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贫穷?】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稀缺》深度解读

稀缺
稀缺并不是绝对数量上的多少,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来自于我们对可用资源的体验和感受。也就是说,是否稀缺,实际上是和我们的实际需求来做比较的。
对于稀缺的感受,来自于我们的主观理解。外界环境和自身特点都会让我们产生特别渴望某样东西的感受。根据经济学中资源稀缺的规律,用来满足需求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带来的交换就形成了市场经济。
本书重点: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对我们的思维造成的影响,最后又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行为。
作者观点:稀缺会导致我们的认知障碍。稀缺的资源会强占我们大脑的注意力,越是缺什么,就越是关注什么。
我们的行为是由我们的心智指挥的,心智包含认知能力(把事情弄明白的能力),二是执行控制力。心智的容量即带宽。稀缺的心智会让带宽变窄,产生管窥,让我们产生权衡思维。导致我们的视野变窄,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另一方面占据大量的带宽,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
稀缺产生的权衡利弊的思维方式,那个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占据了我们的大脑,就产生了决策难题。在这种状态上,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和纠结。此时我们的带宽下降,管窥就会削弱我们的执行控制能力,而此时我们的决策也就更容易失误。
根据一系列的实验,结论得出:贫穷会成为心智负担,贫穷的状态会削弱智力和执行控制力。
管窥的另一个后果,会让我们处于一个杂耍的状态。如果我们把长时间的精力放在处理紧要关头的事情,我们就会一直处于这种杂耍的状态中,持续从一项紧急任务转到另一项紧急任务,导致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重要的事情。杂耍是管窥的必然结果,管窥心态让我们只能关注局部暂时性的解决问题,。越是没时间就越想抓紧时间做很多事情。
更可怕的是,我们的思想因为一开始的资源稀缺造成了稀缺的心态,又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最后进一步加剧这种恶性循环。
更重要的稀缺来自于我们的主观感受,没钱的时候的价值判断倾向于我们的内心,而有钱的时候则更加倾向于外界因素。在有钱的时候还能遵循内心的选择,这就很难得了,这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节俭。
稀缺的好处,可以迫使我们集中注意力。一旦时间不够用的现实无法避免,我们就会集中注意力来解决问题。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因素排除,聚焦一个那个更紧迫的目标,会带来一些专注红利。
稀缺的心态是由资源短缺造成的,如果要更重视在资源丰富的时候进行管理的话,需要重视以下几个要点。
1.留出一些余量来建立一个缓冲池。比如保留一部分的时间和金钱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风险,居安思危嘛。但是万事过犹不及,如果缓冲池保留的太大,也会让我们产生不珍惜的感觉。比如当我们收入高起来了之后,有了一些余量以后,就很可能会去买一些根本没用的东西,也就是奢侈浪费,这也值得我们警惕。
2.要避免陷入稀缺陷阱的话,要设计一些合理的预警机制提前告诉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如果没有安全时间会让我们感到焦虑,而太长的安全时间又容易产生拖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安全时间砍一半。
3.节约带宽,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掌握不好接受的程度,就会带来带宽的负担。少则得,多则惑。信息接收太多也不好。比起一味地投入忙碌,停下来思考一些重要的事情之后再去忙碌可能会更好。
4.关注带宽的管理,而非加大工作的时长,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得不到休息,心智资源就会枯竭,而稀缺长期存在的话,会导致带宽负担越来越重。我们真正需要专注的是能量管理和带宽管理,重要的是将有效的带宽最大化,而非工作时长最大化。
稀缺和理性经济人是传统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假设,资源是稀缺而有限的,人是完全理性的,能够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即整个经济学建立在物质的稀缺,由这种稀缺而产生的价格交换和流动上的。但是,过度的稀缺会导致人的非理性,进一步加剧这种稀缺。
总结,稀缺资源产生稀缺心态,控制住了人们的注意力,降低心智带宽,使我们的视野变窄而陷入到管窥当中。稀缺也会让我们去借用甚至透支未来,由于缺乏余量和缓冲,陷入稀缺的陷阱,而加剧了资源的稀缺,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错误,付出惨重的代价。若要逃出这个陷阱呢,需要在富裕的时候提前建立缓冲池以及一些预警机制,要思考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减少无谓的浪费。分配好时间和精力,让自己显得更从容一些。
记住,我们每一次最后一科的所谓拼搏,都是由于之前的不作为造成的,每次没钱的时候,都是因为我们之前没有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造成的。俗话说:你早干嘛去了。时间金钱都是如此。(诸君切记)
希望
我们都能从稀缺的陷阱中逃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