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91》到《1493》,只有《枪炮,细菌与钢铁》?
再版了,居然再版了?我初版却还没啃完
长文警告,不想看可以看最后的总结,
最近在B站上刷到@傅正_消息,发现《1491》《1493》这两本书(据他所言)再版了,知识性书籍新版上市,在B站进来已经不乏带货之人,正如@傅正_所转引的一般,马督工在睡前消息中推荐了这两本书,内容如下,

读书内容集中在前12‘36‘’我作为这两本书最早一版的读者,不免感到十分欣慰。而且,我之前感觉,这两本书的重要性在国内被严重低估了,如今再版,确乎好事一件。
事实上,更早之前,史图馆也在作品中提到了这部作品,并如题所述提出了一个委婉的问题

然而,就评论区的反应来看,督工的这次科普好像并未起到良好的效果,大家似乎对于书中内容的兴趣寥寥,更多的是在表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相信自己的观点会被这几本书改变【而在我看来,如果一本书没有改变一个人的观点,那这本书的阅读对他而言就是无效的,因为类似的观点迟早会被自己的观点推导出来,而不必迂求他者】然而,那些被这些评论者表述的观点,很多都是出自《枪炮,细菌与钢铁》这本书【评论区有人推荐这本书,这令我有点摸不着头脑】,我不由得感到奇怪,《枪炮,细菌与钢铁》这本书初版于1997年,距离《1491》,《1493》第一次汉化(2016初版)都过去了将近20年,这20年中倘若认为美国科普书籍的水平停止不前,或者更明确的说,竟然认为20年后曼恩的书竟然是20年前戴蒙德观点的旧瓶装新酒,那实在是过于低估科普书籍作者的创新能力了,从《1491》到《1493》,恰恰是对《枪炮,细菌与钢铁》的质疑。

问错了的“耶利之问”和“霍姆伯格之误”
以下内容是《枪炮,细菌与钢铁》的观点概括,熟悉的刻意直接跳过1.2.3.4.5.6.
《枪炮,细菌与钢铁》的作者自述其研究受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原住民的启发,他想要回答为何是欧洲人发现,侵略,并且大范围的征服了世界上的其他大陆,而不是大洋洲的,美洲的,非洲的原住民(作者将其命名为为“Yali's question”)。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一种叙述逻辑,首先指出:文明差异归因于基因是错误的,仅归结于政治经济是不全面的,在人类学上给出的理由如下可供参考。
1.所有现代人类的祖先起源于非洲,并且在非洲发展了一系列的狩猎采集技巧;
2. 人类在1,000,000BC左右走出非洲,在大约10,000BC左右已经扩散到各个大陆上,期间人类通过在非洲的狩猎采集技巧消灭了大量其他大陆上的大型动物,
3. 10,000年前,人类开始种植作物,最早的农业在美洲、亚洲发源;
4. 人类不久之后开始驯化动物,但是大型动物的驯化需要的条件非常苛刻【作者称为“安娜卡列尼娜”原则】,成功驯化的大型动物都来自欧亚大陆而非美洲,其原因,有些在戴蒙德之后的人指出是因为美洲大陆的大型动物都被杀戮殆尽,非洲的大型动物已经和人类完成了狩猎-采集共生,均不适宜驯化。
5. 农牧业的发展使得定居生活更加有利可图,作为文明标志的城市、文字开始在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的若干中心出现,而欧亚大陆的人口也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6. 东西轴向的欧亚大陆更加有利于文明之间的交流传播,而南北轴向的美洲和非洲却由于气候的原因为文明的传播造成了大量阻碍,导致欧亚大陆的文明演化出了更加复杂的枪炮、细菌和钢铁,对其他大陆上的人民形成了碾压之势。
7. 发源于欧洲的病毒肃清了美洲、大洋洲的大部分原住民,使得这些大陆上的人口被枪炮和钢铁征服,实际上完成了种族上的欧化。
