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名家劉雲樵
劉雲樵,字笑塵,人稱小霸王,河北省滄州集北頭村(今屬南皮縣)人,生於1909年(宣統元年)農曆2月12日,於1992年元月24日在台灣去世,享年84歲。八極拳代表人物李書文的弟子,精通八極拳、螳螂拳、八卦掌。創辦武壇,對八極拳在台灣的推廣有很大的貢獻。
生平
劉雲樵家中世代書香傳家,他生於1909年農曆2月12日,因爲從小身體不好,五歲起,由家中僕人張耀廷教導他迷蹤拳,以求強身。他曾經讀過兩年私塾,在滄州高小就讀。八歲時,父親劉保沂邀請八極拳名家「神槍」李書文,到府教拳。李書文當時在京津一帶名氣甚大,但因他曾在劉保沂部隊擔任教習,與劉保沂熟識,因此才能請得動他。李書文教拳認真嚴格,劉雲樵經常因此受傷,但也打下了他在八極拳及披掛掌上頭深厚功力的基礎。
劉雲樵20歲時,父親原來想讓他到朝陽大學法律繫念書,但是劉雲樵拿著學費,跟著李書文四處闖蕩。1931年,李書文應李景林的邀請,到山東國術館擔任總教習,劉雲樵隨行。當時,劉雲樵另一名弟子張驤伍,正在山東黃縣負責維持治安、肅清煙毒、清剿土匪,李書文帶著劉雲樵前去拜訪。劉雲樵在這時候初開始展露頭角,連連挫敗數名前來挑戰的武師,得到「小霸王」的稱號。
李書文在黃縣居住時,張驤伍曾經表演昆吾劍法,請李書文指正,編成昆吾劍二路套招。劉雲樵跟著張驤伍,學會了武當劍術、青萍劍法以及昆吾劍法。1931年底,李景林過世,李書文讓劉雲樵跟著張驤伍,自己繼續雲遊。劉雲樵在張驤伍處待了兩年多的時間,期間曾經從當地螳螂拳名家丁子成習六合螳螂拳,在宮寶田前來做客時,向宮寶田學習了八個月的八卦掌,但沒有正式拜師。
據劉雲樵後人的說法,李書文在返回天津的路上,在山東濰縣遭人下毒而身亡。但是實際上,李書文是在天津小站李萼芳家中住了兩年之後才壽終正寢。無論如何,在李書文死後,劉雲樵返回家鄉。1936年,在天津擊敗關東軍劍道師範太田德三郎,因而得到國民黨情報單位的注意,吸收他成爲情報人員,負責暗殺。
民國26年(西元1937年),劉雲樵報考陝西鳳翔的黃埔軍校七分校(第十五期),正式從軍報國。民國28年(西元1939年),正式畢業。在等待分發的期間,因打獵,誤傷軍校校長,被逮捕下獄。經西北長官胡宗南將軍訊問,因劉雲樵回答:「國家正在危急之時,願上第一線光榮戰死沙場。」得到他的嘉賞,因而無罪,獲少尉官階,至太行山與日軍作戰,多次受傷,因功擢升連、營、團長。
民國29年(西元1940年),受傷被俘,關在山西運城戰俘營。劉雲樵以其機智及武功,趁隙逃出,游過黃河,逃回後方。並因此大病一場,在西安療養。此後加入情報單位,多次深入敵後進行暗殺,曾經有傳言認爲他即是傳說中的「天字第一號」、「長江一號」,但是並沒有得到劉雲樵的證實。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撤退至台灣,曾任職國防部人事次長室、聯勤總司令部等部門。
服役期滿之後,劉雲樵以上校階退伍,在台北景美家中賦閒了兩三年的時間。民國56年(西元1967年),總統府侍衛室準備進行改組,經其軍校同學孔令晟將軍的推薦,得到蔣介石召見後,在總統府侍衛室擔任安全顧問,並教授侍衛八極拳。之後在蔣經國舉辦的「聯指部拳術師資訓練班」中擔任教練,訓練了四期學員,其中包括蔣經國總統衛隊的七海警衛編組。
