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解缙,最博学明朝才子,编永乐大典,因情商低葬身雪地

一口气看完解缙
他是大明三大才子中最博学的才子,他编修了“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却落得个葬身雪堆的凄惨结局。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谢缙的一生,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祖父解子元在元朝时做过官,守义而死,父亲解开满腹经纶,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经和解开讨论大事,对他颇为满意,但解开不愿出仕、终身隐居,母亲高氏,熟读各类经史子集,颇有才学,显然,这样的家庭给予了解缙良好的成长环境,解缙自己也打小就聪明伶俐,学习从不让家长操心,又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他两岁时便能过目不忘,5岁时已经能够背诵许多诗词,7岁时能吟诗作赋,12岁时熟读四书五经等典籍,妥妥的神童剧本,有了这些天赋,看看解缙如何称霸考场吧。洪武20年(公元1387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高中解元,而这一年解缙还只有18岁,次年,解缙到京城赶考,参加了会试、殿试,高中进士,与哥哥解纶、妹夫黄金华同榜,解家一根藤上开了三朵金花,一门三进士,无论放到哪个朝代都是相当炸裂的,据说朱元璋想让解晋做状元,不过后来有大臣进言,“解缙”这名字的寓意不好,“解”字与“泻”同音,“缙”又有“官员”的意思,对于大明集团后续发展来讲不吉利,最终,解缙被授予中书庶吉士,庶吉士是皇帝的近臣,职责是帮皇帝起草诏书、讲解经籍等,往往做了这个位置的人都是内阁首辅的候选之一,一般挑选考中进士里特别有资质的人来担任,彼时还不到20岁的解缙被选中,可见朱元璋对他的才能相当欣赏,《明史•解缙传》中就写到: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解缙就职以后,朱元璋对解缙的爱意都快写脸上了,某日与解缙会面时他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不过老板再怎么看重你,“恩犹父子”这样的漂亮话,听听也就算了,解缙却当了真,18岁出头,正是青春年少、豪情万丈的年纪,解缙脑子里的“大义”正在沸腾,第二天,他就就兴冲冲的向自己的“便宜爹”献上了一份《万言书》,在《万言书》里,解缙品评历史、评判百家,甚至直言批评朱元璋“用刑太繁”: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减蔓,诛其奸逆矣。这些文字直指大老板,却没有引来朱元璋的盛怒,大概是真的懂才、惜才、爱才,朱元璋读完《万言书》以后,甚至还“称其才”,看来朱元璋对解缙的喜爱很大程度是发自内心的,甚至都有些对于晚辈才子的庇护和鼓励,不过,要说这份奏书有没有给朱元璋带来尴尬和不满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解缙这人一根筋,他只感受到了朱元璋对于他满满的赞赏,于是他热血不止,没过几天又献上一篇《太平十策》,为集团未来发展献计献策,这次的上书更长:一曰参井田均田之法;二曰兼封建郡县之制;三曰正官名;四曰兴礼乐;五曰审辅导之官;六曰七曰一直到十曰,朱元璋晕倒,没有过多的评价,除了会写这种严肃文章为老板献计献策,解缙也时常作些“马屁诗”讨老板开心,有一次,解缙和朱元璋一起钓鱼,结果鱼儿只咬解缙的鱼钩,朱元璋愣是一条鱼也没钓着,这让朱元璋很没面子,解缙也看出了老板的不开心,于是便作诗一首,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表示说:老板你啊,地位尊贵,鱼不够资格咬您的钩子,只有龙才能配得上,解缙既是有名的诗人,又是享誉朝野的书画家,他的书法用笔精妙,尤其是他的草书开大明狂草之先河,代表作有《宋赵恒殿试佚事》、《草书自书诗卷》等。