{ 类似的叙事在2012年的《人类简史》中也得到了继承,赫拉利的书在前文明史的叙事和戴蒙德的叙事如出一辙,不过赫拉利更多的探讨了文明出现之后帝国、货币和宗教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然而,至少就曼恩在《1491》年袒露的写作初衷来说,他无疑是含蓄的反对了以上的大部分论点的,他指出了美国教科书和主流宣传媒体的一个在他看来巨大的谬误“霍姆伯格之误”,即,他们认为美洲的原住民在前哥伦布时代毫无历史可言,除了若干一只手数得过来的部族之前,几乎没有人试图脱离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几乎没有人试图通过修建堤坝、土丘等方式改造自然,几乎没有人成功的建立过文明【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除外,他们在欧洲楚辞接触到美洲大陆时就展露了自己的文明程度,不过奥尔梅克人、特奥蒂瓦坎人、瓦里人、蒂亚瓦纳科人等等一长串的部族,直到20世纪后期才被严肃的历史学家添加进“美洲文明史”的名单】。事实上,如果读者愿意相信曼恩的观点,那么他会发现,上述1-7条论点,曼恩除却1.3和7之外都持怀疑态度,这些观点在他看来都基于霍姆伯格之误,在前哥伦布时代,美洲的人口之多,对自然改造之彻底,个别地区的文明程度之高,大部分地区的生活的舒适程度、卫生程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比同时期的欧洲人为好。
从"克洛维斯率先论”的荒谬到“过度杀戮”的破产
下文中【】里的页码,不加特殊说明全部是指《1491》中信集团版2016版的页码,为【】外的论述表明出处
“非洲大陆走出来的人类通过他们在非洲磨炼出来的捕猎技术杀戮了大量美洲、亚洲、澳洲的生物,导致这些大陆的大型哺乳动物都灭绝了”,现在几乎成了一种流行叙事法,《人类简史》热烈的鼓吹这种论调,并且给出了一些论证,比如时间上的相近性:人类每到一片大陆,这片大陆的大型哺乳动物就灭绝了,另外,在陆地大型哺乳动物被灭绝的同时,海洋动物却没有受到较大影响,而气候变化一般会首先使得海洋生物的数量出现波动。这种论调甚嚣尘上,导致人们传出来说,美洲之所以没有大型家畜,就是因为美洲人把整片大陆上的大动物都吃完了。
曼恩激烈的批评了这样的叙事逻辑,首先,时间上的相近性从来不意味着因果性,而现在,时间上的相近性也正在崩塌,如果我们要陈述美洲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其原因是人类的到来的话,那么我们必须准确的知道人类达到美洲的时间,考古学家之前以为他们知道,他们(1929年)认为,美国南部新墨西哥州附近的克洛维斯是最早的美洲人类遗址之一(“克洛维斯率先论”),据此推算,人类大概是13000年前-14000年前的冰川期从西伯利亚来到美洲的,他们是猎人,其捕猎活动造成了大量大型动物的死亡,很可能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灭绝。然而曼恩质疑的恰恰是这一率先论,尽管如《枪炮、细菌、钢铁》所论述,大量声称在克洛维斯之前的人类遗迹被证明是伪造的,但是这一久不能说明在此之前没有人类的到来,相反,大量证据显示人类在这些地区的生存久得多,按传统叙事,人类到达美洲远晚于欧洲,但是欧洲历史上也只有四个语系(印欧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系、巴斯克语系和突厥语系)然而美洲确有令人眼花缭乱的1200多种语言,分属180个语系(1986《当代人类学》),同样,印第安人的线粒体DNA也显示,累积的变异使得研究人员相信33000-43000年前人类就来到了美洲(比克洛维斯率先论的结论早了20„000-30„000年)这和美洲大型动物大量灭绝的的14000年前的冰川期终结时序上毫无相近性,;另外,同一时期也灭绝了大量小型哺乳动物和贝类,人类不至于在冰期的时候把这么多小型动物也吃灭绝了,同样,南美最早的,被主流科学界承认的人类遗迹可以追溯到10000BC,而格陵兰岛最早的人类遗迹则在2000BC,相当于那些在西伯利亚呆惯了的猎人只花了2000年就贯穿了南北美洲,而要等12000年在东西向上走完北美洲。另外,克洛维斯之外的遗址显示,狩猎大型哺乳动物甚至不是早期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之一,他们大量依靠采集,蛋白质则是靠鱼类补充的。对此,作者转述了德洛里亚的观点,评判了所谓的过度杀戮理论:
“有这么一个完美的时刻,恰恰在陆桥被水淹没前,无冰走廊神奇般的出现了,而这些在西伯利亚活得好好的古印第安人,突然决定冲到阿拉斯加来。她们之后又冲过了走廊,恰恰赶上了当地存在大量狩猎动物的时机。此后他们继续冲刺并侵占了整个西半球,其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了欧洲人——这还是在他们连马匹都没有的情况下,她们忙着把马都杀光了。”他大笑着说,“就这群人,居然还认为传统的印第安人起源传说荒诞不经”。