致力於使國人認識正統國術,提倡傳統武術的傳承,發揚中華文化固有的國粹,提高國人習武之風氣,1968年曾被請到馬來西亞舉行的「中國武術表演大會」,後更於台灣創辦武壇,以發揚八極拳,並發行《武壇雜誌》。
1992年元月24日卒於台灣,享年84歲。
軼事典故
劉雲樵,字笑塵,滄南集北頭世家。始祖劉義,明代自即墨遷滄。累代官宦成進世者,一十二人;富甲鄉里。十六傳,至其父之沂,爲庠生;伯之潔,爲廩生,均入保定軍校習陸軍,有譽於時。一九〇九年,陰曆二月初八日,劉氏誕生於鄉,爲十七世(《縣誌》只及十五世,且未邀劉氏族人參與修撰)。上有二姐,皆不幸而早世,遂爲東支唯一之男丁。然自幼孱弱,腹大如鼓,父母憂之。其父祖兩代之保鏢,太祖及迷蹤兩門高手——張耀庭氏,遂負專責,照拂幼主,日施推拿之術,徐徐而運動之。體稍健,即以太祖長拳開蒙。劉父位尊體胖,亦練此拳,以代體操。時而父子同練,百零八式,慢拉架子之時,劉父每曰:「雲樵,你長大也不必做官發財,只把身體弄好,續了咱們劉家的香菸,歷代祖宗都要感激你的恩啊!」。繼習迷蹤,體益健。劉父大喜,以張氏亦系其家佃農,以田盡賜之,厚給養老之資送歸。
其同時,劉父四出探訪,必欲物色最佳名手,以課嬌兒也。於是套大車、卑詞色,迎神槍李書文氏歸,與劉氏同飲食起居,專攻八極、劈掛之藝。三載純功,精進勇猛,僅得小八極一套。劉氏設宴,酒酣,稍稍問如此,李氏怒目曰:「他該練什麼我不知道?」闔座色沮。
李氏長日無俚,落寞殊甚,遂辭驤伍護送,飄然隻身返里。經濰縣,耳其大名,求較技,又斃敵。人乃僞爲敬畏,挽留款待,竟毒殺之!絕代高手,竟殞其身;時在一九三四年也。驤伍知會劉氏,復仇緝兇兩無著落。興會頗敗,悵然遂作歸計。
一九三六年時,天津租界日軍將校,有太田德三郎者,爲日本劍道高段名手。素輕吾華武術無用,而劍技尤屬花法,直如舞踴,不堪一擊。於是公開求戰,又無應者,其勢益張,以爲吾華無人。劉氏聞訊忿然,夜車赴津,訂約假法國公園,公開比劍。天津武術界爲之奮興,咸來搦陣。及期,雙方持木劍爭鋒。太田揮刃直撲,劉氏側攻應之,「一劍化三影」,連中其脅,太田爲之棄劍撫膺而降。
於是津門武林,咸善待之。晤師兄霍殿魁,殿魁訝其八極、劈掛同出一師,而多有不牟。與八卦孫鍚稍熟稔,適宮氏函至,鍚大驚,方知劉氏竟亦八卦中人。遇山西任德奎,以爲其形意可觀。趙堡王樹森,陳氏太極拳壓衆。而滄州同鄉李玉祥,則以青萍劍法負譽津門。劉氏尤愛梁家嘴,七十八國術館館長王雲章之寸八番,欲從之學。雲章輕之,漫不爲禮。率爲劉氏趁機痛擊於其諸弟子前,大罵奪門而去。此時少年英發,十五二十之大端也。
劉父以習武旨在強身,而愛子沉溺太過。年歲漸長,宜務正業。乃於一九三七年入朝陽大學,攻法律。不料瀘溝炮嗚,全面抗戰。劉氏脫身走西北,入西安軍分校,習萬人敵。
畢業入伍,自排長始,屢戰積功,升連、營、團長,至上校軍階。數次負傷,一度被俘,解鄆城。自分必死,辭色不稍屈。日軍善與戰俘格鬥,以爲戲侮,且習實戰。劉氏必連敗之,銳不可當。日人敬其勇、服其技,反以軍中配給之肉食罐頭分享。於是防範稍懈,劉氏越垣夜遁,從其後而欲脫逃者,不知凡幾!但聞槍聲如雨下,可憐槍下魂矣!
