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傅佩荣此念访谈笔记,“仁”和“道”的底层内涵(一)~

2023-12-09 14:58 作者:八戒自由自在  | 我要投稿

首页的这一主题第二期访谈内容标题很吸引我:一旦你悟道,世界上便只有一件事情要去做

点开来学习,觉得非常深刻的中华儒道文化阐释,于是今天来先把这笔记给做了~

第一期:仁

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把孔孟思想真正弄清楚

孔子给人生指一条路

孔子思想有一个系统,把他所有的知识贯穿起来,系统是为人类找到安顿的途径

仁,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在【论语】中出现一百零九次

道,是大家有没有走上该走的正路

孔子劝学生立志,最好立志于行仁,杀身成仁,也立志于求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仁,是个人应该走的路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微子离开逃走,箕子装疯,比干劝谏,孔子认为都是行仁

所以孔子的学生没人问道,都在问仁——个人应该怎么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说话动听,表情热络,言和色对外的表现,说话和表情,疾言厉色、和颜悦色

仁是内在的,言和色是对外的,外在表现能反应内在,巧和令的对外表现反应内在不真诚

仁是真诚的意思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达成关系中的目标,比如销售,比如访谈上课,都没法内外一致,但是这也是可以的,内在真诚忠于自己的道,外在巧言令色达成目标

一个人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

可以接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看见别人受苦,心中不忍,看见别人作恶,心中厌恶,看见前辈,心中尊敬,想要分辨是事情好坏

人见到苦、恶、前辈、是非,就会有一些感受,会促使我们去做一些事,做出来的事叫仁义礼智这四种善

真诚,就是见人苦后成仁,见恶后取义,见长者礼,想辨是非学智

儒家就是真诚

社会上的交际,往往是利益交换协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诚

但真诚才能有越来越亲密的人际关系,把人性真正的一面显示出来 

仁,包括人的生命的三个层次:人之性,向善,人之道,择善固执,人之诚,止于至善

真诚就有行善避恶的力量由内而发,不论外面善恶如何、是否有报,不论外界如何、有无见证、有无监督管理

其实就个人的总结,所谓真诚,人应该怎么走自己的道,就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感觉去行动,选择自己能贡献价值的方向努力积累,对厌恶的品行警醒自己避免,对敬重的人行动上相应体现,分辨不了是非的就去学习——一切的感觉,要落实到行动上,最后走出来的脚印串起来,就是自己的“道”——道路

武志红老师说的尊重自己的感觉,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傅佩荣教授讲出了可落地的checklist

说起来很模糊,但实际上对个人是真正切实可行的

我们从小就有很多感觉,当然也会有认知力不足的直觉错误归因,人的成长的确是复杂的,很难说感觉一定能指向正确

但是,有些坑是可以避免的,比如为了所谓孝道而进入让自己很痛苦的婚姻,因为大家说热门而选择觉得很痛苦的专业或岗位

我们的感觉是一个起点,是一定要去认真对待,去探索自己,是缺能力、缺认知,还是真的不喜欢,不想走那条路

关于选择和承担自己的责任,傅教授后面也有讲,就继续吧

第二期:道就是存在本身

道家老庄强调智慧,智慧是个门槛,人只有门内和门外的区别,懂的人不用说,不懂的说了也不明白

命名代表概念,人类思考需要概念,思想从“名”开始

没有概念、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那就没有认知,无法展开决策了

概念是输入信息,思考是处理信息,表达是输出信息,这处理正确的路径又是目标-动力-认知-理解-决策-行动-复盘成长内核的运转,所以没有概念,就无法有效的理解往后走了

道可道非常道,这应该是元认知级别的,这个级别的确是“不需要招式”“忘记具体招式”,但对于人可落地执行的路径,是从学习元认知得自己虚知,笨功夫跑500次成真知,再跑成洞见,再多打通几个领域的洞见,最后才到元认知

上来就“不可道的才是道”,人就没有路径了。。。就靠天才生而知之,那就无法培养人才了

就跟要求坚韧一样,坚韧是好,但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坚韧的,从好奇心、持续性、热爱打出长板之后,才要求坚韧,这才是路径