丹尼则是另一个对过度杀戮持批判观点的考古学家,他进一步指出,这样的叙事是有政治目的的“20世纪60年代环保运动高涨的时候,白人发现,印第安人才是这片土地更好的管理人,原住民比她们还要优越,多么恐怖啊,考古学笔杆子不得不拍着马赶来挽救白人的自尊。他们是通过一个可笑的空想来蒙骗大众的:印第安人一手造成了一场特大生态灾难。”(上两段引自《1491》中信出版集团2016版P200《第二部分 年代久远的骸骨 洲际鸿沟》)
聋哑人的“环保主义”和“发展主义”的辩论,迷思般的“绿色陷阱”
即使到了现在,关于环保主义和发展主义的辩论还是不绝于耳,作者在第三部分 人影闪烁的山河 新的海岸中犀利的指出:
欧洲和美国的环保主义者强调,森林应该永远免遭砍伐或者利用;应该尽可能长时间的将其保留为一块没有人类的土地,而发展主义的观点是,是啊是啊,我们热爱环境。但我们还有几百万穷苦大众。为了发展你们的经济,你们铲平了自己的森林,让零售店遍布大地,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同样的事情呢,环保主义应道:是啊是啊,但是把亚马孙雨林变成一片荒地,害的人可比帮的人多多了。
而作者对这两种的态度都是鲜明的,她们都是聋子,他们辩论多的甚至连发言都可以背下来了,她们也全部是错误的,因为她们竟然认为亚马孙雨林是“自然”的,事实恰恰相反,美洲没有一寸土地不是被印第安人改造过的,这改造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他们可持续发展了1000年,直到欧洲人的到来才把美洲变成了人造的荒野。

以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自然界的处女地”亚马逊河流域为例,传统叙事认为,印第安人来到美洲之后,他们发现这里的物产是如此的丰富,因此维持原来的狩猎、采集生活也完全可以继续下去,于是他们放弃了改造自然,放弃了点击农业方面的技能树,生产水平停滞不前,因为过于优渥的自然环境而造成了发展的停滞,陷入了一种低水平的可持续无发展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绿色陷阱”,美洲除了中美洲和安第斯山脉中麓两个地区之外,均或多或少的陷入了“绿色陷阱”之中,亚马孙河流域尤甚,那里的地形地貌百万年来完全不变。
但事实是,整个亚马逊雨林甚至都是印第安人建造的,在大约4000年前,亚马孙下游地区的印第安人就开始耕种庄稼(至少耕种了138种,P367)主要是木薯,在亚马孙流域西部的草原地区,贝尼人修筑了台田,将农作物抬高到洪水上方的人工平台,不仅促进排水,还可以增加可供植物生存的表层土壤,这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系统,为了将人群与货物四处迁徙,印第安人修建了纵横交错,尺子一般的堤道和运河网,少数几个关键的垫高岛屿控制了方圆200平方英里,这已经是早期国家的范畴了。(P374)
东南部,卡雅布人则着力改变了森林社群,1989年的文章谨慎的估计亚马逊地区的雨林11.9%是“人为的”,即直接或间接的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其实很多人认为这个数字极端保守,激进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里克森,P384】,认为“这全部是人类创造的”,森林中一般以上的物种都是供人类的使用的,而近期未经人类经营的相似森林中,这一比例最高只有20%,在没有人照看的情况下,印第安人会为桃棕、普拉滕果、巴西莓等大型树木开辟出生态位,他们能成为人造森林中的优势物种,而人类在其中基本上可以成功采集各种需要的植物物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学家开始注意到Terra preta do Indio,即印第安黑土,这种相比普通土壤出产能力高出880倍的泥土恰恰也是印第安人的创举,她们所谓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不是破坏了环境,相反,不完全燃烧的木炭被有意识的拌入土中是为了减少碳排放,同时保持突然的肥力,这些土壤用作农业用土,待几代之后肥力耗尽之后又可以重新还林,恢复这个循环,2000年前,操阿拉瓦克语的人群从凭借这一技术从南部驱赶了原著的图皮人,之后若干民族的迁徙、战争和交流最终开启了亚马逊文明的全盛时期,1250-1400年,“一个高度复杂的建筑环境已经出,与美洲及其他各地的多个同期复杂社会均可相匹敌。”(2003 《科学》 P389)出土的陶器之多表明“足以支撑20万到40万人”,倘若此话当真,那么当年这里就是全球人口最为稠密的地方之一。