劉氏引軍入陝,遇天津舊識灌雲人李增樹於西安,時任西北農民銀行保鏢。增樹久居山西,形意功純,擅大槍,求一較。鏖戰移時,而終屈於劉氏絕技左把槍下。
又在寶雞,遇前開封國術館馬金義館長,極擅心意六合之技,談武論藝於茶肆,有不洽意,起立試手。金義奮身搶中盤,劉氏以八極拳一記「托窗」,化力還力,擲送之飛越茶案而仆。金義嘆服,明日親送國術館顧問聘書,遂訂深交。
一九四九年,隨軍渡台灣。曾任傘兵大隊長,翱翔於青天白雲之上,意氣猶不稍減。後調國防部人事室主任,詮敘鑑定赴台官兵之階等。己覺案槽勞形,非所勝任。再轉聯勸總部,督造眷村,大庇諸軍眷屬皆歡顏。而劉氏清廉自守,書空咄咄,蝸居於台北近郊,景美鎮頭,日據時代舊市場,光復後以甘蔗板隔間,以爲軍眷臨時宿舍之三間蔗板屋,一小方天井中。年未知命,即己慨然引退矣。
台北之新公園,爲練武名所之一。傳道其中者,不乏名手。六合螳螂在台唯一傳人----張詳三,課徒於茲,三十餘年如一日。一九六六年間,偶與二非武術界,然時來打拳運動之人士閒話,其一曰:我們滄州劉雲樵,如何如何……;另一則謂:應是我們天津劉雲樵,怎樣怎樣……;詳三莞爾,道是「只怕是我師弟,俺們山東黃縣的劉雲樵吧!」而三人之中,唯滄州某實同鄉,知劉氏在台,引見詳三,握手恍如隔世。
由是遂不能隱,稍稍與武林游。其時,立法院中每逢周日,例爲武術界聚會之所。其會議室某號,爲太極拳學會活動之地。而共和廳中,則各派名手雲集,有「聚義廳」之謔號。時論以爲:「台灣的武術,台北最盛;台北的高手都在立法院『開會』」云云。
劉氏與諸巨子游,悵然若有所失……,乃收生徒三五,痛施嚴厲之鐘煉。凡經啓誘,不數月竟判若兩人,於是衆僉驚佩,益挽之參與武術之組織及活動。
時有全國技擊委員會者,胡偉克將軍主其事。遇劉氏,大驚詫;每數日必謀一晤以爲快。又爲引介蔣緯國將軍,緯國驚問:「是跟我同守潼關的劉雲樵嗎﹖」
一九六八年,初膺重寄,代偉克以中華國術代表隊副領隊身份,手提勁旅,往訪馬來西亞。宣慰僑胞,交流武林,並爲馬國之社會研究所籌募基金,在吉隆坡盛大義演,極獲成功。
一九七〇年,應聘赴菲律濱。於馬尼拉開辦太極拳、八卦掌,及昆吾劍班。因逢菲國水災,更參加慈善義演,帳災救難。
一九七一年六月,創刊《武壇》武術專門雜誌,好評雖多,而經營之能力恨拙!延至一九七三年,以財力告磬結束。
然該刊附設之武術訓練班,滋長茁壯;續以武壇國術推廣中心活躍。其教練今在全島大專院校之武術社團任教者,二十餘所。又因學生多系知識青年,出國升學、就職者多,以故武壇弟子遍布亞美歐洲,其中位高望崇者,殊不乏人。則於提升武術之格位,轉換世人之觀感,實有極不尋常之大影響在。
日本武家,耳劉氏名,多赴台灣受教,始識江海之大。大陸開放後,乃興繼續訪求八極、劈掛之動機,熱力久持不稍退。非唯滄州一地;益以北京、上海;即使西北、東北之八極拳家,無不受訪求教,或更迎赴日本。據該國統計調查,除陳太極拳外,八極實爲最受歡迎之門派。溯其源始,劉氏實肇其緒端。
劉氏應門人弟子之請,亦曾於一九八二年訪美。一九八三年赴日。其在台北,親自主持武壇中心之訓練工作,未遑稍息。每年寒暑兩季,分中南北區,在埔里(中)、關仔嶺大仙寺(南)、及角板山風景區(北)之集訓,迄爲全島注目之武林盛事。
訓詞精錄
一、上山集訓雖然辛苦,卻是一項很好的人生體驗。練拳能使身體健康,強健的體魄,方是學業、事業的基礎。練好身體,不只自己精神愉快,也使父母欣慰。
二、國術追求目標首在「正心修身」,故能培養定力、耐力;當然,練拳的好處不是一時可看得見,日積月累之後,便知其效果。
三、練拳產生問題時,必須多想多問,大家彼此砌磋琢磨才有進步。
四、練拳能調整生理,包括筋骨肉,但絕對不要過度逞強,以免傷身,甚至走火入魔。
五、練拳乃爲「發洩」的好方法。心情不佳時,則可打打拳,發發勁,對空揮拳,散到鬱氣,便能心平氣和。
六、練拳有時要發發聲,發生部位有二:一是丹田,一是肺部,「哈」聲發自丹田,「哼」聲發自肺部。