解缙每天跟在朱元璋身边,眼界大开,胆子也越发大了,加上年少气盛,做事欠考虑,处处树敌,他偏偏还对于集团大事指指点点,斥责兵部的人玩忽职守,有次,甚至还径直闯进兵部索要差役,搞得兵部老大沈潜很不满意,上书弹劾解缙,朱元璋一听此人做事过于跳脱,想要挫挫这个少年人的锐气,于是改任解缙为江西道监察御史,自此解缙暂时离开了集团工作中心,本以为这样的安排能够让解缙好好反思一下,结果解缙仍然“不改本性”,率性不羁,好“行侠仗义”,誓死捍卫职场公平,左都御史袁泰为人不善,时常告阴状、打击异己,御史夏长文就是受害者之一,解缙见了可不答应,他路见不平,必定出手相助,这不,他就帮夏长文写了篇《论袁泰奸黠状》上报朝廷袁泰的恶行,袁泰也因此贬官,而和解缙的梁子也就此结下了,尽管有同事劝告解缙与人和谐相处,凡事不可以管得太宽,但解缙仍旧“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一个嫉恶如仇,仗义执言没有根基的年轻职员是很难在职场中平安立足的,终于,在洪武24年(公元1391年),解缙好事做过头,“翻车”了,虞部郎中王国用找到解缙,拜托他代笔草拟为李善长平反的奏疏,解缙就写了《论韩国公冤事状》,他写道:李善长与陛下同行,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又何必为胡惟庸谋事。况且他已经年迈,根本没有精力再折腾,何苦如此!李善长的事他都要掺一脚,这可是集团大事儿,朱元璋这个总指挥肯定有自己的考量,撞到铁板的解缙,没法再在集团待下去了,一来,李善长的事情朱元璋不容商量;二来,解缙少年意气,一直这样下去只会拥有更多的敌人,到时候小命不保,还会把整个职场搅得天翻地覆,于是朱元璋叫来解缙的父亲解开,对他说道: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解缙大概也没想到,都这么大了还能被叫家长,只能跟着父亲回到吉水,回乡后的八年里,解缙尽心侍奉双亲,认真读书、撰著,他的两本文集《谢文毅公集》和《春雨杂述》主要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洪武31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解缙一看机会这不就来了,他急忙赶往京城奔丧,结果,有人上奏建文帝,说解缙“未满十年入享,违背先帝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这样一来,解缙落了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名声,朱允炆也不愿重用他,把解缙贬到甘肃去做官,当时,解缙的侄子也在京城,临别之际,解缙还作《西行示侄祯期还家》,心中烦闷一吐为快:早岁攀龙客天府,浪得声名满寰宇。归来自分闭门过,岂料更为名所苦。旅影西行万里遥,黄叶飘萧更无数。独自西行的解缙很快就病倒了,病中他对从前的自己做了反思,为了能够继续施展抱负,他不得已低下了清高的头,给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董伦写了封催人泪下的求助信,不久,解缙回到朝中,做了个九品翰林待诏官,和从前的辉煌比起来很是凄凉,解缙这一生有太多的变数,过了几年,又遇上了靖难之役,朱棣夺权成功,解缙归入朱棣的阵营,为朱棣起草了《登极诏》,获得宠信,与成祖开展了长达5年的“蜜月期”,很快解缙就被升为翰林侍读学士,负责给朱棣讲读书史、讲释经义,不久又和黄维、杨士奇、杨荣等7人入文渊阁,成为朱棣的秘书班子,朱棣和他爹朱元璋一样,十分欣赏解缙的才学,还曾对人说出,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不可一日少解缙。可见解缙此时颇受重用,朱棣还命他总篆修《太祖实录》、《列女传》,主持编撰《永乐大典》,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解缙奉上《文献大成》,是后来《永乐大典》的前身,《永乐大典》的完成是解缙对世人的最大贡献,《永乐大典》是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明代《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这段时间朱棣和解缙配合得非常好,君臣生活也是多姿多彩,期间,解缙展现了自己作“应变诗”的本领,有次解缙陪老板逛御花园,朱棣对解缙说:你听说昨夜宫里生了小孩子的喜事吗?作诗一首吧,解缙遵命,答了句“君王昨夜降金龙”,朱棣马上说“是女孩”,解缙马上改口“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又说“已经死了”,解缙又答“料是人间留不住”,朱棣紧接着说“投水淹死啦”,解缙接上“翻身跳入水晶宫”一连三变,解缙这反应速度巧妙地“凑”出了首诗,解缙不仅文思敏捷,还令人动情,明成祖让他为“虎顾众彪图”题诗,解缙当即作出: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头。