亚马逊流域证明了美洲农业社会所能到达的高度,在这里欧洲中心主义的“农耕景观”和“森林景观”的二分不再存在,相反农业化的森林已经可以支撑起巨量的人口,但是亚马逊流域不是孤证。今天美国所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是另一明证,格兰德河以北的卡霍基亚至少有15000人,与同时期的伦敦相当,大量土地被修改为农田,农民不喜欢野牛和梅花鹿、驼鹿、候鸽踩踏农田,吃掉玉米,于是农民们群起捕猎,直到他们的数量不再威胁农业,但同时,他们却鼓励它们在更远的地方繁殖,作为大草原上的狩猎对象。16世纪欧洲人还龟缩在东海岸的时候,一些探险家描绘了当时密西西比河聚落的盛况,他们看到了成群的民众,却并没有看到200年之后成灾的野牛,旅鸽和驼鹿。欧洲人的环保主义叙事中,他们认为美洲原来就挤满了野牛、旅鸽、驼鹿,之后欧洲人由于过量的捕猎将他们灭绝了,然而,野牛、旅鸽、驼鹿的灭绝是欧洲人造成的生态灾难固然没错,但是野牛、驼鹿、旅鸽的种群爆发也是欧洲人造成的生态灾难,正是因为16世纪后半叶瘟疫肆虐造成大平原上印第安农业社会的崩溃,正是这崩溃使得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了部分物种数量的暴涨,猎物在整片土地上泛滥成灾,1579年,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fate系列中的船长大姐)驶入旧金山,看到了“体型庞大的鹿成群结队,似无穷尽”他怎么知道,仅仅100年前,这条海岸线上还人头攒动,连鹿也颇为罕见呢?
从“星辰突袭战”到“根本事实”再到“奇普”你还敢说美洲没有文明?
如果各位记性还不错的话,应该还记得《枪炮、细菌与钢铁》的理论开始与第三章“卡哈马卡的碰撞”,作者指出了美洲文明相对于欧洲文明的落后之处,比如美洲缺乏马匹、火药和远洋航行的手段,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美洲确乎没有发展出马匹和火药,但是作者之后的一些立论让我开始发憷,作者认为印加文明没有文字,并且整个美洲的文字系统都非常落后,这导致美洲人民的信息保存非常落后,以至于印加人的王,阿塔瓦尔帕,竟然并没有理解欧洲人最基础的兵法。这不禁让我怀疑,作者是不是尚未掌握最基础的“奇普”识读法,甚至他对奇普存在本身,是不是都尚未了解到。

戴蒙德的书中,提及了东半球的文字发明史,苏美尔人是最早的文字体系的发明人之一,但是,苏美人6000年才取得的成就,在中美洲1000年的时代中就开花结果了,中美洲就进入定居社会之后的1000年开始计算,至少创造出了十几种书写体系,尽管其中最发达的是玛雅人的,并且玛雅文字被认为是“美洲唯一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其他系统的“不完善”,是因为他们本就不完善,还是没有留下足够多的文字材料,还是已经留下了够多的,我们没有发现罢了,1986年维拉克鲁斯出土的7英尺的石碑,布满了奥尔梅克刻画符,上面的21行象形文字雕刻是记载故事发生的精确日期的,破译的结果是成书于159年,其中的符号丰富程度是第一段可供语言学家破译的奥尔梅克文本,1993年,两名语言学家的破译成果是,石碑符号是哈维斯特山之主的崛起史诗,在阿尔班山,萨波特克人和努萨维人的之间的战争留下了数部史诗,至少4部手抄本存世,上面的内容据破译是8-鹿 美洲豹爪的故事,他代表提兰托恩戈王室和红白束王室争权夺利了数十年。【P273】
所有这些文字体系的破译都是不全的,就上文所述您也应该发现了,我们无法确认象形文字的读法,相反,我们在人名等需要发音的意向的翻译上需要迂求象形文字的表意功能,因此翻译出了几个奇怪的名字“8-鹿 美洲豹爪”,还有“4-风”。不过要说已经被我们破解大半的文字系统,无疑还是玛雅人的文字,与其说这是美洲唯一的文字体系,毋宁说这是西半球我们已知的文字体系,他们的破译工作记录可以欣赏B站存在的一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可以打破很多人对玛雅人迷思般的幻想,玛雅人也和所有人类一样,有极端复杂的精神世界,有残酷的城邦间的党同伐异。