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冰火两重天式的情绪体验,让我无数次想自杀!
“我现在话多得要死,表达欲爆棚,明明上午还哭得不行!”
这是一位来访开口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前几天,我吃了该死的喹硫平和阿普唑仑,断断续续睡了快两天,导致落下两天的药没吃,然后状态就开始不对了。话说个不停,浑身是劲儿,我知道我进入了亢奋状态,最可怕的是,我知道马上我又会迎来极度的抑郁消沉。”
极端社牛,极端废柴,双相患者不定时地在这两种状态里随机切换。他们的情绪好像过山车,在天堂和地狱之间上升坠落。
“冰火两重天”式的情绪体验,时常令他们痛苦得想自杀。
01狂躁与抑郁的交替
也许你觉得今天是个很普通的日子。3月30日,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也是艺术巨匠梵高的生日。
梵高一生被孤独、绝望和躁郁症折磨。他生命最后的两年是重病期,也是他作品质量最高的时期。直到37岁,他选择用手枪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梵高去世后,医生和生物学家推测他可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因此,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画家,便将他的生日定为「双相情感障碍日」。
双相情感障碍,早期临床名称叫做“躁郁症”,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精神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的三种亚型
Ⅰ型双相障碍:个体有过一次躁狂发作和一次抑郁发作。症状表现非常强烈,一般需要住院治疗。
Ⅱ型双相障碍:有时被称为 “软双相",个体有过一次轻躁狂发作和一次抑郁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个体多次表现出轻躁狂症状和轻度抑郁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往往较短。
图源来自《摩登情爱》 剧照
美剧《摩登情爱》中,安妮海瑟薇扮演的Lexie是一位躁郁症患者,从15岁患病开始,就经历着躁狂和抑郁情绪的反复循环。
由于躁狂期的高效率和高创造力,她即使一年中只出勤了一半时间,也顺利地毕业并找到工作。但由于抑郁期的不定时发作,她失去了心爱的男生,也没有知心朋友。
02虚假天堂 真实地狱
有人将「双相情感障碍」称作“天才病”,浪漫地视患者为“癫狂的天才”。
事实上,躁狂期间,患者的情绪、精力、体力都处于较高水平,在这种状态下,出现了睡眠需求减少、思维活跃、联想松散等症状,因而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这种病本身与智商无关,反而高强度的思维会对大脑造成损伤。
躁狂也会发展到更极端的状态,其一就是行为冲动且不计后果。在亢奋的那段时间里,患者可能会产生幻觉、妄想和暴力行为,甚至会做超出承受范围和危险的事情,极大地影响日常生活。
有不少人迷恋躁狂期的自信和高效,不愿意就诊。但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等下次抑郁发作时,情绪会立马两极反转,从一个发光体变成一朵阴云。思维迟缓、悲观、意志行为活动减退,甚至出现幻觉、木僵。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认为是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风险因素。研究表明,成年人的亲属如果有Ⅰ型、Ⅱ型障碍,那么他的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10倍。风险大小随亲缘关系的远近而升高。
03发病年龄越早 越堪忧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双相情感障碍(BD)的全球发病率在0.6%~3.7%之间。欧美国家的发病率要高于亚洲国家。
双相障碍多开始于青少年晚期,贯穿成人期,有一半的BD患者发病年龄在25岁之前。在平均起病年龄上,Ⅰ型为18岁,Ⅱ型为22岁(但相当一部分Ⅱ型患者在发作时都被诊断为抑郁症,后期才被发现轻躁狂症状),均早于抑郁症。
国外分析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美国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诊断上升了39倍,而成人只上升了1倍。进一步提示了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
双相的临床误诊非常多,经常会被断定为单相抑郁症。国际研究认为,表现为抑郁的病人,经过5-10年的回访可以发现,其中30%~40%都是双相患者。
判定双相的一项基本标准,就是躁狂/轻躁狂发作。这和我们平时感受的“狂躁”有所不同,它更接近于“亢奋”,是一种过度愉悦、欣快、情绪高涨、站在世界巅峰的感觉。
04双向情感障碍的心理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治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心理教育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人际和社会节律治疗等。
1.心理教育干预
心理教育干预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成为管理自己的专家。通过接受病情,了解症状和治疗方案,采取积极的方法来管理疾病。心理教育干预可以针对患者及家属,帮助家属学习与患者病情相关的应对策略、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对患者的支持和鼓励,有利于其更有效地帮助患者康复及处理患者的病情。
心理教育治疗策略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服药依从性:帮助患者理解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不但可以改善症状,而且还能保持病情平稳,延长缓解,预防中断治疗可能会导致的后果;
(2)了解复发的危险因素及识别复发征象:帮助患者了解导致病情复发的关键事件和情境,并在早期症状出现时能够及时识别,并学会应对技巧和制定应对计划;
(3)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帮助患者识别应激性生活事件及制订有效的应对策略(如体育锻炼、朋友支持、改变思考方式等);
(4)加强保护性因素:学会识别并多做有助于治疗和改善症状的生活行为,如多与家人沟通,参与体育活动等。
2.家庭焦点治疗
家庭焦点治疗是一种立足于家庭的心理治疗。其目的是帮助患者及家属识别和解决家庭内部的困难和冲突,协助患者和家人掌握良好的沟通技能(包括主动倾听、提供反馈的技巧和要求改变他人行为的技巧)来应对家庭关系问题,减少家庭环境中的紧张关系,使患者拥有良好的康复环境。
3.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情绪状态源于歪曲的不理智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潜移默化,并不被患者意识到,但却影响其行为和社会应对方式。认知行为治疗对患者进行认知重构,改变其负性想法和不恰当的认知与行为,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4.人际和社会节奏治疗
人际和社会节奏治疗以人际关系心理治疗为基础,侧重于解决人际关系压力对情绪的影响,结合行为调整来稳定日常节律。其干预重点是稳定社会关系和规律的日常作息,通过基于人际关系的方法处理可能加剧日常情绪干扰和情绪失调的社会心理压力,帮助患者学习调节日常生活规律、作息节律,并寻求这些因素之间的最佳平衡,增加对生活事件的健康应对。
针对这些常见的人际关系情境,帮助患者学习辨别和认识到其不恰当的社交方式与其症状的密切联系,从而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技能。如果患者能够学会解决或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则可以有效预防其情感症状的复发。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帮助患者了解疾病,配合治疗,控制复发,全面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