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沉沦于春风沉醉的晚上

2020-09-28 22:11 作者:莫受俗物相填豗  | 我要投稿

郁文郁达夫先生,正如狄更斯《双城记》中所言:“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他有着炽热的赤子之心,是洪水中的斗士,而他亦有哀婉的悲叹,是沉沦的迟桂花。

高中时曾习其文《故都的秋》彼时看来郁达夫不过是一位敏感多思的书生,见文下注释言其为革命烈士,郁达夫先生的形象便在我心中高大了起来,而毕业后读其诸多文章,便觉得他不仅是敏感多思的书生,也是手足无措的稚子,或是冲锋陷阵的战士。

在我看来,郁达夫先生具有与生俱来的强烈自我意识与反抗精神,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却因参加学潮不过半载即被开除,翌年于杭州求学,又因不满学校极其封闭的管制与奴化教育而退学。郁达夫在《茫茫夜》中写道:“现在社会上许多成功者,多因为有着奴隶性质,才能成功。”在《沉沦》中言:“这大学是在杭州城外,本是美国长老会捐钱创办的,所以学校了浸润了一种专制的弊风, 学生的自由几乎被压缩得同针眼儿一般。”看似闲笔,实为映己。此类在其文章中屡见不鲜,所言其事多以己相托,于是他的文章,总参杂不少他自我的主观认识。而之后他于日本求学,受日本文学影响很大,加上他本就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愈加开放,也造就了他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在《莺萝行》中提到那一群妩媚的游女迷住了我的天良;在《归航》中的人物见到娉婷的混血少女,也不由欲由心生:“啊,要是她能爱我,就教不论什么方法去使她快乐,我也是愿意的。”

而郁达夫在日本,由于政治原因与自我经历,也不由滋生了他内心的自卑和惆怅,与他坦率的心理相碰撞,而使他的开放变得几近暴露,使他浓厚的情感趋于病态,他曾狂热的爱上房东的女儿,却或许自卑于“支那人“的身份,内心即使如火一般的炙热,外表却仍似冰一般的冷漠。只有在文章中暴露自我,在《沉沦》中,主人公也无法自拔的爱上了房东的女儿,而他却只敢卑微的偷窥爱人,从晨早扑进漆黑想念她,而见面时却又冷若冰霜,过后又痛斥自己的懦弱无能。想必这便是郁达夫自我苦闷的印证。而在此其间,他的作品总是充斥着自我情意的浪漫,也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诲淫的情节。在他笔下,最常见的角色类型便是命途多舛,欲望强烈的文艺青年,可谓是一切言他皆涉己。

数年后郁达夫回国,深感祖国不幸,此期间发表的《春风沉醉的晚上》深刻反映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达到其创作高峰,又发表诸多报告和政论,由于其文章攻击性极强,引起了不少争论与反对,被革命投机分子憎恨,而郁达夫本人极为直爽,公然在好友胡适与美国记者面前直言:“我只是一个作家,而不是什么战士。”此言一出,遭到不少革命同志的鄙夷,给他扣上“革命意志消沉”的帽子。而不可否认的是郁达夫确实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他曾在北伐战争期间发表文章质疑国民党的立场是否坚定,那时被舆论所批为破坏国共友好,而不久蒋介石果然叛变。但他坦诚的性格使他处处碰壁,四面楚歌。诸多因素下,于1938年,携妻儿远赴新加坡。

在新加坡,郁达夫仍不忘初心,声援抗战,被日军强迫任翻译,在东南亚期间,暗中保护救援不少群众,而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斐名遐迩的一位文坛巨匠自此陨落,年五十岁。于1952年被追封为第一批革命烈士。

回望郁达夫的一生,曾踏足山巅,也曾步入低谷。而他自我的精神与炽烈的情感却从未改变。其一生中,无时不在飞扬着由恋爱所激发的才情,而他恋爱的激情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不过才情泛滥的他却似乎未能情场称意。不过也正如他的文章一般,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怅惘也罢,迷离也罢,绚烂也罢,总之都只教后人空牢骚。艺术创作上,有人称他为于鲁迅相并的艺术高峰,也有人说他是文艺的色情大师。或言他为打破禁欲主义的先行者,亦称他是病态的自我暴露狂。“卧龙跃马终黄土,人生音书漫寂寥.”斯人已去,或许我们不必深究其对错好坏,“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郁达夫先生的斗志昂扬、悒郁感伤交错,我们能感悟到他不灭的革命精神,也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凄婉迷茫。郁达夫先生有诗,我想正是映他为最好,诸多杂论,但留一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以上仅代表个人拙见,若有纰漏请海涵


沉沦于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