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提问”是如何带来“奇迹”的?
2023年2月17日至2月19日,沈家宏心理开展了第12期系统动力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班的第四阶课程:《家庭治疗通用技术与演练》。

在这3天培训中,小编作为学员深入而具体地了解到了各种家庭治疗的通用技术,着实是受益匪浅。
培训中有趣、有用、有效的技术极多,其中,最让我觉得神奇的技术,就是奇迹提问。
其实,奇迹提问常常可能是一个不太好用,不太好问,也不太好回答的提问,在咨询里面一般也不太常用,不少学员老师们在练习环节后也有类似的反馈。
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我这里的魅力,反而让我产生了浓厚的探索欲:奇迹提问到底可以怎么问?奇迹提问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于是,小编就在本文中整理了一些培训中的相关观点,以及个人的简单理解,期望能够更好地理清上述两个问题。

乍一看到“奇迹提问”四个字,我们可能下意识地把这个提问理解为:
假如有一天奇迹发生了,你们家的问题,或者你的问题一夜之间被解决了,你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呢?
因为奇迹提问的问法相对比较不日常,甚至可能会让来访者感到奇怪,所以如果我们问得比较模糊的话,来访者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
此时,来访者可能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无措,或者回答说:“那就一切都变好了,我也没问题了,我会更开心,其他人也会更开心。”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回答完毕了。
如果我们不死心,还想问:具体是好在哪方面呢?
来访者也可能这样回答:各方面都好。
如此一来,上面这样的提问好像就对来访者没有什么帮助,也没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那么,我们在咨询中可以采取哪些提问方式呢?
1
假如XX问题一夜之间解决了,你会看到什么事情发生了?/ 你从哪些方面知道问题被解决了?/ 你觉得问题已经解决的迹象或征兆是什么呢?
以孩子网络成瘾的问题为例,这个问题或许可以细化成为:
“假如说,孩子网络成瘾的问题一夜之间解决了,第二天孩子一起床,你从哪些方面能看到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呢?”
“谁会最先注意到问题消失了?谁是第二个?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你猜想你做些什么,才能让这些再发生?”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这类问法来描述成功的迹象,描绘一个美好蓝图,激发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动力。
其次,我们通过提问,把这个奇迹外化成可以被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和人际互动的变化,
这能帮助我们和来访者看到家庭中每一个人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同时也是在探索来访者的家庭动力。
最后,我们是以终为始,协助来访者引出和问题解决有关的信息,就像玩拼图之前先看过“原貌”有助于拼图工作的进行,以此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果来访者依旧很难切换到外部视角描述问题解除的状态,咨询师也不必着急,不妨换一种提问的方式。

比如,伯格与多兰介绍了奇迹问题更详细的版本。为了体现这个问题的微妙之处,我们在此引用了全文:
我要问你一个比较奇怪的问题。
[停顿]这个奇怪的问题是:
[停顿]在我们谈完之后,你会回到你的工作 (家、学校)中,你会做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比如照顾孩子、做晚饭、看电视、给孩子洗澡,等等然后到了上床睡觉的时间。
家里的每个人都安静下来,你也安宁地睡着了。半夜,奇迹发生了,你今天来和我谈的这个问题解决了!但因为这个奇迹发生的时候你在睡觉,你不知道夜晚发生了奇迹解决了问题。
[停顿]所以,当你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会有什么样小小的改变让你对自己说:
“哇哦,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问题不存在了!”(Berg& Dolan,2001)
2
假如有一天奇迹发生了,你现在所有的困难都消失了,你接下来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呢?
对于那些十分困惑,陷入眼前的困局中,难以找到真正目标的来访者来说,这类奇迹提问可以用来帮助来访者跳出问题本身,启发来访者思考,让来访者发现他们自己真正想要的、正向的、积极的目标。

这类来访者现在可能就像是陷入问题的泥泞里一样,身体和思维都很沉重、无力、疲倦、迷茫。
咨询师问这个奇迹,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要一下子就把来访者的问题都解决了,而是让来访者通过对这个奇迹的想象,来激活来访者。
一方面,这可以把来访者的注意力聚焦到未来“想要什么”的长期规划。
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来访者聚焦到目前对待问题,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来访者不再纠缠于这个问题的泥泞里。而是可以真正地去做一些事情,从抱怨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化,来访者的系统就流动起来了。

