹难题
金小明挖区间作为项目施工组织难度最大、协调内容最集中、迁改情况最复杂区域,设计穿越两条活动断裂带,“每一米都隐伏着潜在风险”。项目部采取分层、分段、放坡开挖等措施,针对不同问题进行对症下药,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各个击破施工难点,动态优化施工方案和调整施工工序,通过协调资源配置和人员、设备投入,强化施工过程管控,确保深基坑安全高效施工。
金小明挖区间
由于金小明挖区间受管线改迁影响,大里程端头围护结构无法施工,项目及时调整工筹,由先始发金小区间调整为先始发小下区间,临时封闭金阳路口,使明挖区间二期可提前施工,由原来的一个工作面扩展为三个工作面,从而确保明挖区间及盾构区间整体工期可控,大幅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2
精准施策,贯通四条区间
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全线需多次穿越风险源,上跨净距仅1.4米的东晋隧道,垂直下穿300年古槐为最难;标段西高东低落差较大,导致区间全线电瓶车运行坡度大、水平运输风险高;客运西站至西铭路站区间存在大范围全断面碎石地层,对设备选型与掘进参数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盾构机施工作业过程中
建设者着重对沿线重点水文地质情况、周边建筑物结构反复摸排,严格把控重点作业环节、建立多方联动机制、不断研判地层参数变化,利用视频监控、自动化监测等最新技术进行实时信息采集、实时监测,把控每环施工出土量,精确控制盾构姿态,解决了区间风险众多、全断面碎石地层扭矩高等施工难题,保证了地面沉降稳定,确保施工万无一失,最终取得“单月四条盾构区间隧道贯通”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业主下达的工期目标,得到一致好评。
标段盾构区间全部贯通
盾构施工团队还将自主创新研发的盾尾油脂应用其中,不仅有效填充盾尾刷与管片之间的空隙,阻止地下水和泥浆的入侵,还起到了润滑、防腐蚀,保护盾尾刷,减少磨损从而延长使用寿命的作用,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上,降低了施工成本,实现经济创效。
成型后的小下盾构区间
3
严格管控,打造安全工地
项目开工以来,扎扎实实推进安全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标准化要求,构建起富有项目特色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等“两系一制一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防护网”,通过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动态培训、持证上岗、深化监督、安全交底等方式,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员工职业健康水平。
工地标准化建设
在安全标准化管理方面,依托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各环节流程实行全覆盖,构建的安全管理智能化管控体系,为项目安全管理装上“智慧安全大脑”,看得见违章、听得见噪音、嗅得到隐患,为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十足的“安全感”,项目多次迎来山西省、太原市、股份公司等各级领导和团队的检查、调研和观摩,先后荣获“山西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荣誉。
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全面建成通车后,将为太原城市交通再添一条大动脉,将实现地铁、火车站、公路客运及航空枢纽无缝连接,对于太原市完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步伐,推进太原都市区建设和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铁十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