七、到了山上,務必萬念俱消,全神貫注於練拳上,練拳時必須莊重,休閒時必須活潑開朗。
八、吾人必須每天保養三個地方:頭、腹、腳。
(一)頭要冷,及冷靜。
(二)腹要空,不要過飽。
(三)腳要暖,時時要活動。
九、人是一個小宇宙。一日三餐有如四季。早餐要吃得好,如春季種籽萌芽,需要充分的養份供給生長。午餐要吃飽,如夏季活動量大,需要充分的食物供給;晚餐要吃得少,如秋季稻麥已熟可收割,需要量減少。或晚上根本不吃食物,如冬季,冬藏,萬物很少有活動。
十、練拳要穩,一招一式不可馬虎。從練拳中體會出眼隨手走,手隨腰轉,步隨身換。
十一、五臟爲人身最脆弱部份。五臟:心、肝、脾、肺、腎。五臟配合五行,於拳套中就是:心火沖,拳向上;肝木擴,拳向外張;脾土捅,如馬步弓捶;肺金縮,拳內收者;腎水沉,拳下打。應用於拳套時,每一動作皆發一個勁道,才能達到致敵效果。
十二、練拳必須合乎生理及力學,合乎生理就是內臟平穩定位,合乎力學就是依照發勁力學原理。
關於八極拳
八極拳又名開門八極,是我國傳統拳種之一。八極以其剛烈雄健、樸實簡潔的風格和獨特的技擊特點著稱於世。拳諺曰:「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可見它在我國武壇衆多門派中的地位。
八極拳的發源地是山東省海豐縣莊科村,據拳譜記載:太祖是雲遊四海的高士(註:其實是要飯的叫花子,癩和癖都是形容外表的,後人爲了提高身價說成是和尚、道士、高士等)。始傳山東海豐莊科村吳鍾,是爲始祖一世。吳鍾,字弘吉,回族,生於康熙五十一年,嘉慶七年逝世,享年九十歲。吳鍾從雲遊高士學藝十年,深得八極拳及六合紅槍之精要。雍正年間,吳鍾獨身三進福建泉州少林寺,夜闖羅漢堂,巧得魚谷鞭。相傳雍正年間,吳鍾在北京和恂郡王較藝,在臘杆之端,用布縛以白粉,槍擊時粉粘在恂郡王頭之上,而未察覺。自此,吳鐘被譽爲「吳神槍」。當時有「南京到北京,大槍數吳鍾」之說。
後來吳鍾把八極拳藝傳給女兒吳榮,吳榮把八極拳帶到了河北孟村,傳了孟村張、吳、丁、伊四大姓,歷代這四姓中練八極拳都有人材出現,所以有滄州八極拳四大家族之稱。並非只有吳姓一家是正宗,八極拳從康熙年間傳至今日,已有九代,歷史上不乏名家高手,如「四世之傑」的黃四海,神槍李大仲、張拱辰、再如「鐵巴掌」吳會清、神槍李書文,包括著名武術家馬鳳圖、馬英圖、韓會清、王鍾全、吳秀峯,六世中的馬風圖之子,「馬氏四傑」的馬穎達、馬賢達、馬令達、馬明達,李書文的兩位高徒霍殿閣、劉雲樵,馬英圖之高徒李元智、何福生、蔣浩泉等,均以精通八極拳而在中國武壇享有盛譽。
全國練八極拳的地域分部可以分成三大片區。西北片區、東北片區、滄州、北京、天津三角片區。西北片區是馬風圖、馬英圖及「馬氏四傑」所傳,西北五省練八極拳的從人數上講可以在全國是最多的,經統計大約在五萬人左右。東三省是霍殿閣和侄子霍慶雲所傳,人數也在二萬人以上。滄州和北京練八極拳的人數不少,四大家族每世都有人材湧出,是他們將八極拳傳遍滄州及北京地區。天津則是由「鐵巴掌」吳會清之子吳秀峯所傳,三地加起來人數也近萬人。除此之外,全國各省均有八極拳傳習,但規模及普及成度上遠遠不及這三大片區。現在練八極拳的人數已超過了練形意拳、八掛掌、少林拳的人數,直逼太極拳和南拳成爲練習人數最多的拳種之一。
爲什麼八極拳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這要從八極拳的特點來說。八極拳的特點是勢險節短,猛起硬落,短促多變,爆烈突然。擊法上以「六開」「八招」爲主,講究「挨、撞、擠、靠、崩、撼、突擊」,迅猛遒勁,發招進手時多用「頂、抱、擔、提、胯、纏」並醒號發聲,以氣催力,聲助拳勢,咄咄逼人,在近距離內體現連珠炮式的打法,硬逼緊攻,攻中有防,防中寓攻,三盤連擊,招數連貫,是一種攻防意識極強的短打拳術。(中華武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