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第四十二章翻译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l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王弼: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因无乃一,一可无言?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得一以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远,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既谓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岂虚言也。
译文:万物有千万种形象,但终究要回归一。为什么要达到一呢?因为无。因为无才有一,一是无法言说吗?都已经叫一了,怎么是无法言说呢?既然可以说一,怎么不说二呢?既然有一和二,那么就自然有了三。从无到有,道的数已经到头了,再往后的数,就跟道不相关了。所以万物的出现,我们都知道它的主宰是谁。虽然万物有千万种形象,但阴阳两气互相激荡中和为一。百姓有自己的想法,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风尚,然而王侯得道就能成为百姓和国家主宰。把一作为主宰,能舍弃它吗?了解的越多就越远离根本,要不断减少才能接近根本。减到尽头,才能达到一。既然有一,甚至都到三了,何况根本就不一样,因而能接近道吗?减少才能得到,增加反而受损,这怎么会是假话呢?
l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王弼:我之教人,非强使从之也,而用夫自然。举其至理,顺之必吉,违之必凶。故人相教,违之必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违之也。
译文:我的教人方式,不是强迫他人听从,而是顺应自然。以最根本的道理来教育,顺应就必然吉祥,违背就必然凶险。所以别人的教育方式,是违背就必然遭遇凶险。正如我的教育方式,不能违背。
l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王弼:强梁则必不得其死。人相教为强梁,则必如我之教人不当为强梁也。举其强渠不得其死以教邪,若云顺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违教之徒,适可以为教父也。
译文:强暴蛮横那么必然不得善终。教育他人要强暴蛮横,那么必然和我教人不要做强势有力的人是一样的。举强横凶暴不得善终的例子来教导别人,就好像说顺从我的教育方式就能平安吉利。所以那些强横凶暴的人可以当作反面教材。