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谭第四集《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非强叙事慢动画的含蓄与张力
乡村巴士是一种对传统乡村/童年某种流逝的祭奠,
在平淡的叙述中,
对生命死亡的直视,对逝去精神的缅怀,
将情感处理的含蓄和轻描淡写。
但在结尾空景和唢呐声冲击下,
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张力,
平淡中充斥着哀悼,
仿佛寄托了一两代人的无处安放的乡愁。
茫然无依的大雪覆盖的田地,了无生机。
“我“孤独的放着,那似乎还代表着传统的一支支窜天猴烟花。
等待新一轮的农田耕种,
或许也在等待新一轮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传承。

--------
第一集,现代版西游记小猪妖搞事业,
第二集,古版聊斋再现人性欲望,
第三集,3D仿木偶戏探讨妖与人的异同,
第四集,慢动画旧时代乡村儿童志怪幻想曲。
第四集刘毛宁导演的作品,
最大的特色,就是不着重讲故事讲道理,没有强叙事和硬冲突,
而是直接将最真挚的感情直接抛出来,
让观众去感受,而不是思考。
我看到深受感动的人群,有50岁,有40岁,有30多岁……
一个真挚的导演,把情感克制的表达,把情节缓慢的展现(一开始我也不适应慢节奏了),
我们就真像又回到了小时候,那漫长的时光。
很多情节和画面,也符合70、80、90的童年时光。
那漫长的夏日,抓蚂蚱的草丛间,还有搬个小桌子小凳子,或者举着碗在老旧四合院的门口,举着碗吃饭聊天。 当然,那时也流传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老人讲的故事。

看似故事简陋,但可能是大巧若拙。
若是感受得到,接得住,会顿时心生波澜,
任由自己的情绪如扁舟在骇浪中摇曳,无所依靠,不名所以。

虎子走了,王孩儿走了, 影子走了,妖怪走了,神仙走了,
童年的时光走了,单纯的快乐,
曾经的木纳恭顺,对未知的尊重,理解与包容,似乎也跟着走了。
再回看现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一切那么快,我们那么急,那么焦虑,那么多欲望,那么多戾气,
连节奏慢一点的,非强叙事的动画片都快要看不下去了。
世界变的太快了,心也变得起伏,我们真的能在内心获得一丝平静和单纯的快乐吗?
好像反而不能了。
这个动画里也有细腻的细节和前后衔接,细腻的心,安定的心,或许才能看到。
其实他究竟在讲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这是仿佛是一段永远也抓不住,留不下,回不去,斩不断,如鲠在喉,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人生情怀。
或许真的要上点岁数,看过世态变迁,才真切体会到这种感受。
------
全剧对情绪的处理很到位,克制、稳健。
镜头:
大量的全景俯视和平视镜头,散点构图杂而不乱,
固定镜头为主,充满了一种安稳平静的感觉。


作品张数应该比常规动画要多得多,帧数可能爆炸,耗费的精力也只会更多。
人物动作每一个细节,就必然要画出来一个静帧, 制作时画面里一秒含有的画面帧数越多,播放看起来越慢,制作量就越大。 就像摄像机的拍摄慢动作,比如类似定格展示一个超高速的闪电瞬间,一秒内可达到11000帧画面。 普通电影电视剧一秒23-25帧画面,像游戏一秒内会达到60帧或120帧。
我不知道这个作品一秒有多少帧画面,但是应该可以肯定, 慢速又还有很多微细节运动,制作时是非常费力费时的, 甚至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现代大多数人不喜欢慢节奏)
比如,切豆腐的细节,上层豆腐微微散开,很慢很细腻。

再比如,下雨电线上晃动流淌的雨水涟漪。

人物走路的速度是比常规动画更慢的,加上较高的张数,会呈现一种更慢的感觉。
强行让观众慢了下来,
有一种身临其境回到20-30年前的时光流速,
那时候,一天很漫长,
那时候,没有网络电脑和手机。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从前慢》
全篇有两处使用了上移镜头,

一处是标题出现的时候上移镜头,故事开篇,
旁白「从“我”看到自己有三个影子开始」,
画面起幅是 我和狗子,进入明亮的屋子,
画面落幅是 半夜黑暗的乡村的房屋和远处的农田,
然后伴随着悠远深邃的箫声(不是尺八)。
画面暗淡,箫声幽鸣,预示着不是温情欢乐的故事。
另一处上移镜头,是故事结尾。
画面起幅是 我在雪地田间点燃窜天猴时的背影,
画面落幅是 被白茫茫大雪覆盖的农田和布满白云的天空,一支支孤独的窜天猴的燃放,
伴随着犀利悲怆的唢呐声。
关于唢呐这么两段话: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唢呐一响全剧终,曲一响,布一盖,全村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后面跟着一片白。
十年笛子百年箫,千年琵笆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初闻不识唢呐音,再听已是棺中人。黄泉路上人消沉,望乡台上忆前尘。孟婆一汤忘今生,奈何桥上渡残魂,来生再做华夏人。

全片情绪克制和稳健,旁白也是娓娓道来,
却在最后唢呐声响起,将前面的一切平淡,突然翻涌而出,
视觉苍白的茫然,没有视觉重心,
曲终人散,一种悲凉,祭奠之情油然而生。
结束了,
茫茫然的雪地埋葬了,
那些生命的死亡(虎子、蚂蚱、王孩儿),
那时童真淳朴时光(幻想曲)的消亡(我),
恭敬心灵的流亡,乡村文化的消亡,
当一切都在奔向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化,我们的心中似乎遗落了些什么。
没有了传统 没有了生机 没有了童年,
变成了无生气的现代公共厕所,
屎尿回不到农田,人心也回不到过去的淳朴与平静。
----
关于“死亡”:
唯一一个推镜头,给了虎子死去时候。
虎子长疮的地方开出了绿草。
死亡也意味着重生,生命化为泥土,长出新的枝丫。