拳拳父子情,读起来令人百感回肠,朱棣读完后想起自己远在南京的大儿子很有感触,便派人把太子接回自己的身边,一首诗就能唤起老板的父爱,不愧大明三大才子中最博学的,一路晋升、老板青睐,解缙再次风头无两,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但解缙耿直刚正的性格难以改变,朱棣曾拿出一份职员名单给他,请他品评他们各自的优缺点,结果解缙当真是一点也不客套,把人都给得罪了一遍:蹇义天资厚重,但遇事胸无定见,夏原吉有德量,但不能亲君子而远小人。刘俊颇负才干,但不知顾及道义。郑赐可谓君子,可惜才华不高。李志刚很有才华,但放荡而附势,品行不端。黄福秉性率直,确能坚定不移恪守原则。陈瑛执法严峻,尚能持廉守正。宋礼戆直而苛刻,不理会别人的怨愤。陈洽通达警敏,也不失正直,方宾是公文之才,只是一身浓重的市侩气。评论同事也就算了,他连老板家继承人的安排都要“深度”插手。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与解缙讨论“立储”一事,朱棣偏向于让二儿子做接班人,但苦于大儿子也没犯错,按道理立长为先,结果解缙竭力维护封建正统礼仪,主张要选朱高炽,还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还拿出了杀手锏“好圣孙”让朱棣选择了朱高炽做接班人,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聪明讨喜,酷爱诗书,深得明成祖的喜爱,提到宝贝孙子,连朱棣都忍不住“隔辈亲”改变了原先想选朱高煦的想法,解缙也因此成为了朱高煦的“眼中钉”,表面上看,解缙拿捏了大老板,但实际上朱棣私下一定觉得他管得太宽了,朱棣还在世呢,他都考虑起往后的两代接班人了,朱棣估计都要怀疑他是不是真的忠心了。永乐4年(公元1406年),为保明朝西南边境安全,朱棣发动了讨伐安南之战,解缙极力劝阻,但朱棣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朱棣派朱高煦带兵出征,明军大获全胜,还在安南地区设置郡县,解除了边境危险,这样的事情多了,朱棣也会慢慢疏离解缙,加上朱高炽坐上接班人的位置后,所作所为还是得不到朱棣的认可,朱高煦又暗自发力,暗暗争宠,千方百计想要留在京师,拖延就藩,解缙一看,这不合礼,立马又上书劝诫朱棣,太多放纵会引得朱高煦争夺继承者的位置,结果朱棣认为他是在离间骨肉亲情,更加疏远解缙,此时,朱棣与解缙的蜜月期已经过去,朱高煦趁机嫁祸解缙,加上解缙又被旁人诬陷判卷不公,这中榜的多是解缙故乡江西的学子,朱棣也看见“厌”了解缙,就将他贬出工作重心放到广西去做官,结果人还没启程,又被人诬陷,就是那个被他说“品行不端”的李志刚,于是朱棣又把解缙贬到化州(今越南),所以说啊,平时做人要低调,否则等落魄了,人人都想来踩一脚啊。
永乐八年(公元1401年),在化州干了几年,解缙赴京述职,却正好赶上了朱棣出兵漠北,此时解缙犯了个大糊涂啊,他退而求其次去见了继承者朱高炽,而且见完之后就走了,你说你进京是为了干啥呀?不就是来见皇帝的吗?皇帝没见着,就这样走了,这不是在变相认朱高炽为皇帝吗?果然让朱高煦抓到了小辫子,朱棣回来后,朱高煦上报朱棣“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知道后气得不行,此时的解缙还在回程的路上,与同事讨论兴国之计,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书朱棣,请求开凿赣江,使南北互通、引水灌溉农田,朱棣看到奏章,发现解缙全然不知自己的错误,更气了,下令立刻把解缙给抓起来,解缙被关进大牢,一关就是5年,饱受牢狱之灾,永乐13年(公元1415年),因朱棣一句“缙犹在耶”,解缙被锦衣卫纪纲灌醉、埋在雪地里活活冻死,年仅47岁,解缙的妻儿宗族都被流放,家里的财产都被没收,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明英宗下旨归还解家财产,并放还了被流放的族人们。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恢复解缙的职位,并追赠“朝议大夫”。纵观解缙这一生,大起大落,无可非议的天赋才华和控制不住的“大嘴”组成了他的一生,不到20岁就成为了老板的得力干将,即使后来身在低谷也用心沉淀、锻造,金子的光芒终被大家发现,解缙是幸运的,朱元璋看到他的才气,给了少年才子包容和鼓励,朱棣看透他的性格,明白做学问是他最好的事业,但是解缙直到死其实都没有认清自己,他的刚直,他的大嘴,让他把人得罪个光,那个下狠手把他埋入雪堆里的纪纲,不知道解缙有没有在最后一刻后悔自己曾经也骂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