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性胃癌动物模型
【模型简述】化学致癌物质诱发的胃癌适用于胃癌的病因学、病理过程、生物学行为、肿瘤免疫及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常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胺(MNNG)和甲基胆蒽(MC),前者为多环碳氢化合物,有强烈的致癌作用,还能使组织产生氧化氮而加重细胞恶性转化。后者是强烈的直接致癌剂,其不依赖于酶的代谢作用,直接作用于胃肠道黏膜,尤其口服对胃有较高的致癌特性。
【造模方法】①MNNG诱发大鼠胃腺癌:纯系 Wistar 雄性大鼠,体重100g左右,自由饮水,加入0.01%的MNNG(100μg/ml),隔日1次,实验过程不再给予其他饮水;②MNNG诱发小鼠胃腺癌:昆明小鼠,体重18~22g,以500μg/ml MNNG溶液灌喂小鼠,3 次/周,0.4ml/次,12 个月后增至0.6ml;③甲基胆蒽诱发大鼠胃腺癌:Wistar大鼠,体重120~200g,无菌手术后,在腺胃黏膜面穿挂含MC线结,含MC的线结是用普通细线在一端打结后,将线结置于盛有MC小玻璃试管内,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使MC液化渗入线结,MC浓度为0.05~0.1g,每条线结含有MC约5mg,无菌条件下打开腹腔,在腺胃前壁作2~3mm的切口,缝针自切口进入胃腔,然后从幽门小弯侧黏膜向肌层和浆膜穿出并打结固定,术后禁食半天。
【模型特点及应用】①MNNG诱发大鼠胃癌的发生率为80%左右,以高分化腺癌为主,可发生肝和肩部淋巴结转移;②MNNG诱发小鼠胃腺癌诱发率为23%,以高分化腺癌为主,可能同时诱发前胃癌和十二指肠肿瘤;③MCA可使全部动物3个月后发生前胃乳头状癌在7~8个月诱发成功胃腺癌,致癌率为85%~100%。
文章转载于北京吉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可承接动物实验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