玛雅人喜欢将史料写在折好的无花果树或鹿皮上,但这样的手抄本只有四部存世,除此之外是纪念碑、壁画和陶器上的文字,据估计有15000件,用这些资料来拼接整个历史,就好比那公园的塑像牌匾来理解美国内战一样,虽然棘手,但是并非毫无可能,过去三十年中,感谢一代又一代的玛雅研究者,他们最终将玛雅人的战争史从后台拉到了表面,大卫斯图尔特(上述纪录片后半部分的主角之一,琳达席勒的大弟子)与2000年破译了美洲虎爪之王和特奥蒂瓦坎远征军的遭遇战,而1996年,低地玛雅穆塔和卡安400-500年的百年战争史也基本被成功破译,P338-341几乎完全刊登了这则荡气回肠的史诗,562.4.29是卡安和奥克斯维扎对穆塔的决定性胜利,史称星辰突袭战,而620年继位的努恩 乌约 查克则决心复兴穆塔(这是蒂卡尔在玛雅语中更加常见的称呼)的荣光,在625年他通过血腥的内战完成了祖国的统一,而在679.4.30,他在失败的遭遇战中被自己的兄长巴拉杰 昌 阿赫卡和卡安的联合进攻下战死,682.5.10,穆塔最终对他们暴虐叛国的统治者巴拉杰失望透顶,他们发动反叛赶走了国王,拥立努恩的儿子为王,卡安军队在695.8.5试图重新入侵穆塔,但在同仇敌忾的穆塔人面前终于败北,卡安最终被穆塔反推,不过相关的仇杀却远没有停止,低地玛雅百年的战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玛雅人的衰弱,100年内人口暴跌了3/4,穆塔最后的碑铭完成于869年,之后低地再无玛雅,北部干旱少雨的高地上,新城邦奇琴伊察,乌斯马尔 可巴接过了玛雅文化的接力棒。

中部美洲常常因为他们对人祭的喜好而被污蔑为落后的,但是实际上,就仪式性的公开杀戮作为一种社会景观方面,三国同盟(这是阿兹特克帝国在纳瓦特语中的正式名称)和欧洲人没什么不同,没有人将指责在托莱多斩首罪犯时,在托莱多烧死异端时,以及在巴黎车裂刺客时,围观群众近乎癫痫的狂欢为落后,1664年,伦敦光是绞死的犯人就有12000-14000人【P145】她们的尸体被钉在城墙上示众,而莫西卡人,也就是三国同盟的主体民族,也在做和欧洲人一样的事情,成批成批被屠戮的人祭和极端复杂的意识形态一样,都是提高臣民忠诚度和热情的工具。而说到意识形态和哲学反思,东半球没有哪个民族保存的比莫西卡人更好了,他们从玛雅人的神话中大量吸收了生死轮回的教育,纳瓦特人中,智者(tlamatini,"知事之人”)穷其一生都在冥想和相互探讨中追问‘真理’(neltilizili tzintliztli “根本事实”),追问须臾之间即会在战场和人祭仪式上失去的生命有何意义,其保存的文献显示它们的会议和法国启蒙运动的沙龙和日本京都学派的汉学家的研讨并不逊色,它们询问“希巴尔巴【中美洲‘黄泉’之所在】是否还有花开花落”,居于希巴尔巴中的人类,到底是死是活,那些滑向虚无主义的智者甚至认为,归根结底,‘真理亦空’,片刻的生灵如何去理解永恒的概念,那仿佛是让亘古的石头去理解死亡一般不可能。【P148】

南美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有趣的异类,他们试图在挑战一条文明判据的底线,我们可否建立一个完全不依赖于文字的文明,或者更有趣的,在其他已知的文字体系都是依赖而为刻画符的情况下,我们有多大的可能设计出一种三维立体的绳状文字,太多的文明抛弃了结绳记事,但那些盯着屏幕看的民族有真的对信息了解多少呢?2003年《印加奇普的符号》标志着尤顿对奇普文字破译的一种创见性认识,他认为尽管奇普的原型是一种计数器,但是在1491年,它已经成为某种三位二进制编码,可以像计算机一样表达1536个语素。尽管很多理论家认为这样的猜测过于大胆,对于在数学上还使用十进制的民族要在文字上理解二进制显得比较奇怪,但是怀疑论者如布考罗也对尤顿的研究兴趣高涨,1996年,那不勒斯贵族米奇内里曾经宣布自己发现了一部奇普和这个奇普的西班牙语译稿,但相关的争议,比如这个奇普的制作方式和传统奇普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布考罗认为,大多数研究院实际上对于奇普是否包含叙事性信息采取“战略性回避”的态度,但是尤顿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企图破译1996年秘鲁利马地区的32根奇普,并且在2001年自己获得的麦克阿瑟奖的支持下,发表了自己的初步成果,试图表明这些奇普确实记录了一次意义重大的人口普查,谁知道呢,也许我们将来会听到印加人从棉布里传来的声音【P441】
1491-1493, 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者将美洲原始落后的论调归结为“霍姆伯格之误”,但是他并没有触及这一总结的实质,即,美洲文明在西方文明的侵略下迅速的溃败,为了解释西半球美洲文明的崩溃,我们才会解释道美洲原住民是因为原始落后才消失的,但是问题是,如果美洲并不落后于当时的欧洲,那么1492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美洲印第安人如此迅速的消失了呢?