但是导演并没有闪回对虎子的追忆。并没有对悲伤情绪进行任何烘托和渲染。
比如:虎子,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躺在门口等我回家”。

比如:虎子,也再也不会陪我去听老年人讲妖怪的故事。

以及,我亲手埋葬了被我弄死的蚂蚱。

对于死亡,
这里既不是避而不谈的轻佻,也不是沉痛哀悼的宣泄,
而是朴素的轻描淡写,
画面是稳重的正视的。
虎子长出新芽,或许是对重生的寄托,
死亡也同样是有生命力的。
这看似轻描淡写的漫不经心,却发生了反差感,反而开始戳进人的心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大意就是,我一个人坐在竹丛深处,弹弹琴无聊就放声大喊。竹林深处没什么人,只有明月照着我。
这平淡如水的算什么诗呢?网友的朋友圈都比这个意义丰富。
什么哀愁、痛痒,连点情感渲染都没有。
清清爽爽岁月静好的美,多少人向往。却没什么人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少有共鸣。
最会说笑话的人往往是最不爱笑的。
一个创作诗情画意的人往往有一颗寂寞的心。
---
关于村子的变化:
文武小学改成岗刘小学,是不再崇尚文武精神,开始注重行政政治经济发展的标志。
学校里的大树被砍,谷子应该也不再学校里晒,生活和自然剥离出了学习。
以前挂在树上的当作下课铃的被敲的钢条,也换成了电子闹铃,机械取代了人。




这一切或许都是在,“后山上那时在建啥场子”之后变化的。

后山有人建场子和有人打算承包田地打算种经济作物,乡村开始现代化和开始经济发展,
一切都在变化,一两句话浅浅带过。
------
从神仙庙的变化,也可以看到人心变化。

开篇时的神仙的庙,周围大面积的绿色植物,
亮度较高,有蝴蝶、瓢虫环绕的老庙,还有徐徐的香火环绕,
夏日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以我的童年视角,侧面看农民对庙/对传统的态度,是恭敬的谦和的。
---
中期,我的影子们和虎子,在半夜走到老庙和童子们玩耍。
光线暗淡,土地颜色变成灰色,整体色条变得暗淡无光,
虽然小鞋子还在,感觉庙宇已经开始斑驳残破。


影子、虎子和志怪童子们玩耍,暗喻最后的无忧无虑充满幻想的快乐时光吧。
----
后期,
农田变为暗黄色,枯叶落在神仙头上,秋天场景充满一种萧瑟和肃杀之感。
神仙的面目特写,让我们终于真正看清神仙的样貌。
或许是之前出于神灵的忌惮和敬畏,是不敢贴近仔细看的。
而现在,人们已经对神仙不再敬畏,
“神像的头上没蒙上布,老人们都说,神仙看到自己的家被拆了,就该走了。”

其实并不是神仙走,
而是我们离心中的那份净土,渐行渐远,
我们离单纯淳朴的快乐,渐行渐远,我们离尊敬恭谦的心灵品质,渐行渐远。
我们掌握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赚的钱越来越多,
我们的心却越来越膨胀,欲望爆炸,道德缺失,传统漠视。


乡村巴士,又何尝不是鹅笼呢?
我们失去的或许比得到的更多。
伴随着苍凉的唢呐声,
虎子走了,王孩儿走了,影子走了,妖怪走了,神仙走了,坐上乡村巴士走了,一去不复返。

最后,
神仙走后,冬日狂风大雪,树木枯萎,老庙也被茫茫白雪覆盖了。
我们内心的净土,也荒芜了,冻结了,残破了,消逝了。无人记挂,无人问津。

----
或许作品也从“走了”“逝去”“消失”的角度诉说着:
人们对自然、对未知、对传统,的那份尊重之态度,渐行渐远。
很多的传统习俗,背后蕴藏了几代人的真实情感和传承意义,而非封建迷信,
我们该继承的是精神,不应流于形式,
但我们也不应放任其流失,让情感淡薄,甚至遗忘。
对人,对生命,对物,对作品,对未知,
在心中、口中、行为中,保持适度的尊重,敬畏,温良,柔和,恭敬,
便是传承,便是留下,便是神仙可住的地方。
神仙住的,不是香火不是豪华庙宇,
是我们温良恭谦让的心,是稳重的温良精神态度。
其实神仙,也指我们自己纯真稳健的心灵。
神仙走了,其实是我们的心灵走了,走向了浮华与欲望。
人生何处不鹅笼?
乡村巴士带着人们,驶向了现代,也驶向了鹅山。
如果人们迷失在现代化不断膨胀的自我主义中而不自知,
和迷失在过去蒙昧无知而不自知,
那本质是一样。
很多传统,
本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非此即彼的,
不是单纯的喜欢和不喜欢就是对立的关系,
不是我赢你输,谁取代谁 的机械单一的 零和博弈。
他更多的是厚重的,是包容的,是适度的,
是漫长的体验式的,是和而不同的。
---
感谢年轻小导演,用动画把我们那个年代的时光,展现出来了。
那回不去的时光,既单纯又美好。
“等到寒冷过去,然后迎来新一轮的耕作。”
期待传统的回归,死亡的重生,生命的轮回。
怀念那回不去的乡愁和旧时光。
唢呐声徘徊在耳边

写于豆瓣影评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94603/
和讨论帖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81770668/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