但是“名”概念也都是有限的,没法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就比如经典力学、相对论这样的自然原理,也都不是无限适用的

“名”是一种约定俗成,名也是基于存在本身的

海德格尔:西方从古希腊以后,就忘记了存在本身,他认为老子的道,就是古希腊所谓的存在本身

宇宙万物都叫做存在物,存在的本身是基础,没有存在,就没有根据

PS:这是唯物主义啦^_^

技术本身,是延伸人的能力,人所不能及的,发明技术来帮助人实现,延展人的能力

但现在很多人用技术用到,忘记了人才是主体,本来是为我所用的,现在变成离开这些就活不下去了,忽然停电没有手机,大家都不知道要怎么生活了

技术是来帮助人的生活,不要本末倒置

宇宙万物的存在,再怎么科学分门别类的研究,到最后回不来根源

古希腊的科学家都是哲学+科学,探讨宇宙是怎么回事,有哲学上的问题,本体论的问题,各种现象的变化,现象背后本体是什么

科学家会研究现象的发展,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忘记了存在本身

有一个问题,这一生要追求什么才最重要,哲学和宗教,方向一样,方法不一样,方向都是要去探讨最根源的问题

哲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老子的道

悟道之后,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评论的,善恶是非,得失成败都放一边

悟道之后,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要去做,设法活的愉快,没有什么挂碍,没有什么得意失意的问题,所有的一切,该来就来

理解庄子的“不得已”,不是被迫,不是勉强,而是当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就顺其自然,没有任何期望,也没有任何可能的失望,就做现在该做的事,当下说的话、行事方法都是过去的累积,借着当下的这个发生的事情,可以发挥出来,应该觉得开心,但如果被限制了不让发挥,那也接受,因为机会是对方安排的,时间到了,结束了,就离开

傅教授把自己作为一个桥梁,通过自己这个桥梁,让他人接触到儒家道家的思想,他的负责指的是每句话都有依据,只要有一个人通过他能学到真正的这些思想,他的生命受益,感到生命可以安顿

学儒家就要真诚,学道家就要真实,真诚让人自信,真实让人自在,任何时候都在道里面

能自信又自在,人生怎么可能不快乐?至少避开了各种烦恼

国学是道,是基础,哲学、宗教、心理学都是具体帮助安顿自己的方法而已

看看这进度,还是先把这两篇用模型梳理一下,下一篇学第三期吧

首先,问题/发展:儒家的仁,道家的存在,解决我们应如何生活的问题

重要事项:

仁是真诚,即遵从所见所感而行善,如此就能自信

道是存在本身,技术是为了服务人的存在本身的,人的存在和经历本身就是意义,不需要另外追寻,如此就能自在

正向路径:

每日生活所遇所见,就是意义,不需要再追寻什么,评判什么,执着什么

遇见后有感,顺着所感而行善行,这就是真诚

所有外物都是服务于我们的存在,不应为外物所困扰而陷入,科学也好、发展也罢,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如果困扰到我们,那就是偏离了本体

永远记住我们本身大于所追寻的,感受不好时,一般是忘记了我们本身的存在已经是最大的意义了,应该要能回归本源,这就是自由

逆向的坑:

为了世俗和他人的要求,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去做事,想交换一些外物,把那外物看的比我们自己的存在还重要,陷入到目标而忽然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和感受,以为目标能解决感受和健康问题,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会发现【不羁的灵魂】跟这个有类似,瑜伽里面也是说只要愉悦,就赢了

仁,原来是顺着感觉而行事,这就指向具体可落地的行动了,而不是“道德的行动”,这指向“不再缺乏力量”

而道,是我们存在本身是最高的意义,这是价值取向,是可以做砍目标、砍无效行动的依据的,这指向“不再责怪他人

所以仁要我们遵从感觉而行动,而道要我们记住本身就是价值,砍掉那些使我们不愉快的东西,这综合指向“不再有疑惑”

所以在傅教授的体系里,仁和道是融合的,自身和自身的感觉是决策依据

当然这真知的使用还需要庞大的认知、实践体系来帮助,但个人总结下来,这是和我从起明、瑜伽灵修、武志红心理学里所得,是一致的

over~



傅佩荣此念访谈笔记,“仁”和“道”的底层内涵(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