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上午


苔藓植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


高等植物中唯一无维管束的




苔藓形体结构特别简单(上)

占优势:分化与退化



不均匀分布

左图:全球分布;右:纬度分布

藓类全球分布




假根、拟茎、拟叶;功能和发生都和被子植物不一样

泡湿后镜检

一般配子体长成、原丝体就消失

例外:烟杆藓、苞叶金发藓配子体极度退化,只剩下原丝体,靠其光合作用供养孢子体。当其在野外不长孢子体时,我们是很难发现它的。光藓、生于幽暗洞穴、罕见、配子体和原丝体共存。




中肋


细胞层数、甚至细胞壁厚度

苔类叶片 茸苔纤毛、管叶苔
水囊
背、腹、侧面
有的叶片特别简单(几个细胞、原始)

形状、细胞壁厚度(加厚弯曲)、表面平滑/ 粗糙(疣 形状-星状、马蹄状、刺状)、叶边缘细胞分化(几裂、齿由几个细胞构成、单齿/双齿)、油体、淀粉粒(角苔)

变化不大
(南美物种、较原始。无中文名)、大角苔
黄角苔、短角苔

变化不大
苔类叫假蒴柄,孢蒴成熟后,假蒴柄迅速伸长,常倒塌,与藓类不同



蒴齿是藓类独一无二的特征。少数无齿(泥炭藓、黑藓)
线齿:由一个完整的细胞伸长形成
节齿:有多个降解(只剩下细胞壁)的细胞纵向排列形成的
左:对生双层齿 右:互生双层齿

下二线齿类、其余节齿类(干燥时发生不同程度扭曲、内蒴齿和外蒴齿)



旋转裂、纵裂、盖裂

线齿类(盐罐) 节齿类(紧——干燥松散)

苔类 线性裂开 弹丝

角苔类、假弹丝(无功能)、慢慢开裂

孢蒴异化、被发现的唯一虫媒苔藓

示弹丝

是、是一个单系。苔和藓聚在一起



目级

目级
为什么不是平均分布?星: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藓类多

不是低等植物。而且原始。四(-五)亿年前起源。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灭绝的类群多。“割裂”——形态谁跟谁也不连着
苔藓无维管束,化石难保留、很少

双星藻目、鞘毛藻目




以上基因组数据

角苔 淀粉粒 形态特征与藻类
苔类没有上述的气孔
体型小但遗传物质并不少

时间上不均匀

属于基部类群



分类非常复杂

欧洲的腐生苔、与菌类共生。目前唯一异养的苔藓植物
光藓*

苔藓对微环境的湿度、温度和光照的适应*

理解低温——想海拔
长在热带不代表适合高温
培养箱15度

逆境策略-无性繁殖非常发达、芽孢
——有性生殖必须要水

变水性、被子植物只有种子具有。(研究热点)


苔藓的气孔演化问题(研究热点)

显形气孔、隐形气孔*



蒴帽属于配子体。气孔、孢蒴变干孢子散发。苔藓气孔无ABA 无法关闭
贵州师范大学 张朝阳
吴鹏程 地理区系
结皮苔藓
图片来自文献和网络下载。三脚架、高像素、微单。
卫然|蕨类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学研究



维管组织: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孢子囊穗、着生部位

木贼科:
最为原始类群、植株简化、叶片退化成膜质的托叶鞘结构、主要利用地上绿色茎进行光合作用。茎具几叶、中空


梅溪蕨(澳大利亚)






铁角蕨科、轴果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

鳞毛蕨科、三叉蕨科






对“拟蕨类”发出挑战

不自然。有的并非单系类群
大部分运用了秦仁昌关于“水龙骨科”的概念

科下属间关系存在问题

PPG(效仿APG)

新增2科—— 53科



PPG Ⅰ 只承认3属

被合并角蕨属等2属应被移除


角蕨:角状刺

“蹄盖蕨科”概念的更新


不确定属分布于中南美洲




瓦韦属与近缘类群的单系性是否得到了支持
瓦韦属内部深层系统发育关系如何


共衍征


系统位置相互嵌套、隔丝形态变异幅度


分布范围、根状茎、根状茎鳞片、鳞片是否具毛、叶型、习性、孢子囊群是否聚合、孢子囊群排列方式

!整合生物学证据
分子片段标记
生态数据(降水数据、土壤数据、气候数据)
全数据矩阵:新思路;更深入探讨进化问题

蕨类植物大系统框架的问题
转录组
系统关系远近?

某些物种甚至是复合体的物种划分、物种形成的机制问题

分子证据——杂交起源


基因组


以上的研究说明虽然PPG系统推出、争论了上百年的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的划分有了质的飞跃。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后PPG时代,针对蕨类植物系统演化的争论就此停止,相反地,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组时代的来临、可以获取更多信息的大数据技术——数据矩阵被我们开发,逐步地被运用到研究当中,因此我们在今后的若干年内还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比如科属划分新证据、学科交叉深入研究物种起源和形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