根据得克萨斯州的人口统计,喀多人自欧洲人的第一次接触的20万下跌到了500人左右,跌幅将近96%,就相同时期其他的欧洲人报告来看,整个美洲人口在接触欧洲人之后的跌幅都接近这个数字,也就是说,自1900年印第安人口的最低点倒退,与欧洲人接触之前光美国境内的印第安的总人口就接近1000万,这使得欧洲人在到达美洲之前,美洲地广人稀的理论基本破产,但是问题是,为何美洲人在瘟疫前如此脆弱,要知道96%的跌幅可是极端可怕的,1347-1351,黑死病如此肆虐的欧洲,疫情死亡率也就1/3.。
曼恩的解释有几条,第一,他引用了关于美洲原住民基因上的研究,印第安人基因上的同质性并不是秘密,90%的印第安人都是O型血,其原因可能是印第安人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40„000BC的几个西伯利亚人身上,这样一来,在不含有害基因上,他们非常成功(印第安人没有囊性纤维变性,没有亨廷顿舞蹈症,没有新生儿贫血,没有精神分裂症,也没有哮喘和青少年糖尿病)在缺乏有益基因上,他们将会非常脆弱,他们有着惊人相似的白细胞抗原,在美洲,一个病原体在遇到下一个免疫环境相似的寄主最小概率为28%,而同样的寄主相似性在欧洲不到2%【P129】
第二,遗传同质性并非是一个坏事,如前所述,假如相关的基因对于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被证明是优秀的,那么这个基因的大量存在就会使得族群的数量大量增长,这就是1491【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现状,显然,哥伦布没有改变印第安人的基因,那么他必然是改变印第安人的环境,而问题是,他对环境的改变的程度之深远远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1492年,是人类世迈向同质世的转捩点,或者更激进的说,他开起了地球上最近一次的生物大灭绝,地球变了,美洲的人口不是被欧洲的人口杀戮掉的,而是被欧亚大陆的生态系统掀翻的。
在加勒比地区,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除了病毒之外,还有各种新动物,美洲的植被是被牛羊的臼齿磨平的,加勒比本地的植被先长也叶端部,而不是像其他那些适合放牧的草一样先长叶基部,于是那些在大瘟疫中活下来的泰诺人,会发现一年不到他们熟悉的棕榈林、桃花心木林和木棉树就会变成合欢树、埃塞俄比亚灌木,他们原来的生产方式根本无以为继。在美国,我们对于生态史的研究更充分,结论也更加震撼,弗吉尼亚公司和切那科莫科王国的正面碰撞是文艺作品《波卡洪塔斯》(又译《风中奇缘》)的现实素材,印第安人在和英国人的一系列斗法中最终败北,导致美洲东海岸成为了英国最早的一批殖民地之一,然而事实是,非政治军事的要素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必直言也知道印第安人在和欧洲的接触中因为病菌而死伤大半(波卡洪塔斯本人也在伦敦死于传染病),另外还有蚯蚓,北美东部在冰河时期结束之后就没有蚯蚓,因此林地中的印第安人就可以在树叶积累成堆的森林里生活,它们开发沼泽,利用落叶中的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经营了一个主要依靠森林的生态系统,但是蚯蚓却之用几个月就可以把落叶清除,低矮灌木的养分来源失去了,大量终种植的烟草又耗尽了农田的肥力,烟草可以吸收大范围土地中的氮磷钾,植被的生长被打断之后印第安人精心呵护的沼泽变成了洪水,独木舟毫无用武之地,之后入侵的是猪、羊、牛和马,殖民者无法有效管理这些动物,他们很快逃出去糟蹋印第安人的田地,最可怕的是猪,他们迷上了印第安人的茯苓,结果切那科莫科的印第安人发现,自己竟然会和一群凶悍的猪抢吃的【《1493》P85】最后到来的是蜜蜂,他们为已经站稳脚跟的欧亚大陆植被授粉,尽管英国人几度惨败于印第安人之手,但是期间生态系统的争夺却永远是欧亚大陆这边获胜,原因之一是欧亚大陆的物种丰富程度更高,欧洲人获得盟友包括原产亚洲的马、牛、羊以及来自印度的猫鼬,还有数百种起源都不可考证的植物,而美洲狭小的生态系统根本无招架之力,这一切美洲原住民也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将蜜蜂成为“英国苍蝇”,并将他们的出现当作英国人攻击的前哨,这错的并不离谱,这确实是亚欧大陆生态系统进攻的前哨。这也解释了美洲在被英国殖民过程中英国人自己的困惑,他们在军事上一再的被击败(1623年,欧佩参坎诺事实上攻陷了詹姆斯敦),但是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敌人的谷地故地荒无人烟,长满了自己在旧大路悉的植物。
