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國.清朝】《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一)

2020-11-29 17:49 作者:广州武术_巭  | 我要投稿

【中國.清朝】《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一)

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的奏折,是清代特有的官文书。它始行于康熙二十年前后,当时还只限于极少数亲信官员使用,是君臣之间的一种机密通信文书,康熙一朝总共才有一百三十七名官员获准写折子。

到雍正时,奏折就作为内外臣工普遍使用的向皇上奏事进言的重要官文书,而日渐确定下来。在雍正朝,有权可以直接给皇上写奏折的人多达一千名以上。

这样,雍正几乎每天都要审批数以万字的奏折,他自己就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

奏折成为雍正了解天下吏治民生的重要途径。那么,雍正是如何看待和使用奏折的呢?

1.没事找事奏报是耍小聪明

清朝文武大员具呈奏折,都是专门派家人或属员赴京,直接送达宫门。一个官员,一年究竟应该奏报几次合适呢?雍正在给宁夏道员鄂昌的一条朱批中,曾这样明确指示:遇有应该呈报的事情,就是在一个月内上奏几次也是应该的;如果没有什么可奏报的,哪怕是几年没有折子送来,朕也不会怪罪你的。

有的官员无事找事,频繁上奏,用意是与皇上联络特殊感情,向皇上讨好,雍正对这种怀有投机心里的官员常常予以斥责。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广东巡抚年希尧具呈三件折子,雍正看后发现,折内所谈之事早就曾经上报各部了,遂批道:已经报到部里的事,又何必多此一奏,是不是你广东省内没事可报而又非找事上奏才好,这么远的路途,专门派人送来这等无用奏折,不知你用心何在?

雍正认为,一件奏折,臣工缮写和皇上批阅都要耗费时间,递送人员一路往返费用也很大,因此没有必要的奏报实在是有害无益。尽管雍正很器重田文境,但也曾因奏折过多而责怪他:“你差人奏折特勤了,何必费此无益盘缠,况朕日理万机,亦觉烦索。”

葛森其人,是雍正做皇子时的藩邸旧臣,算是雍正的亲信。他在贵州当布政使时,也因奏折太多而受到雍正的责难:路途这样远,若没有什么必奏不可的事,就不要徒劳往返了,如果把不时呈报密折,作为“挟制上司、恐吓属员之举,尤其不可”,这不过是“倚仗小才技,弄聪明,非长策也。


【中國.清朝】《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