比如,来访者认为自己的夫妻关系很糟糕的,咨询师可以问来访者:“假如你一天醒来了,你们的夫妻关系变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你早上起床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来访者说:“我可能会给他端杯茶,或者是我给他做个早餐。”
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和来访者探讨,我们其实可以现在就这样做,过这样的生活。
问题在,我们过着一个有问题的生活。
问题不在,我们就过一个没问题的生活。
我们往往会认为是“问题”导致了“有问题的生活”,但是,有没有可能是“我认为有问题,我要去解决问题”导致了“有问题的生活”呢?
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我们不生活在“问题”里,而是敢于尝试把“有问题的生活”,活得像“没问题的生活”一样,是不是也能倒过来,让“问题”消失呢?
到底是我们的行为导致现状,还是现状导致的行为,我们很难理清楚,那么我们不如干脆就把因果反过来。

从建构主义来理解,问题其实是被建构出来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
也就是说,有些问题是你认为它是问题,它就变成了问题,你认为它不是问题,问题就没了。有些问题是被解决出来的,当我们不再去解决的时候,问题就不存在了。
所以奇迹提问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让问题消失了。

同理,对于孩子网络成瘾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敢于过一个没问题的生活,我们敢于信任孩子,我们敢于不去催孩子起床、上学、吃饭、离开网络等,我们敢于不再为这个事情操心,
而是选择该起床就起床,该上班就上班,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把孩子的问题当成已经解决了的状态去正常地生活,孩子的沉迷网络的情况往往也会发生变化。
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旦我们成功,让系统中的某个成员发生变化,让他迈向了改变的第一步后,整个家庭系统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问题的情况往往就会有变化。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个境界,我们可以先把它正常化。
比如,咨询师可以对强迫症的父母说:“你就把强迫当成一种正常的,健康的行为。你如果把它当成正常的行为,不想去改变它,不想天天去关注它。孩子的卫生纸一天用了好几包,是正常的;孩子的洗衣液短时间用了好几瓶,也是正常的;孩子洗澡洗好几个小时,也是正常的……”
3
假设XX问题解决了,你觉得,你们家里还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新的问题浮现出来之后,我们往往会发现:
一方面,来访者现在的这些问题,把这个新的问题给掩盖了。
另一方面,来访者现在的这些问题,对解决这个新的问题是有帮助的。目前我们看到的问题,其实是来访者的解决之道。
这种提问方式帮助我们绕开了来访者当下的情绪,绕开了来访者的防御方式,看到了问题是有功能的,这是问题得以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
类似的问法或许还有:“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希望这个问题回来?”
奇迹提问确实很难,也需要注意使用场景、具体的提问方式、提问对象等内容,来访者的回答可能也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所以运用奇迹提问时,我们可能就要思考,怎么提问才能更好地给这个家庭带来思考?才能让这个提问起作用?
比如,我们在家庭治疗中,对孩子的网络成瘾进行奇迹提问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觉得“我没有网络成瘾,所以这个不是问题,也没有消失不消失的说法。我认为爸爸妈妈过度控制我才是问题。”
于是,我们就会慢慢探索到,父母和孩子对于问题的定义不同,这就是在帮助我们理清家庭的目标。
接下来,我们对父母和孩子进行提问的方式和内容也会随之改变。
因此,此时我们对于孩子进行奇迹提问时,提及的问题是 “你父母控制你,让你难受的,不允许你上网的这个部分”。我们对认为孩子网络成瘾的父母进行奇迹提问时,提及的问题是“孩子网络成瘾的这个部分”。
还比如,家庭治疗中,如果孩子比较抗拒咨询,不愿意顺着提问想象,不相信奇迹会发生,问题会一夜之间消失。
那么,咨询师可以先共情孩子:“好像这个问题在你们家庭里面很难解决,或者你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完全不抱任何希望,已经绝望了。”
然后继续引导孩子回答:“没关系,我们是做一个假设,假设问题一夜之间被解决了,而不是说这个问题真的能够解决。或者说,就是因为这个问题你感觉到没法解决,所以我们才做这个假设,我们假设问题解决了……”
如果咨询师确实无法在孩子这里得到回答,我们可以撤回来,转移到父母身上。
我们先处理刚才孩子的反应:“孩子不太相信这个部分,甚至连假设都不相信,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然后继续问父母:“假设我们刚才在孩子那里说的这个部分一夜之间消失了,你觉得你们家庭会有什么变化?”
技术重要,但是当下互动的氛围同样也很重要。
所以,在咨询中,我们不必过分受限于技术的框架,可以跟着当下走,紧贴着来访者,灵活地使用技术,去和来访者合作,去和家庭合作。
以上就是小编对奇迹提问的整理和理解,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和分享~

整理:吴嘉仪
编辑:溪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