同质世的到来是全球性的,1654年的世界是哥伦布大交换之后各个物种互相灭绝对方的战场,疟疾随着几种蚊子来到了美洲,使得原著印第安劳工和白人快速的死亡,农场主于是从非洲买来更贵但是更耐疾病的黑奴,大平原上,远道而来的阿帕奇人、尤他人、黑脚人、夏延人在迎接从南部奔来的马匹,他们成为了新一代的印第安骑兵,也就是文艺作品中美国印第安人的典型形象,在骑兵的冲杀中将原来印第安人的部族秩序砍的粉碎。南部,矿山中的白银被印第安劳工从波托西开采了上来,制成的硬币几乎全部被送往了中国,与此同来的还有烟草、玉米、红薯,明王朝理论上应该保护它的土地不受外来的邪祟影响,但是不加节制种植的烟草已经耗干大部分土地的肥力,而大量白银已经颠覆了中国百年的铜钱秩序,当时一半以上的省份已经被拖入了农民战争的泥潭。【《1493》P42】
作者认为,在哥伦布建立伊莎贝拉镇的时候,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全部在热带,只有一个不在赤道南北30°内,这就是名列第一的北京,之后的毗舍耶那加尔、开罗、杭州、南京、大不里士、高拉、特诺奇蒂特兰、伊斯坦布尔、加奥、库斯科都是依靠热带气候吸引了大量的人,而150年之后,人口的流动将财富全部转移到了北方,除东京外,所有大城市都集中在美国和欧洲,这是哥伦布大交换的结果,其影响持续至今。《1493 P43》
后日谈:我在写什么
《人类简史》是2011年的作品,沿用了《枪炮、细菌与钢铁》1996年关于古代人类学的观点,他们都试图用一种宏大叙事,解答为什么美洲、非洲、大洋洲的人类为何如此落后,而欧洲人为何如此发达,并且最后自然的征服了欧洲、非洲、大洋洲的人口。
以美洲为例,这种观点认为,美洲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或者说,表现在,美洲没有成熟的文字、没有广泛的农业,没有大家畜,也没有金属武器、以及缺乏对于各种欧亚大陆疾病的抵抗力,美洲之所以没有发展出这些技能,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美洲人陷入了“绿色陷阱”,他们可以惬意的在美洲的自然状态下狩猎采集,而不必发展农业。另一方面,是因为美洲原住民的祖先造成了“过度杀戮”,使得美洲不再有大型动物可供驯化。
《1491》原作出版于2005年,其反对的就是以上宏大叙事,原住民的“过度杀戮”理论的前提是美洲动物灭绝的时间是在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有相继性,但是,没有人准确的知道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有证据显示,人类达到美洲的时间比美洲动物灭绝的时间早得多。其次,美洲人从来没有陷入过“绿色陷阱”,美洲从来不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恰恰相反,美洲的农业人口遍布了从密西西比河到亚马逊河的全部宜居带,那里的动物和植物得到了美洲原住民的有效控制,他们的农业景观和森林景观混为一体,直到印第安人消失之后,失去控制的生态系统才使得旅鸽、驼鹿、野牛、鳕鱼泛滥成灾,以至于欧洲人认为美洲自古如是,而不是人类一种极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实例。再次,美洲不见得落后于欧洲,美洲文明水平、人均生活水平、卫生水平有些方面远在同时代的欧洲之上,美洲没有金属是因为他们对于材料韧性的要求远高于锐性,因此她们可以用棉布造房子和盔甲,用绳索做吊桥,美洲有明确证明存在的文字,记述了美洲各个文明的战争和联姻,南美洲的所谓奇普不是结绳记事,而是一种可能的记叙方式,它们很有可能像计算机一样通过二进制存储信息。最后, 美洲人不是被欧洲人征服,美洲人是因为哥伦布交换带来的生态学灾难而崩溃的,1492年哥伦布开启的物种大交换的烈度被历史学家无意的低估了,美洲本土的生态系统全部沦亡与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的入侵物种,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再生产过程也被其颠覆,而欧洲人自己甚至浑然不觉。
后日谈:为什么写
理由很简单,因为对这两本书的讨论度太低了,这两本书的再版我以为会激起一些人的兴趣,但是有些人却没有做好自己的观点被这两本书颠覆的准备。
我个人的推荐是,一定要先读《1491》,如果你发现你读不懂,那《1493》也不用看了,因为整个这两部书都是在反驳一种近年来兴起的宏大叙事,这种叙事已经成为了美国前哥伦布史的教材内容了,因此,他尽量使自己的举证具体而可靠,《1491》在这方面是相对成功的,如果你看不懂,或者没有看出这层批判,那是因为你对于前哥伦布美洲史的认识不足,如果对于“克洛维斯遗迹”的认识不足,那么你可能也不太明白他是立足于何处批判“过度杀戮”理论的,如果你不知道“玛雅文字是美洲唯一的文字系统”在一段时间是学术教条,那么作者突然举例萨波特克、奥尔梅克的碑铭在您看来也会觉得过于跳跃,如果你不知道美国主流文化是如何评价斯匡托、波卡洪塔斯、波瓦坦等人,那么您可能也不理解他为何会大量笔墨重新叙述1600s的英美关系,并且不知道他一些似有似无的嘲讽是意有所指的。如果你对于易洛魁人、切罗基人、苏族人、雅诺马马人、贝尼人这些名词感到陌生,并且惊异于为何作者会花大笔墨纠正她们的正确名号,那么„„,你还是先读《枪炮、细菌与钢铁》吧,之后记得花点时间补补基础美洲史。
在我看来,《1491》的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毫无根据的数字?—— 指出古代美洲的人口被严重低估了
第二部分 年代久远的遗骨 —— 指出人类在美洲存在的时间被严重低估了
第三部分 人影闪烁的山河 —— 指出古代美洲改造自然的能力被严重低估了
《1493》是建立在美洲如《1491》所述的一样,是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进一步论述,进一步论述了为何哥伦布大交换会毁灭一个之前孤立的大洲【第一部分 横渡大西洋 】,并且多大程度上重新组合了欧亚大陆的社会,尤其论述了中国(遗憾的是没有牵扯到伊斯兰世界)【第二部分 横渡太平洋】,最后指出了哥伦布大交换如何给欧洲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带来可能【第三部分 世界中的欧洲】,以及哥伦布大交换与欧洲人和非洲人重建美洲文化的关系【第四部分 世界中的非洲】个人感觉观点的独创性有些弱,介绍性更胜一筹。
最后,读到这里,你也四舍五入读完了《1941》和《1493》,省下去买书的钱了。欢迎讨论,抛砖引玉。

PS 私货
介绍基础古典玛雅语言文字的UP主 peterontheroad
玛雅文化的高质量手书UP主,对于玛雅文化的考据做的很不错 日日树的树
最后,我从来不认为曼恩的作品道出了前哥伦布时代美洲的实情,相反,我认为,他道出的是,我们对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的无知程度,我们对他们的语言、组织方式了解极少,许多人假定他们是落后的,而曼恩的意思恰恰是,我们无知到连他们是不是落后的都不能断言。
回复史图馆下首个评论的讨论:易洛魁人的自称是豪德诺索尼人,是五个部落的联盟,易洛魁人是阿尔冈昆语系的人对他们的蔑称“猪鼻蛇一样的人”,或者是巴斯克人的蔑称“好杀人的人”;切诺基人是克里克邦人的蔑称,他们的自称是阿尼云维亚人【P129】;苏族人(Sioux)不确定是否是来自蔑称,一方面,她可能来自奥吉布瓦人的蔑称,蛇一样的人,另一方面,它可能来自阿尔贡金语系的称呼,说外语的人,无论如何,大苏联邦是自称达科他人和拉科塔人建立的部落联邦,正式名称是Oceti Sakowin,意味“七色火焰会议”,《1491》中尽量明确的道明涉及的部族是拉科塔人还是达科他人,因为这一部族更多是个暂时的联盟,两个部族的自由度很高。
PSPS
我丝毫不惊讶为啥阿莉娜读人类史会读出人类的历史时人类的自我毁灭史,这个艺术家挺有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